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时我们谈论一个人的文章、书法,常喜欢用“文如其人”、“字如其人”的说法,把这个人的文品、书品和他的人品联系在一起。韩愈为人耿直,所以文章峻刻可敬;蔡京一代奸臣,书法也为后人所轻。对这样判若云泥的正人与大奸,人们很容易形成共识。但对有些人,情况就不一定那么简单了。赵孟頫就是一个例子。作为元代最著名的书画家,有人认为他的书法直接二王薪传,并且精擅各体,为有元一代巨擘,于后世影响巨大。有人则认为,作为宋朝宗室,他屈膝仕元,没有民族气节,书法也呈媚相奴态,不足取法。这个问题该怎么看呢? 赵孟頫,浙江吴兴人。他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鸥波、水精宫道人。人又称赵吴兴、赵松雪、赵承旨、赵文敏等。他生于宋理宗宝祐二年(1254),逝于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作为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之后,这一高贵的出身曾给他带来某些便利,但后来却也成为给他招来非议的原因之一。 赵孟頫的父亲在他十二岁那年去世,官至户部侍郎。此后,母亲激励他发  相似文献   

2.
徐望之,浙江湖州吴兴人,先后就职于上海商务印书馆、河北训政学院.1929年在河北训政学院主讲公牍课程时,徐望之根据《公文程式》编著了《公牍讲义》.  相似文献   

3.
忆夫章太炎     
我是浙江吴兴乌镇人.在一九一三年,三十岁时,由上海务本女校同学张默君的父亲、同盟会员张伯绳(纯)先生介绍,与章太炎结婚的.时为推翻中国数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第二年,袁世凯已篡夺革命果实,为中华民国总统.任命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  相似文献   

4.
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万柳堂图》表现的是赵孟頫、卢挚等人在廉氏花园雅集的情境。以往此图常被认为是记录史事和呈现古代中国北方私人园林的图像资料。不过,从绘画风格和印鉴来看,《万柳堂图》并非赵孟頫真迹,而是后人根据元代以来诸种笔记所载万柳堂雅集故事编绘而成。万柳堂今已不存,对比文献记载和历史地图综合考量,其旧址当在今阜成门外西南方位,而《帝京景物略》中有关记述不足采信。至于其时万柳堂雅集的主持者廉野云,当为廉希宪五子廉恒。《万柳堂图》画上有赵孟頫题诗,字非真笔,内容则系赵氏诗作,康熙间始收入赵孟頫全集,诗中既有对雅集的记录和对主人的赞誉,也暗含赵孟頫复杂的退隐心理。  相似文献   

5.
故宫博物院藏赵孟頫《致季宗元札》是其早年书法真迹,研究者对其书写年代说法不一,以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说影响较大。信札内容反映的官职任满待迁及日常政务繁冗、督责严苛等现象,对比元朝官员任期和职权来分析,符合赵孟頫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任职兵部郎中时的实际情况。信札中提到赵孟頫获见大量唐宋绘画名作,也应是在大都任上才有此机会。故此,《致季宗元札》书写年代应为至元二十七年。  相似文献   

6.
靳极苍先生的《唐宋词百首详解》一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出版)在史实、训释、校排各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瑕疵。兹略举数端,以见一斑。一、史实方面的疏误。如《详解》书中第10页有云:“明赵孟頫《南乡子》:‘歌罢锦缠头,山下清波左右流。……”赵孟頫(1254—1322年)为元代著名书法家,其所生活的年代未逸出元朝。故把赵孟頫归于明朝人,为其平添了  相似文献   

7.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墨池琐录》引明代王世贞《国朝名贤遗墨跋》评盛明巴蜀文人杨慎曰:"慎以博学名世,书亦自负吴兴堂庑。"杨慎书法理论和实践上承赵孟頫,崇晋抑唐,尤重晋韵,力主复古。杨慎书法传世遗墨,真迹寥寥。而1982年在四川省铜梁县出土的杨慎《明故待封君南潈张公墓志铭》手书,具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和书法文献学价值。基于历史文献,对此则手书的考释,有助于对杨慎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公牍通论>是民国初年徐望之先生撰写的一部文书学著作.徐望之,吴兴人(今浙江湖州),生卒年不详.其父徐赓陛,字次舟,在清末是个有名的人物.在广东任县令时以善断案著称,人称"徐青天",后来人了李鸿章的幕府,随李到了北京.  相似文献   

9.
陈其美     
《档案与史学》2011,(10):3-3
陈其美(1878-1916),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字英士.早年赴日留学,一九O六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回国后负责策动长江流域的革命运动.一九一一年同盟会中部总会成立,任庶务部长.武昌首义后,在上海积极组织起事,十一月三日领导上海民军起义,光复上海.旋被推为沪军都督.一九一二年初,为派系权力之争,派  相似文献   

10.
亿夫章太炎     
我是浙江吴兴乌镇人。在一九一三年,三十岁时,由上海务本女校同学张默君的父亲、同盟会员张伯绳(纯)先生介绍,与章太炎结婚的。时为推翻中国数千年帝制的辛亥革命第二年,袁世凯已篡夺革命果实,为中华民国总统。任命太炎为东三省筹边使。  相似文献   

11.
赵九章(1907-1968),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祖籍浙江吴兴,1907年10月15日出生在河南开封.1921年9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今河南大学附中),1926年毕业,19岁时父母相继去世,在爱人吴霞女士支持下,1929年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3年毕业后留任助教.  相似文献   

12.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毋庸置疑.但是业内人稍加留心就会发现一些所谓强势媒体在新闻报道时却"选择性失明".  相似文献   

13.
山东博物馆藏元赵孟頫行书《雪赋卷》是研究赵孟頫及其书学的重要文物。该卷是大德二年(1298年)冬至日为班惟志所书,是年春,赵孟頫以奉诏入大都书金字《藏经》并举荐多位善书者同行,成为南北方及朝野公认的书坛领袖,因此,该卷在时间点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雪赋卷》书写时间与周密题跋时间的考证,推断出周密去世时间应为大德二年冬至日之后,可补史料缺如。并且根据班惟志是受书人这一明证,结合卷后题跋及收藏印鉴,对文物的流传经历做了详细的考证,此卷先后经元代班惟志、明代源伯、清代李蔚和现代周伯鼎收藏。文章还通过梳理赵孟頫《雪赋卷》真伪的鉴定过程和相关依据,提出对赵孟頫的成长历程要有客观而全面的把握,不能简单地以其成熟期作品作为参照来进行鉴定。并进一步指出,书画鉴定不应当以个别败笔来否定一件作品,而应当以其妙笔所达到的高度来全面判断文物的真伪。  相似文献   

14.
走进浙江省档案馆,翻开民国时期的一卷档案,知名教育家朱家骅写的一封亲笔信映入我们的眼帘. 朱家骅(1893-1963),字骝先、湘麐,浙江吴兴(今湖州)人,出身于商人兼地主家庭.先后就读于上海同济德文医工学校、同济大学及德国柏林矿科大学,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中山大学教授.后投身政界,从事官办教育、文室工作.曾两次出任教育部长.  相似文献   

15.
徐恩曾(1896-1985),字可均,浙江吴兴人,早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后留学美国(专学电机工程),归国后曾任国民党第一任广播电台台长.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投靠他的表兄弟陈果夫(中央组织部长)、陈立夫组织的中央俱乐部(即CC系),到国民党中央组织部总务科工作,不久,又转到中央组织部党务调查科(中统局前身)工作.从此,便开始了他的特务生涯.  相似文献   

16.
逸士 韵人 通吏——元代诗人宋无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无是元初值得注意的诗人.邓光荐称为"逸士",冯子振命曰"韵人",赵孟頫许以"通吏",但宋无的面目并不清晰.本文拟对宋无的生平行踪、代父东征、不就荐举、北上大都等问题作一初步考辨,并分析其思想发展脉络,以期对元诗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秋瑾留学日本时,于1905年底,为抗议日本文部省勾结清大使发布《取缔中国留学生规则》,带头罢学回国.经陶成章转辗介绍,去浙江吴兴南浔镇浔溪女校,结识校长徐自华姐妹,担任日文、理科、卫生课及体操教习.  相似文献   

18.
浙江太湖吴兴,自古为文化渊薮,文人学者层出不穷,藏书家不知凡几。自清末以来,更是大家迭起,产生了当时海内四大藏书家之一的陆氏醑宋楼。民初又崛起声势直追四大家的张氏“适园”、蒋氏“传书堂”、刘氏“嘉业堂”,这三家不但都是吴兴人,且为吴兴南浔镇同乡,彼此或有姻戚之谊、或是通家之好,又都以富豪而好藏书,并且在开始收藏后短短数年或十数年中,即相继蔚然成家,颇为奇观。这其中,由张钧衡创立的适园藏书楼就是一典型代表。本文就其藏书聚散源流、藏书特点及刊印图书等作一考释,以绍介同好。  相似文献   

19.
赵孟頫是赵宋近支宗室,在蒙古铁骑灭宋之后不得已而降元,颇受世祖忽必烈以下诸帝青睐;但是他夹在故国与新朝之间,又不断遭受来自亡宋遗民和元朝官宦两方面的非难、攻讦,伦理极为尴尬,内心异常痛苦。这些感受时时纡徐曲折地流露于赵孟頫的诗文之中,即形成他创作题材的一个特色。赵孟頫还是宋元之际首屈一指的大书法家、大画家。他的书艺、画艺为此时的艺坛别开一生面。有人更将他的书艺、画艺与其人品联系起来,从正、反角度加以评说。所有这一切似乎使赵孟頫及其研究进入了一个怪圈。今天,随着时代的演进,人们已逐渐能脱出过去那种简单地以“(气)节”定人、以人论艺的模式,从而以更接近合理的视角来观察这一历史人物。  相似文献   

20.
记者的价值,集中体现在三个字上:"新"、"快"、"广".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大家一定很熟悉,这是影响了几代人的一篇文章.魏巍当年在志愿军某部采访构思"最可爱的人"时,<人民日报>社记者李庄(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也在同一部队采访,并很快写了通讯<被人们欢呼"万岁"的部队>,在<人民日报>发表.然而半个多世纪以来,大多数人只知"最可爱的人",而不知"万岁的部队";笔者曾将这两篇文章对比着读,毋庸讳言的是,后者确实逊色得多,作者本人也曾坦承"质量平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