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屈原作品所表现的死亡意境,是诗人死亡观的艺术体现,是诗人人格境界的艺术转化,它蕴含着诗人对死亡的独特理解与阐释。诗人的死亡观既受孔子、孟子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又有庄子死亡观的渗透。屈原对于以死殉节的坚定选择是儒家“内圣外王”、道家“无待而游”人格境界的双重体现。  相似文献   

2.
人们一般认为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属于“反传统”艺术的体现。其实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也有着深刻的西方传统主义艺术特点 :一是遵循了西方以“人”为中心的传统审美创造模式 ,二是维持了色彩在视觉艺术语言中的核心地位 ,三是西方现代艺术各流派的发展更替本身就体现了强烈的传统继承关系。因此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在本质上表现为以西方传统艺术为基础的现代超越 ,并非纯粹的“否定传统艺术”、“反传统艺术”。  相似文献   

3.
在对王国维“古雅说”的研究中,传统的看法是以“古雅”为“风格”“技巧”“功力”或“艺术形式美”作为“古雅”的主要内涵,这些观念并不能反映“古雅”的本质,“古雅”是指以艺术符号的形式美为审美对象,以人在符合创造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为审美内涵的一种审美范畴。“古雅”说揭示了艺术活动的符号性质,县有重要的美学意义。阐释王国维“古雅”说的独特观念,使它在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对话和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意义,这是当代美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4.
中国艺术以形写神,以形似达到神似,神似重于形似。“传神”的审美特征体现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体现了中国美学重“无”的智慧取向、“省”的审美意识及其它学的色彩。这与西方追求刻肖外物的真的境界,重“有”、重再现的美学思想形成了对比,而中西方将互融互补,艺术共荣。  相似文献   

5.
艺术真实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范畴,西方以“摹仿说”为主,后来的“镜子说”,“复制说”等都是“摹仿说”的延伸与发展,中国以“言志”为发端,以后的“情志说”,“传神说”,“写意说”都沿着“言志”的方向演化,这两种真实观通过中西方方文艺中的“再现”和“表现”反映出来,随着中西方文艺中的“再现”与“表现”的演化与发展,这两种真实观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王船山审美移情观是基于“天人合一”这一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哲理,而西方移情论却是构造在人与自然冲突中的一种诗意理想。由于移情表现在哲学基础上的差异导致了各自审美表现上的诸多差异。但殊途同归的是,不同的移情表现却认同了审美表现的共同目标,即“物我同一”、“情景互生”,主体生命情调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在一个对象生命化、主体对象化的美学境界之中。本文着重探讨了船山移情发生的心理过程及表现层次等理论问题,从中可以看出船山美学对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贡献。  相似文献   

7.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是孔子为当时士人完成道德修养,成为仁人君子所指出的道路。它不仅体现了孔子以“仁”为核心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表明了孔子的艺术功用观。孔子将艺术与人格建构、审美与人生相联系,并努力追寻一种充满自由的诗意人生境界。这促使我们重新审视艺术,艺术不应仅仅是劳作之后的消遣,更重要的它还是一种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8.
征兆观实质上是先人对自然现象、性质以及人和自然的关系所作的思考,我国先秦两汉国人的征兆观体现了华夏民族对天人关系的独特看法。它的社会意义表现在:一、无论何种征兆观,我国先人都是以“人”为中心去体认“天”,这种以“人问世”为基点的思维方式导致汉民族从主体上言始终没有发展成“神教”的国度;二、“天人感应”的征兆观为维护连绵一二千载的中央集权政治起了不可低估的重大作用,其思维方式导致中国社会长期靠“人治”而无法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法治”。  相似文献   

9.
作为艺术虽然都能给人以美感,但由于其物化形态不同,都又各自表现出独特的审美特性。我们对各类艺术审美特性的把握有利于艺术的创作和鉴赏。本文试就语言艺术中的叙事文学的审美特性作一粗略评述,以求同行的指正。寻求“和谐”之路,宽于其他艺术美好的东西总是处在和谐之中。叙事文学这种艺术形式,它能给审美主体以更大的自由云寻求和谐之路,可以使其展开更艳美的双翅,去自由地通过再现生活中存在的美,来体现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它写人、状物、叙事、剖心,既可极自由地从“时间”上叙述,又可天  相似文献   

10.
行为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本该在艺术史上处于重要地位,然而当它登陆中国之后,却遭到了高雅艺术审美和通俗大众审美的双重拒斥。这一现象,与其“表现的失当”和“过度的解构”有着密切关系。由于行为艺术自身传达机制的严重偏差,致使它在注重感性体验的大众审美中丧失民众的认同;又由于行为艺术对“生命的尊严感”恣意亵渎,致使它在强调理性分析的艺术界也饱受排斥、唾弃。  相似文献   

11.
"异化劳动"审美是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一方面尖锐批判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罪行,另一方面又确认了异化劳动对于审美活动的两重性在美学上所具有的两种意义:既制造丑,又创造美。从马克思主义观点看,异化劳动作为社会现象同阶级一起产生,是人的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及其产品变成异己力量,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文章认为,审视世界华文小说的创作理念,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乃至认知理念的迥异,身处异域的华人作家的创作审美体验,既在心理上超越了异化的存在状态又在精神领域潜移默化了个人独特的反抗异化的社会实践方式,并以《天望》为例来解读异化审美与世界华文小说创作之内在实质。得出作家作为审美创造的主要参与者,在反抗异化的小说创作征程中,必须坚守自己作为自由与描绘社会的捍卫者与守望者的身份,梳通世界华文小说创作理念能够在同一理论背景下将东西方文化得以彼此沟通、衍化和统摄的概理。  相似文献   

12.
中国艺术以形传神,这是中国艺术创作的原则,也是审美的原则,中国的绘画、雕塑、舞蹈、戏剧无不以这一原则为指导,这与西方艺术依形绘形的艺术创作和审美的原则形成了显明的反差。中国艺术何以如此必然地走向这一道路,是由于哺育他的是独特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3.
从审美角度讨论和关心人的发展问题是现代性的一个重要维度。梁启超美学以其对现代社会文化系统中人的精神状态的关注而呈现出独特的美学风貌。他的美学是以国民的精神基质转变为核心,由以人格建立为旨趣的"情感论"、以生命创造为核心的"趣味说"和走向全民"美术人"的审美教育论,共同构成了一种现代气派的"新人"美学。  相似文献   

14.
“兴象”是中国诗歌独特的意象类型,它受到中国诗学的普遍认同与推崇,一方面在于吻合中国人对诗性形象的设计和对某种特定审美趣味的追求。另一方面它更接近中国美学所强调的对“道”的体验,和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也更易展现个人的生命存在和生命意识。“兴象”在构“象”上、喻“兴”方式上都有自己的特点,并在审美上表现出情景交融、意存言外、自然天成等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进入新时代,主题性美术创作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指导下,建构以人民为中心的美术创作路向:我们要将人民作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中心、源泉和话题,从人民中挖掘典型形象作为创作的内容和主题,并从社会现实中寻找创作题材以凸显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主题性美术创作具有审美认知、审美娱乐和审美教育等社会功能,能在潜移默化中宣传新时代中国价值观念、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华传统文化、体现中国人审美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6.
郑敏的题画诗创作,在中西诗画同源探讨中,承续本国传统的审美创作手段,博采世界艺术资源,在有意提高审美鉴赏品位的同时,为现代汉语新诗的推广与普及做出了贡献。而郑敏的具像诗创作尝试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通过对文字进行排列构成某一形状;二是借用中国古典绝句形式来创作短诗。  相似文献   

17.
论《论语》语言的美感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文学语言的宝库,它以独特的语言风貌,充分展示出了中国散文语言的文学神韵,有无比巨大的美感效应。体现在文学语言观的美感效应、情境营造的美感效应、形象显现的美感效应、句式设置的美感效应、逻辑思辨的美感效应、生命活力的美感效应。  相似文献   

18.
老庄哲学作为中国传统思想的母体,其“道法自然”、“自然无为”的价值取向,“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大美,以及“致虚极,守静笃”的实践手段,一方面奠定了尚自然、去雕饰、和谐致一的美学基础,另一方面成就了“虚静”说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9.
作为创造与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力量,中国古代文人最引人注目的文化活动就是对“仕途”的执著和对艺术、尤其是山水画艺术的痴迷。与其对仕途的执著相对应,中国古代文人对山水画创作的迷恋也远远超过了通常意义上所理解的审美范畴。其间一定有更深层的文化与社会心理的原因。探究这些深层原因,不仅可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格特征、把握中国古代文人以及山水画家人格的深层机制,而且有助于我们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中国艺术创作的本质和中国人的艺术精神,汲取当代艺术创造的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20.
“虚静”是中国美学史上颇具特色的范畴。它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蕴含着审美的精髓和机制 ,是审美体验的极境 ,也是审美创造的前提 ,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中国的审美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