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所谓短新闻,应该是浓缩新闻事实精华的新闻精品。首先它的新闻价值要高,其次它的篇幅要短。可以用“言简意深”来说明短新闻的特点。如何写好短新闻?我的体会是:写好短新闻,一是提炼主题要“精”;二是选取材料要“精”;三是文字写作要“精”。提炼主题要“精”何为主题?主题应该是一篇新闻作品提出的重要问题和体现的中心思想,是选择和组织新闻材料的依据,也是贯穿新闻写作过程的主要线索。用通俗的话说,主题是一篇作品中“画龙点睛”之笔,没有这一笔,短新闻也就失去了“灵魂”。  相似文献   

2.
(一)为什么要提倡写现场短新闻 新闻改革中呼声最高的是写“现场短新闻”,回想起来,这个呼声是非常合理合情的,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读者的要求。那么,“现场短新闻”究竟有何好处呢?笔者以为它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短:它符合新闻改革的方向,短是新闻本身应有之义,只因文革中新闻都越写越长,粉碎四人帮后人们拨乱反正,呼吁还新闻本身就有的属性——短,这是情理之中的事。二是“现”,即“现场”,这倒是应强调一下的。“现场短新闻”更难做到的是“现场”,要“现场”,这就要求记者事事时时要深入下去,到现场抓新闻,到现场去写新闻。新闻只有“现场”了,才会形象化,富有感染力。记者写稿能触景生情,富有激情,写出来的稿  相似文献   

3.
新闻短的问题.新闻老前辈陆定一、李普、穆青曾大声疾呼新闻要短,特别是消息要短。可是,现在的新闻仍是越写越长了。新闻文章化,消息文章化。翻开机关报,长文比比皆是,特别是党报头条消息,一个很好的消息成了一篇长篇报告,一版只能登两三篇稿子,版面就都被占完了。这个问题普遍存在。写得那么长,谁有时间看呢?谁又有时间读得下去呢?报纸校对最苦,得从头到尾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而其他人甚少关注,就是领导干部也无暇坐下来认认真真地去读。  相似文献   

4.
北京晚报上有一种“一分钟小说”,人们站着一口气就看完了。由此,我联想到报纸上经常发表的人物通讯。同样是写人,小说可以短到“一分钟”能让人看完,人物通讯能不能也写得短一些呢? 现在一提到人物通讯,人们总把它和“大块大块”联系起来,通常万字左右,一版转二版。要说用三、五百字写一个人物,那就只能算“人物新闻”。似乎人物通讯与人物新闻的区别,就在一个比较长,一个比较短,人物通讯  相似文献   

5.
《涉县农民竞选“花椒大王”》(以下简称“涉文”)是一篇800多字现场短新闻。现场短新闻是新闻体裁中的微型武器,一般篇幅较短。写现场短新闻要善于抓拍最富表现主题的闪光瞬间;要写出“鲜”味,像带着晨露的花,像刚出笼带着热气的馍,使读者有如身临其境之感。“涉文”不失为这样一篇作品。该文在河北日报首批“通讯员消息佳作擂台”评比中获三等奖,  相似文献   

6.
立体性新闻可否写得短些、再短些?新闻界已成为热门话题之一。笔者也想谈点肤浅看法。立体性新闻冲击中出现的新矛盾立体性新闻的含意及其特征是:“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  相似文献   

7.
端木夏 《新闻界》2002,(3):63-64
说起新闻要有深度,有人动辄便采用“深度报道”的体裁;一写“深度报道”就得长篇巨著,动辄数千言。非“深度报道”的“消息”能不能写出深度?《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肯定的回答。新闻要写出深度是否就得长篇大论?《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作了否定的回答。《沙尘敲响四川大门》不过800多字,是短新闻写出了深度之一例。这篇新闻的深度表现在哪里?在于既反映了事实的现象又揭示了事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人士和读者一再要求,新闻要短小精悍,可是有些报刊的稿酬却是“按长短付酬”,长则多,短则少,有多少字付多少酬,这助长有些人只愿写大块文章,不愿写短新闻。一般来说,文章的长与短,反映了作者所付出的劳动的多少,“按长短付酬”,并不算错。但在实际工作中,长的稿件不一定质量都高,短稿付出的劳动也并非都是少的。有些记者、通讯员为写好一篇短而好的新闻报道,深入采访,挖掘新材料,选择新角  相似文献   

9.
(一) 《短些再短些》,胡乔木同志的这篇短文,发表至今已近半个世纪,新闻界的同志还在不断发出多写短文的呼吁。然而在新闻写作实践中,怎样做到短些再短些,任务依然艰巨,同志仍须努力。 我们提倡多写短文章,但又不要短而空。毛泽东同志说:“长而空不好,短而空就好吗?也不好。”他提出:“我们应该研究一下文章怎样写得短些,写得精粹些。”(《反对党八股》)“短些”,“精粹些”,也就是我们这里要讨论的短而精。 新闻作品怎样做到短而精?古代优秀短篇传记文在写作上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新闻要短,这是新闻规律决定的。在各方的大力提倡下,新闻短了,短新闻多了。人们在欣喜之余,面对短新闻孤立平淡的平面报道,却感到无可奈何,好像短新闻天生注定只能是简单陈述式的“一事一报”,短新闻真的和顺应改革潮流的立体报道无缘吗? 目前,立体报道多应用于深度报道、新闻述评等大块文章,立体报道要求立体地而不是平面地反映事物,既反映它的“正象”,也同时反映它的“反象”,把事物当作一个发展中的过程作动态的透视,而不是当作一个凝固的物体作表象的反射,放弃以往固定不变的视角,而对事物作全方位的扫描。  相似文献   

11.
以小见大是现场短新闻特点现场短新闻因其短小,往往被有些人瞧不起眼,有的新闻记者、通讯员也不屑一顾,认为搞“小玩艺”没多大出息。岂不知,现场短新闻是浓缩的艺术,它将广阔天地浓缩于方寸之间,像一枚橄榄,嚼来香甜味儿浓,且回味无穷;又像一滴水,从中可见太阳。一篇好的短新闻,其价值是不可低估的,也是能显示作者写作水平的。毛泽东同志写作的《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仅二百余  相似文献   

12.
多发多写短新闻,新闻界已经倡导多少年了:可是这一问题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在我们许多报刊上.长而空、令人发怵的所谓“大作”长期占据版面。而精巧、新鲜、活泼的短新闻还是少。早在四十年代,胡乔木同志就在延安《解放日报》上发表文章,提出“短些,再短些”。他认为,这“对读者大有益处,都是大解放”?今年,中央有关领导同志也提出.新闻要“短些,短些,再短些”?可是,我们许多人并没有真正地刹住长风.倡导好短文。  相似文献   

13.
我们常说:“要有的放矢”。新闻报道像射箭一样,每发一篇稿子都像射出一支箭,能不能射中,就看你写稿前明不明“的”,心目中有没有靶子,这靶子就是稿子的针对性。许多稿子未被采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针对性。写稿不能老凭热情,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写前,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要写这篇稿?这篇稿子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问题?然后,再把你要写的东西拿到全局去比较去  相似文献   

14.
提倡短新闻,在我国已经喊了半个世纪了。时至今日,有关部门和新闻单位还在不断地呼吁:将新闻写得短些,短些再短些!可见提倡短新闻,写好短新闻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 在改革开放信息千变万化的今天,如何把新闻写短写精已成为新闻改革的重要课题。虽然,写短新闻的人越来越多,但问题并未根本解决,“扬长避短”之风仍在一些地方劲吹不止。因此,本文想就短新闻的地位作用。和写作技巧谈一些意见。 为什么党中央和新闻界的有识之士屡屡提出要写短新闻呢? 首先,短新闻是由新闻传播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报纸、广播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也是人民的耳目喉舌,它要求通过大量的新闻,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只有多发,快发新闻,才能完成对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的报道,才能及时、广泛地交流情况、传播信息。传播要又快又多,就只有把新闻写短。  相似文献   

15.
什么叫短笔?短笔应该包括三层意思:新闻作品要篇幅短,段落短,句子短。当然这是就一般而言的。并不是绝对地排斥长篇幅、长段落、长句子。但毫无疑问,应该以短为主. 论述新闻作品应该短的文章,已经数不胜数.主要是强调篇幅要短。这是完全对的。因为:一、短文才能写得快,保证了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二、  相似文献   

16.
巩向红 《青年记者》2007,(12):73-73
一篇新闻稿件,如何找出自己的卖点,激起读者的兴奋点,把读者牢牢地抓住?这就需要记者写的稿件,编辑编的稿件,要“短下来、活起来、亮出来。” “短下来”。老一辈新闻工作者早就提出,新闻要“短些,再短些”,而现在有些人步人一个误区——喜欢长。这一方面来自作者本身,认为写短了显得自己没水平,还生怕读者看不明白,一句话分成三句话,文风不正;  相似文献   

17.
浓缩法是指记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笔写作时要对准焦点、厚积薄发,谋篇造句做到叙述简练,选材典型,内涵丰富、辐射面广。李普同志在一次报告中提到,写作新闻要“全局在胸,深思熟虑,对准焦点,厚积薄发”。他说:要把焦点对准了,但不必把所有的东西都拿出来。还要深入浅出,眉清目秀。深入浅出是指将深刻的道理讲得很通俗,人们一看就懂。眉清目秀是指层次分明。一般说,文章越短,越难写。因为要浓缩,要抓住重点,要逻辑严密。下面就以李普同志写的一篇著名新闻作品“开国大典”为例,作些分析,进一步领略一下浓缩法。  相似文献   

18.
现场短新闻除了应具备上述“现场”二字的五个条件外,还要具备“短”的特征。短新闻也有自身的规范和定义,它应“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凝炼、短小的报道”。它就像现代武器库中的轻武器,短小、轻便,迅速、及时,读来方便,是新闻报道中最受受众欢迎的一种文字。然而,这种受受众欢迎的短新闻,在我们新闻工作者中倒常遭冷遇,往往看不到短新闻的应有作用,说它是“江米条”、“豆腐干”,没有生命力。其实,短新闻自有短新闻的威力,一般比长新闻更具有可塑性。它不仅因  相似文献   

19.
把文章写短是记者的一项基本功。短就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最有效地利用报纸版面告诉读者一个信息、事实,达到宣传的目的。短新闻要在几百字里清晰地表现重要或有趣的事实,必然要求在内容剪裁和文句表达上采取一种有效的办法,这种办法就是浓缩,长话短说,把复杂的新闻事件中丰富的、多方面的事实和矛盾发展过程,分类归纳,用十分精练的语言去叙述那些最重要的非写不可的事实,使读者在简短的文字中,感受到丰富的具体事物,看出事物的基本面貌和性质、意义。像古人为文那样推祟“辞尚体要”,“篇无赘句,句无赘字”。鲁迅一生中写出了数百篇几百字文、千字文,他的为文观是:写完后至少看两篇,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1945年8月12日新华社发的电讯《百万雄师消灭日寇》,反映的是十分重大  相似文献   

20.
“写短新闻?没劲1”有人露出鄙夷的神色。有人却把写短新闻作为雕虫小技,不屑于此道。可是,中宣部一位领导同志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多写现场短新闻,并要求以此作为当前新闻改革的一个突破口。去年11月,中国记协负责同志根据中宣部领导同志的要求,决定组织首都21家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