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澳大利亚科学家发现了一种可以控制饥饿感的方法,即使用微分子来左右人体大脑中控制胃口的受体。该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自然·医学》杂志上。一般晚期癌症患者在治疗期间常出现体重骤降现象,而这会使病情加速恶化。澳大利亚圣文森医院的研究人员发现,常见的癌细胞可产生一种称为MIC-1的分子,这种分子会使大脑中的一种被称为"食欲开关"的受体"切断"食欲。  相似文献   

2.
瑞士与美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人类大脑中存在一个“自私开关”,能帮助人们在明显不公平的情况下抑制自私冲动,即便这会损害他们自己的既得利益。科学家发现,大脑额叶前部外侧皮层右侧的这个“自私开关”,能帮助人们抑制对性、金钱等的强烈冲动。苏黎世大学经济学实证研  相似文献   

3.
科技快递     
饥饿让人更聪明美国科学家的研究证实,饥饿会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让人更聪明。此前已有研究发现,人饥饿时胃黏膜中会产生一种名为“GHRELIN”激素,它对于人的食欲有重要影响。而耶鲁大学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这种激素在胃黏膜中产生后借助血液循环进入大脑,能够引起一系列的反应,诸如激发脑垂体中许多不同的生长因子等,而这又将引起大脑其他区域内的连锁反应,从而起到改善大脑功能的效果。宇宙新型“爆炸”美国宇航局“雨燕”天文卫星近日观测到一次发生在距地球不远处太空中的天文“爆炸”。科学家说这次爆炸与伽马射线的强烈爆发…  相似文献   

4.
腾月 《科学与文化》2005,(10):53-53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长得脑满肠肥、大腹便便,但他们的食欲还是非常旺盛,难道是他们肚子里的馋虫比别人多么?英国剑桥医学研究院的斯提芬·奥拉西里在新近出版的《新科学家》杂志上发表文章说,最初可能是因为他们嘴巴馋,可是他们没想到嘴馋可能改变基因,结果导致了肥胖症,这样他们想少吃也不可能了。科学家认为,人的行动是受大脑支配的,如果大脑中控制食欲的那个部位出了问题,人会食欲大开,并导致严重的肥胖症。人体中有一种蛋白质,它们会向大脑传递“我吃饱了”的信息。如果控制这种蛋白质的基因发生了突变,那么你的肚子就会好像永远都填不…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信息》2004,(2):25-25
人类的大脑如同一个记忆能力超强而又非常复杂的“存储器”,不仅会对每时每刻的根据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持续“更新”,还能调动尘封往事或淘汰过斯新闻。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中的一种特殊构造,为揭开记忆之迹带来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科技创新     
世界第1个修补大脑的芯片问世世界上第一个用于修补动物大脑的人工器件经过科学家近10年的研制已经问世。这个“人工脑组织”实际上是一块能发挥大脑“海马”部位功能的芯片。这一芯片是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西奥多·伯格等人研制的。科学家打算先在实验鼠脑组织切片上试验其功能,然后用活体动物进行试验,确认安全有效后,在因中风、阿尔茨海默氏症或癫痫而脑部受损的病人身上试验。“海马”是动物脑部中结构最有规则的部位,它的功能可能是对生活经历进行编码,使之能够作为长期记忆信息存储于大脑其它部位。“海马”部位受损的病人,会失去形…  相似文献   

7.
美国科学家最近获得的一项研究成果证实,饥饿会提高人们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让人更聪明。据《自然神经学》杂志报道,此前已有研究发现,人饥饿时胃黏膜中会产生一种名为“GHRELIN”激素,它对于人的食欲有重要影响。而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塔马斯·霍瓦特和他的同事等新近研究发现,这  相似文献   

8.
人类的大脑如同一个记忆能力超强而又非常复杂的“存储器”,不仅会每时每刻的根据人们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进行持续“更新”,还能调动尘封往事或淘汰过期新闻。德国科学家最近研究发现了大脑神经细胞中的一种特殊构造,  相似文献   

9.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4,(14):I0011-I0011
[导读]如果能够在人体研究中得以证实,那么这项研究的发现就预示着:增加可发酵的膳食纤维将有可能成为一项有效的体重管理方式。原标题膳食纤维如何让你“少吃点”通过作用于下丘脑部位来抑制食欲科技日报讯肥胖人士最关心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少吃点”,因为食欲总是很难控制。近日发表在英国《自然一通讯》期刊上的一项研究显示,膳食纤维在肠道中被消化后,会释放出一种分子,  相似文献   

10.
IBM苏黎世研究所的科学家首次成功地为单个分子内的电荷分布成像。这一成就将使科学家能对单分子开关、原子与分子间键的形成进行深入研究,也使这一技术在未来太阳能的光能转化、能量存储或分子尺度的计算设备等领域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1.
科技快递     
一心不能二用有依据许多人都时一边开车一边打手机不以为然,但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发现,一旦让大脑同时处理两项事务,往往会效率低下甚至发生危险。科学家发现,大脑神经系统中存在一个“瓶颈”区,正是这一特殊区城阻碍了人脑多  相似文献   

12.
科技快递     
用蛋白质消耗脂肪 日本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蛋白质,在不运动的情况下也能使体内脂肪“燃烧”消耗。这种蛋白质对开发减肥药很有帮助。这种蛋白质名为"ERRL1”。研究人员通过基因技术使实验鼠体内的“ERRL1”含量比普通鼠高1.5倍,然后给体重相同的转基因实验鼠和普通鼠喂相同的高脂肪食物。结果发现,“ERRL1”高的实验鼠尽管比普通老鼠吃得多,但体重却轻15%至25%。  相似文献   

13.
记忆的本质     
关于记忆的本质机理,科学家现在也没有弄清楚。在这里我提出一种假设,记忆的产生是因为“信息分子”的产生,当我们的大脑在接收外界环境的信息时,我们的大脑皮层内便会合成这种独一无二的信息物质,于是记忆便产生了。在诞生的初期,“信息分子”是很不稳定的,时间稍长它就会被体内的酶氧化分解,因此如果我们在刚产生记忆后短时间内不进行回忆,则记忆的信息很容易被遗忘,当我们再重复回忆这些信息时,就会使“信息分子”的稳定性大大增加,及时地重复几次,“信息分子”就会很稳定地存在于大脑皮层的海马体上,所记忆的内容也就不容易被遗忘了。  相似文献   

14.
在古代,无论是东方的哲学家还是西方的哲学家,都认为心脏会思考,他们认为人类的情感来自于心里而不是大脑里,于是有了“心理“”心灵“”心情”等说法。现代科学研究则表明,人类的情感来自于大脑中枢神经系统,而不是心脏。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则表明,心脏可能真的会影响人们的性情。这个说法遭到一些心理学家的反对。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美国加州…  相似文献   

15.
英国癌症研究中心伦敦研究所的科学家在最新一期美国《细胞》杂志上报告说,他们发现一种阻止人体细胞老化的新方法。利用这一方法,不仅能防止人体器官和组织的老化,对攻克癌症等疾病也有实际意义。负责这项研究的塔索那斯博士说,通常,人体细胞都含有一种“计时”功能,细胞每分裂一次,染色体末端的端粒DNA就缩短一点,待其完全消失后,细胞即走向死亡。为了克服这一倾向,他们在染色体末端放置了一个微小的“帽子”,将细胞中的端粒DNA保护起来,这样就可使细胞无限地分裂下去。她说,这项技术的关键是一种称为RAD51D的分子,该分子具有影响细胞…  相似文献   

16.
《中国科技信息》2003,(21):28-28
德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研究,开发出一种使用磁场对注入癌症患者体内肿瘤中的纳米微粒进行加热,从而达到“摧毁”肿瘤目的的全新治疗方法。该一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尚属首次试验的方法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了成功,临床试验效果良好,但科学家尚未透露该疗法何时可以进入大规模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科技快递     
大脑也会“混淆视听” 人们往往先看到物体,然后再听到物体发出的声响,这是因为光线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要比声音快得多。然而日本科学家发现,若物体距离人约四五十米以内发出声音,人脑就会“混淆视听”,届时人会倾向于认为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物体的声音是在同一时间。只有这一距离超过50米,人才会感到时间差。科学家认为,随着大脑的发育,它所形成的这种“混淆视听”的能力是为了能够协调人看到的事物和听到的声音,这与人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有关。这一发现证明,白脂肪对保护人类在生育过程中不受细菌感染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科学家最近对银河系中央黑洞的射线波进行了观测,解释了该黑洞为什么看起来不如其他巨型黑洞那般明亮,并猜测“食物供给不足”可能是该黑洞比较安静的原因。2.观看血淋淋的拔牙过程,会让人一生难忘。这是美国大脑研究专家Kristy Nielson的新发现。她认为,这是“兴奋、刺激有助于记忆”的证明。3.控制情绪有可能成为对付肥胖的新方法。美国科学家在试验中发现,抑制实验鼠大脑的兴奋区、可以阻止它们长胖。4.一项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只有那些离地球25  相似文献   

19.
什么是生物钟你只要稍加留意便会发现你的一切生理活动都有个“预定时刻表”在支配着。什么时候饿了想吃;什么时候困了想睡;什么时候又会自动醒来,体内生物钟都有个“安排”。为迎接每个动作,生物钟都作了许多“准备”。例如为迎接吃饭这一动作,饭前大脑的食欲中枢(食欲钟)便兴奋起来,肠胃的蠕动加快,各种消化腺的分泌加强等。为迎接就寝这一动作,  相似文献   

20.
《科学生活》2011,(10):82-83
阿司匹林是一种古老的药物,全世界恐怕有几亿人在长期服用它。但这种老药往往会翻出新意,这不,国外科学家发现它与结肠癌竞有不解之缘。这真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结直肠癌高居“癌症杀手”第二位,每年会夺走约50万人的生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