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渤海”是指一千二百年前大唐时期粟未靺鞨人在我国东北地区建立的地方政权,共传十五世,历时229年,人称“海东盛国”。文籍院是海东文化中的一颗明珠,现谨就其产生的历史背景、机构性质和社会作用等问题做些探讨。一靺鞨是女真、满族的先人,其远祖商周时称肃慎、秦汉时称挹娄、魏晋称为勿吉,自古就与中原汉王朝建立了联系。在《竹书纪年·五帝纪》中就有帝舜有虞氏二十五年“息慎氏来朝,献弓矢”的记载。公元七世纪末,靺鞨族中粟末部兴起,唐圣历元年(公元698年)大祚荣率众在牡丹江上游东牟山(今吉林敦化敖东城)建立“震国”。唐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册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渤海郡主”,自此“始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公元755年,大钦茂迁都上京龙泉府(今宁安县渤海镇)。唐宝应元年(公元762年)“诏以渤海为国”,下辖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三十余县,有居民十余万户。  相似文献   

2.
通过破解渤海国王大钦茂于785年留下的悬疑之迷,揭示其在历史进程中虽然发生过浮躁与唐突,最后却能够以全局大义为重,迷途知返的自省过程。  相似文献   

3.
渤海国(698-926年)是满族的先族——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地方民族政权。存国229年,传王十五世,地方五千里、雄兵数十万,占据了黑龙江省大部、吉林、辽宁一部及朝鲜半岛北部和俄罗斯濒海州一带,行政建置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百数十县,被中原誉为“海东盛国”。渤海国是粟末靺鞨族建立的国家政权,它的产生在靺鞨族历史发展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渤海国被称为"海东盛国",是仿制中原文明建立的东北地方民族政权。其政权建立和社会文化都以唐代文化为基准。在宫廷建筑上更是以唐代大明宫为蓝本进行建造,在融合当地民族建筑特色后,形成中华传统建筑艺术宫廷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   

5.
随着对唐代渤海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大祚荣政权刚建立时为"震国"的问题,似乎得到了澄清,很多学者持否定态度,认为那只是因《册府元龟》的一个错误而引起的认识混乱①。笔者同意这个观点。接下来的问题是,在人们否定"震国"存在的同时,又认定了一个"靺鞨国"的存在②。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第一、关于记述"靺鞨国"的史料《续日本纪》(卷八)元正天皇养老四年  相似文献   

6.
黎林飞  李帅 《兰台世界》2014,(7):105-106
渤海国是唐代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发展过程中,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马球运动源自于唐朝,其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体育及其文化的传播,对于研究唐朝及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渤海国是唐代北方地区最为重要的一个少数民族,其发展过程中,深受唐代文化的影响。渤海国的马球运动源自于唐朝,其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体育及其文化的传播,对于研究唐朝及周边国家的体育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孙倩 《兰台世界》2016,(4):116-118
李唐时期,中央王朝在总结前代羁縻政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创造新的羁縻政策,即羁縻府州制,使羁縻政策得以完善。唐对其东北地方政权渤海国,就是采取了这种羁縻府州制的管理办法进行统治的。唐朝以其强大的汉文化为核心的,坚信"尚和","薄来厚往",以华化夷,它强调的不是武力讨伐,更多的是政治归服和文化教化,正是在朝贡体系的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渤海也是如此,通过学习盛唐文明,渤海的各个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风貌,也就使它成为了汉文化圈的一分子。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唐代与渤海的羁縻关系,至今仍有其切实的历史价值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契丹建立辽国后,对渤海国采取建国立王的方式。这一是因渤海国余势之大和疆域之广,一时难驾驭;另外也表现了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实行怀柔政策的王者风范。以此来实现其"为群方之父母"的雄心大略,这无疑也是辽国存世200余年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的渤海国文化昌盛,素有"海东盛国"的美誉,是古代东北文化经济最为鼎盛的时期。无论是繁庶的经济,还是兴盛的文化,都离不开渤海在国内实行的"宪象"唐朝的教育制度。正是通过全面吸收借鉴中原文化教育制度,经过自身发展,才使得刚刚经历唐征高句丽战争破坏后的东北迅速恢复经济文化生产。并且,渤海国成为唐朝沟通朝鲜和日本的文化中转站,跻身八至十世纪东北亚先进文化区域的代表。  相似文献   

11.
六顶山墓葬是渤海建国初期的王室与贵族墓葬,它揭诸渤海旧国旧都的战略选择、反映中华传统文化的公主墓志以及多元特点的葬俗文化,从中正见出渤海初期文明与中华文明的紧密联系和渤海文明急剧演进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烟台大学刘国宾先生所撰《渤海诗文辑校》一书,于1999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这是近年来渤海学研究中突出的成果,读后令人喜悦、振奋,可谓“集腋成裘,后来居上”。 渤海民族的主体粟末 ,其先民肃慎与中原之联系,可以追溯到虞舜时代。周代以后,肃慎氏由今之鲁、豫、冀一带逐步迁移到我国东北白山黑水广阔的地域。公元698年,粟末 首领建渤海国,传世十一世十五王二百二十九年,始终是唐王朝的重要属国,公元926年为契丹阿保机所灭。自契丹灭渤海,又南迁其民,复经金灭辽、元灭金等历次劫难,渤海国之文献,可谓焚荡殆尽…  相似文献   

13.
隋唐时期东北地区的渤海靺鞨音乐在吸收中原唐朝音乐的基础之上,又根据自己的地方风格相互影响,相互融汇,形成具有其地方特色与封建农业文明的渤海国的靺鞨音乐。此音乐以其独特风格,在后世的朝代中广为流传。  相似文献   

14.
辽灭亡渤海国之后,先后数次对渤海人进行内迁,析散其遗民,以巩固其统治。其中,数量较大的迁徙有两次,一次是太祖东征后,掠渤海人移民于辽上京道和中京道,安置将近二十万人;另一次是太宗为削弱东丹国而移渤海民户至东京道,安置人口至少二十五万余人;除这两次较大规模移民安置之外,出于平叛、戍边和守陵等需要,还先后数次小规模移民渤海人及后裔。渤海移民上京道、中京道和东京道地区人口约达四十七万余人,且很多渤海原设州县都是整体迁徙复置。  相似文献   

15.
明代对于危害政权罪的打击在法律上体现得最为明显,不仅立法思想上体现得十分明显,在法律规范的内容上以及打击危害政权罪的实施效果上,都体现的淋漓尽致,而究其目的就是在维护家国天下式的皇族统治。  相似文献   

16.
渤海上京龙泉府是亚洲,也是世界中世纪历史上著名的古代都城遗墟之一。它是我国东北及内蒙地区历史上"四大古都"之中,时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古都城址,就其保存之完好也是国内仅见的。公元七世纪末,居住在我国东北的族建立了渤海国,  相似文献   

17.
在唐代,吉林省延边地区属渤海国版图。渤海“地方五千里”,号称“海东盛国”。从698年粟末靺鞨大祚荣在今敦化东牟山下“筑城以居”,到926年灭亡,始终隶属大唐帝国。渤海统治者在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全方位的学习唐朝,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经过不断地征讨、开拓,“尽得扶余、沃沮、弁韩、朝鲜海北诸国”(《新唐书·渤海传》)。渤海鼎盛时期,北部边境达到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的同江、伯力一带;东穷大海,隔海与日本相望;南与朝鲜半岛的新罗为邻,双方以泥河为界;西接契丹。在辽阔的渤海大地上设有5京、15府、62州、130余县。  相似文献   

18.
路军 《大观周刊》2010,(46):28-28
职务犯罪的防控措施是一个十分巨大的系统工程,在整个防控过程中应该遵照”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艮腐方针。职务犯罪是世界性的难题,它直接影响到夺国政权的稳定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本文中,笔者对职务犯罪的特点以及相关防控措施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龚世学 《兰台世界》2014,(11):10-11
魏晋六朝王权的更迭,除蜀汉、东吴、十六国割据政权以及北魏是凭军事实力"征诛"建立之外,其他各朝基本上都是采用和平移交政权的禅代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其"易姓而王"缺乏血缘效力的特质,因此王权政治的合法性亟需援据符瑞加以彰显与呈示。故而,魏晋六朝禅代夺权者,常常以"承天受命"自居,倡导、宣扬,乃至造作天命符瑞,为其争权服务,这是魏晋六朝禅代不可忽略的一个实际。  相似文献   

20.
魏晋六朝王权的更迭,除蜀汉、东吴、十六国割据政权以及北魏是凭军事实力"征诛"建立之外,其他各朝基本上都是采用和平移交政权的禅代模式。这种模式,由于其"易姓而王"缺乏血缘效力的特质,因此王权政治的合法性亟需援据符瑞加以彰显与呈示。故而,魏晋六朝禅代夺权者,常常以"承天受命"自居,倡导、宣扬,乃至造作天命符瑞,为其争权服务,这是魏晋六朝禅代不可忽略的一个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