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性"是儒家哲学的核心概念。牟宗三以天论性,确立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超越本体;即心说性,奠定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内在根据;贯通性与天道,沟通主客,打通天人,完成了儒家道德形上学的哲学重构。牟宗三对儒家道德形上学的诠释,为儒家思想的现代转型开创了一条生生不息之途。  相似文献   

2.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说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终极价值与关怀之间关系非常密切。本文对冯先生天地境界的论说进行分析,阐明了其在推进儒家的形上学思想的同时,通过对佛家般若学思想、道家无为思想的融通,从而提供了一个新的终极价值关怀。  相似文献   

3.
当代哲学家杨国荣在《伦理与存在》一著中,以历史考察与哲学沉思的交融为前提,系统阐述了道德形上学在当代发展的理论形态。这一理论形态体现了当代道德形上学理论建构的突破。其理论突破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对道德何以可能问题追问的方法论层面的突破,以及对伦理与本体、伦理与认识,以及道德形上学中的形式与实质如何统一等问题反思和辨析的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近代哲学的演进看,冯友兰哲学思想中值得注意的特点一,是他在重建形上学方面的尝试。在《新理学》中,他从狭义的天边角度,试图建构形式化的形上学.并相应地表现了离开人道而谈天道的思辨倾向;但在境界说中,又力图将天道与人道、本体论上的"有"与人自身的存在沟通起来,从而对思辨的形上学有所起赶。本文以冯友兰哲学的上述逻辑行化为主线,从天道与人道、理性与德性、思议与言说、存在与境界诸方面,分析冯友兰在重建形上学过程中的理论得失,并注意揭示冯氏哲学思考与传统形上学和现代哲学之间的关联性及其所表现出来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晚年的唐君毅在其"感通形上学"的背景下,对中国哲学心性论题的各方面进行了论证。首先,在知识论上,他论证认知即感知,揭示认知为"心性之用";其次,在道德时间上,他论证道德意识的形上由感知与感受、感应两者结合而成,从而揭示道德意识为"心性之相";最后,在形上境界上,他论证儒家的天德流行境是感通的集中体现,是"心性之体"。据此,唐君毅对心性的论题作出了系统全面的界说。  相似文献   

6.
"仁"作为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形上概念,并不能用具体的语言来解释.对于仁的多样性理解,恰恰体现出"仁"超越而内在、抽象而具体的理论特征.在孔子思想当中,"仁"是人道,不可形、不可名、不可象,但落实于人的生命之中.因此,实现"仁",必须要志于仁,欲于仁,通过"克己复礼"的自我修养而实现.同时,"仁"还是一种生命境界,仁作为个体生命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由道德境界进至超道德境界,由有限进至无限.  相似文献   

7.
老庄哲学是先秦道家哲学的代表,魏晋玄学是以解读老庄哲学为基础的,有学者认为其是对道家哲学的发展。魏晋玄学的目的是利用"自然"来挽救"名教",玄学家们通过否定道家的"道"而提出了各自的思想本体,因而在本质上是与道家思想相偏离的。重玄学者通过"双遣"的方法,超越了魏晋玄学的"有无之辨",实现了向先秦老庄哲学思想的回归,促使道家哲学完成了一次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8.
冯友兰先生在其著作<新原人>中提出了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分别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人生境界说是冯友兰先生哲学思想的核心,尤其是"天地境界"给中国现当代哲学界带来很大影响,而且哲学界对此境界的理解和褒贬也不相同.本文通过解读"觉解"来认识"天地境界",并探索"天地境界"对当代的启迪.  相似文献   

9.
在康德的哲学中,“物自身”是一个价值意味的概念,部分新儒家接受了这一概念,并将之与作传统儒家哲学中的“本心”、“本仁”等概念汇通思考,最终力图证明道德的形上学的成立,从而实现其道德关怀。  相似文献   

10.
在方东美哲学的发展过程中,不变的是一直推崇道家哲学,方东美认为,道家哲学接引了传入的外来佛学,并且帮助佛学在中国本土扎根。他虽然认为佛学理论同道家哲学接触之后,产生的是"交互作用",但是明确地反对学术界关于新道家哲学(魏晋玄学)受佛学影响的观点。他否定佛家思想对当时的道家哲学("新道家哲学")的影响意在表明新道家哲学在佛教传入中国时就已经产生,并非受了佛家思想的影响之后才产生。道家哲学与佛学结合的方式是"格义",导致的后果是印度佛学的"华化"。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老子》从“道”出发,构建起一个包含“道”形上学、道德形上学、言语形上学和政治形上学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体系的主题是“无”。如果说关于宇宙论和本体论的“道”形上学是《老子》哲学形上学出发点的话,道德形上学则是其归宿,并作为其政治形上学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新儒家中,唐君毅提出"性情的形而上学",牟宗三提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各自从不同的角度试图对中国哲学精神传统作一清理。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性情"一词其实和"道德"一词是相对而共生的,反映了早期儒道两家对人性的基本认识。可以说"性情的形而上学"一直是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拟从早期道家的思想来讨论道家是如何体现出"性情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3.
作为道德家的道家老子,虽然没有提出"道德"的概念,但在中国道德哲学史上最早演绎了关于"道"、"德"关系的哲学图式,这一图式所包含的价值体系的坐标原点则是"自然",它表现在存在论上就是对万物自然本性的关注,在实践论上则是对自己而然、无为等操作方法的执着。认真研究老子"道"、"德"的思想,对在我们自己的哲学话语系统里推动道德哲学的发展,将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玄德"既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亦是诸子时期"哲学突破"的重要标尺。一方面,《老子》中的"玄德"涉及政治和伦理两方面的内容,是老子政治哲学和伦理学的基础概念;另一方面,从思想史发展的角度看,"玄德"概念及其理论的提出和发展,深刻改变且丰富了中国古代思想世界。"玄德"不仅是道家无为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一,也是道家伦理学中超道德论的思想依据。  相似文献   

15.
"无为",是道家重要的哲学思想.中国科技史研究专家李约瑟将其译为"禁止违反自然的行为"."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在道家哲学中极具特色,并被奉为管理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6.
冯友兰先生的天地境界既不同于道家境界,又不同于宗教信仰,而是建基于理性的支撑之上,通往精神自由的哲学信仰之路。天地境界是真、善、美的统一,它在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中展现出人与宇宙万物的和谐之美。天地境界是出世与入世的统一,冯友兰以庄子"游"的方式讲儒家"成圣之道",兼有儒家的入世情怀和道家的出世气度,"极高明而道中庸"。天地境界是理性和信仰、信仰和践行的统一,是一个"顶天立地"的人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的目的是将过程哲学的思维方式运用于教学环境研究,探讨教学环境特殊的生存形态及其特征和价值。文章采取哲学省察方法,对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学环境与作为主体的人所呈现的"二元对立"状态及其被规范和控制的事实进行深入分析。以怀特海过程哲学的过程-关系思维反思教学环境建构,师生的感官和身体,师师、师生及生生之间形成的"共同体",以及围绕儿童生活和经验组织的"连续性课程知识",构成教学环境的特殊形态。这种教学环境既是主体存在的,又是客体化的;既是稳定的,又是动态生成、能量流动的;既具有以自身整体性、独立性及内在和谐为旨归的主体道德关怀诉求,同时也具有使师生更具"创造性"、充满"关心"意味的客体价值。  相似文献   

18.
郭象是魏晋玄学的集大成者,其《庄子注》是借注解《庄子》来表达自家之意,是对《庄子》文本的创造性诠释。《庄子注》中的"自生"概念是理解郭象思想很关键的一步。本文通过对道家以前"自生"概念的梳理,进而发掘出郭象对"自生"概念的独特理解以及其哲学内涵。郭象将老庄哲学中的宇宙生成论创造性地诠释为自生独化论,改变了道家一直以来以道为本的哲学,将一切都还原成万物自生独化的过程,批判地继承并且发展老庄哲学的思想,对于后世研究道家思想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许多人把中国哲学视为伦理道德哲学,源于古人的道德直觉或道德体验。这是由于脱离经学史研究,孤立地分析一些哲学概念和命题而产生的一种误解,本文以宋明道学为例,论证其形上学和本体论是 通过对《周易》经传的阐发建立起来的,说明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逻辑思维传统,不是出于道德生活的要求,更不能将其归之于心体验的直觉主义。  相似文献   

20.
境界说是冯友兰提出的一种新的人学形上学,是他的哲学体系的灵魂和归宿。同他的整个哲学体系一样,境界说也是中西哲学融合的产物,既脱胎于中国传统哲学,又对中国传统哲学作了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