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师》2009,(16)
单元达标教学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在教学中一般会把丰要精力放在中等生和差生身上,从而忽视了优等生的发展,致使中等生和差生的成绩提高了,而优等生的成绩停滞不前了.  相似文献   

2.
在教学中可将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及差生三个等级,其中中等生是指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且有着广阔的提升空间。教师若教学得当,则可发展成为优等生。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中等生成绩则是当前亟需研究的问题。本文则对其提出几点建议,以望对同仁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3.
所谓中等生,是泛指在优生与差生之间的那些学生,没有确切的内涵和外延,它和优生与差生的边界是模糊的,具有易分化的特点c在中等生身上,同样存在优等生所具有的潜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超常的优势,只是由于种种原因造成他们在某个时期某种条件下处于中等状态。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研究中等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规律,因材施教,促进他们向优生转化,防止他们分化为差生。R有这样才能做到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针对中等生的心理及思维持#,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促进中等生素质的提高。一、为中等生创遍进步的氛围渴求进步的心理是中等生…  相似文献   

4.
在课堂上,老师提出了问题,优等生往往会很快举手要求回答。这时候,马上让他们回答好不好呢?从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不好。因为优等生思维活跃,反应很快,而中等生和差生却不是这样。如果让优等生将答案很快和盘托出,一些刚开始思维的中等生的思路会马上被打断,一些差生也懒得思维了。这样就不利于培养中等生和差生的思维能力。如果慢一点儿让优等生回答,中等生和差生就有足够的时间思  相似文献   

5.
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师围绕优等生组织教学,中等生似懂非懂,学困生稀里糊涂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们不能忽视,优等生毕竟是少数,中差生却是学生群体中压倒多数的芸芸众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做到全面育  相似文献   

6.
“差生”——校园里的边缘群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有优等生,他们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有中等生,他们踏踏实实,遵守纪律;也会有少数“差生”。老师大  相似文献   

7.
一、研究实验的目的和意图实验班级:本校五年级学生47人。对比班级:河边埂小学五年级学生33人。实验时间:(1995、9—1996、7)一年时间。本项实验主要使优等生更上一层楼,中等生向优等生靠近,差生接近中等生。同时为今后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一定的依据。二、实验的步骤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1981年,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 布卢姆在主持了两个独立的试验后得出了一 个结论: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成为优等生。 而环顾我们周围,或许对于大多数教师 来说,差生的存在是无可置疑的事实,划分学 生为优等生、中等生、差生(现在又被称为学 困生)是大多数学校以及老师的通行做法。 这意味着,在一个班级或者一个小组内, 总有一部分学生能够达到优秀,也总有一部 分学生不及格(相对其在班里的位置)。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教学生涯中,会接触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有优等生,他们出类拔萃,引人注目;有中等生,他们踏踏实实,遵守纪律;也会有少数"差生".老师大都喜欢好学生,因为好学生接受知识快,理解能力强,能使老师很有成就感."差生"由于学习成绩差,容易被老师同学歧视,常常成为被遗忘的群体--校园里的边缘群体.  相似文献   

10.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1.
王树贵 《成才之路》2012,(16):65-65
正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在数学方面都有所发展,有所收获。然而,现实的情况是在数学学习中差生大量存在,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差生也在增多。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的比例形成金字塔结构。有些差生由此而变成学习和纪律的双差生,给教学和管理都带来很多的问题。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社会的,有智力  相似文献   

12.
平时在课堂上,教师苦口婆心地给学生讲解,每讲完一个问题后,就问学生“懂了吗”,学生答得很流利“懂了”。“会了吗?”“会了。”可是在做题时,还是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除少数优等生外,差生、中等生出现的问题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13.
方丽 《生活教育》2015,(1):65-66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教师习惯于一厢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着力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积极主动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最终使"差生进化、中等生优化、优等生发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  相似文献   

14.
一、设问的层次性 设问的层次性就是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把设问的内容根据学生的成绩情况,分为难、中、易的内容,分别由班上的优等生、中等生、差生来回答.这种课堂教学的氛围,能促进全班学生共同发展,不会出现偏爱学生的情况,能促使全班各位学生积极思考,激活学生情趣,就能构建和谐、活力的课堂.教师的工作就可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5.
林雪 《辅导员》2010,(10):J0008-J0009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高高在上的司令员,学生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优等生是主角,中等生是配角,暂差生是道具,教师是导演,课堂教学也只不过是"导演"在精心排练一场场还算是精彩的剧本罢了。而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生命性"课堂,首先把学生当成"人",是一个完整的"人",而且是一个发展中的"人".  相似文献   

16.
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是实施素质教育所必须采取的有力措施,它的根本原则就是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求教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适应学生为宗旨开展教学,其目的就是在每一个学生都不掉队的基础上保持他们十足的学习劲头,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让优等生吃得饱,让中等生吃得好,让差生吃得消。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过程中,几乎每个老师都会按照学习成绩把班级中的学生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对优等生、后进生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中等生几乎被老师忽略了. 所谓中等生是指学习成绩一般,纪律、活动、能力等都居于中游的学生.每一个班级中等生的比例是最高的,他们成绩的好坏对班级的影响最大.按常规,教师带好一个班级的习惯做法是“抓两头,促中间”.但两头用的精力过多,中间的这部分也就容易被忽略.  相似文献   

18.
1.初中教育的弊端产生学困生。为了提高知名度,大多数初中校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考重点中学上,着力于优等生的提优磨尖,忽视中等生的教学,放弃差生的教育转化,而初中中等及中等以下学生是职业高中生源的主力军,这样有10—20%的学生在进入职业高中前即已成为学困生。  相似文献   

19.
"差生"问题历来是最令老师和家长头痛的问题(这里是指成绩相对差点的学生)。那么,"差生"是如何形成的呢?有什么办法可以将其转化成为中等生和优等生呢?一、"差生"的形成1.内因:任何事物的形成和发展都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而内因往往占主导作用,"差生"的形成也是如此。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思想和行为互相作用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同时,他们的生  相似文献   

20.
于明玉 《成才之路》2010,(23):79-80
近几年,从单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教学转变为重视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改革已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对学习能力的分析上,许多人仍停留在感知、记忆、理解及想象等认知能力的层面。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自我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一是重视优等生的拔尖,忽略中等生和差生的培养和提高,甚至为了排名次,争高低,不择手段地排挤差生;二是在课堂教学中实行“一刀切”。不分好中差学生,也不论学生差什么缺什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