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 毫秒
1.
一、表达与理解的实现过程及条件人类利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而表达和理解是语言活动中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一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意义传递,而是两个具有不同精神意识内容的人在某一信息的交流中内部精神意识的共鸣。它们的外化形式可以概括  相似文献   

2.
语句意义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基础和核心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能力的体现 ,更是人们能够进行社会交往、扩展精神世界的基础。一般说 ,语句意义的理解主要包含语面意义的言内之意和言外之意 ,要弄清语面意义的言内之意或言外之意 ,都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如果话语的语面意义没有负载说话者所要传递的目的信息 ,但听者通过了解这一语面意义并经过推理实际上却接受了说者的目的信息 ,那么完成这一话语的言语行为就分化为两种行为 :一是直接言语行为———表达了语面意义的存在 ,提供的是辅助信息 ,即所说的言内之意 ;二是间接言语行为———表达…  相似文献   

3.
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是听者与说者之间的信息交流,必然会造成误解,就说者在编码过程来说是有意违背原则和无意违背原则而造成言语交际误解,而听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思维方式等因素又影响着听者不自觉地误解说者的语码。言语交际的误解主要有减解、增解和转解三种情况。  相似文献   

4.
一、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 1.口语交际是由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下,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只有当说者和听者对说话的背景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时,口语交际中的目的才能实现。例如,  相似文献   

5.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总是试图传递一定的信息,而信息的理解过程是通过言语行为程式推断出来的。只有当说者的表达意向和交际意向被听者理解和认同后,这个言语交际过程才算是一个成功的交际行为过程。  相似文献   

6.
关于口译过程的研究比较普遍的是把口译分成理解与表达两个阶段。这样的口译过程分段,不利于译员对口译的认识与把握。意义建构理论下的口译过程研究,从口译过程的本质出发,将口译过程分成意义建构与意义制造两个阶段。意义是口译的核心。传统的口译理解与表达同样离不开意义,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表达是对意义的表达。口译新的分段认为口译首先是译员在原语语言的激发下,结合情境和个人阅历进行的意义建构,然后再从目的语听众的角度出发结合情境及听者的阅历使用语言进行意义激发与制造。  相似文献   

7.
汪晓静 《现代语文》2009,(11):21-23
表达交流与传统意义上的"听话、说话"是有本质区别的:一是表达交流是听者与说者双向互动的活动。前者包含了参与活动的人在"听话"与"说话"之间的角色穿插和转换,进而实现言语和情感的沟通与交流。而"听话、说话"往往是单边活动,缺乏"动"感。  相似文献   

8.
"语言论"和"言语论"之所以把表达与言说放首位,而把交际放在第二位,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忽视和淡化了"听者"的重要性。"对语论"对"听者"的发现以及对"听者"本质的揭示,有利于我们更加接近语言事实和言语交际的本质。如果说"语言论"是无主体的,"言语论"发现了一个主体——说话人,"对语论"则发现了语言活动中的两个主体——说话人和答话人。"听者"重要性的确认对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听是幼儿最早掌握的言语活动,在孩子没有学会说话之前首先接触到的是听。倾听不等同于简单的用耳朵听,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组成部分,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情感的通畅。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技术和能力,它不仅仅是要用耳朵来听说者的言辞,还需要一个人全身心地去感受对方在谈话过程中表达的言语信息和非言语信息。良好的倾听能力是幼儿获得知识的前提,它对于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十分有益。倾听是幼儿感知和理解语言的行为表现,  相似文献   

10.
语言意识活动可以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准确理解和流畅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步骤。从学生的翻译失误看,往往由于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或任意增删等而导致译文表达不能到位。学生增强对英汉两种语言意识的了解就可以减少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1.
语言意识活动可以在两种语言相互转换的准确性和流利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准确理解和流畅表达是翻译过程中的两个重要步骤.从学生的翻译失误看,往往由于理解上出现了偏差、或任意增删等而导致译文表达不能到位.学生增强对英汉两种语言意识的了解就可以减少翻译失误.  相似文献   

12.
该文主要讨论师生间有效的语言交流,在教师预设的有效的课堂情境下,交际语言教学将最大化语言学习者使用目的语进行交流的机会,并带有鲜明目的的进行课堂活动,解决学习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交际语言教学过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如何传达意义,即语言学习者通过言语传递的信息或是完成某一任务(task)过程中的言语交流,而并非言语的形式,即语言和语言结构的对错。  相似文献   

13.
一、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1.口语交际是由说者和听者共同参与的一种双边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等背景下,围绕一定的目的进行的。只有当说者和听者对说话的背景有着共同的认识和理解时,口语交际中的目的才能实现。例如,M other:A re you com ing back for supper,Jane?Jane:It's M onday,M om.从语言形式上看,这似乎不是对话:妈妈问女儿是否回家吃晚饭,女儿却说:“今天是星期一。”似乎是答非所问。然而,妈妈和女儿都对交际背景有共同的了解。Jane每周星期一晚上要去读夜校,故不回家吃晚饭。因此,Jane的回答具有…  相似文献   

14.
外语的言语理解是接受语言输入的最主要途径,明确听力理解过程中信息如何处理是研究外语言语理解的最基本步骤.外语的言语理解过程是听者主动接受信息,意义重建的过程.人类天生的理解力、语言知识和世界知识是其中的决定因素.动机、情感、记忆、注意等听者因素是影响这个过程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胡塞尔意义理论阐明了意识活动与言语表达之间的关系。它把语言意义的内在意向性活动和外在的实现活动、语言意义的形式活动与具体内容等结合起来,具体说明了语言的形式和内容的意义统一。意向性意义理论对语文教学有一定的启示:分析文本,获得意义;把握文本意义的关键是学生的思维活动;有效激活学生生活经验以促进学生理解文本的意义;正确处理文本意义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关系;整体把握与局部细读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交际曲折是指语言官能正常的人在交际过程中遇到的不顺畅情况。社会认知语用学理论是研究交际的新一视角,强调不仅要研究合作、礼貌等正面特征,更要研究自我中心导致的交际曲折等负面特征。因此,社会认知视角特别适于研究交际曲折。从说者与听者双方角度对三类交际曲折实例(即称呼语的选用与接受、说者与听者的不同凸显义、隐含义的表达与理解)的分析展示了从社会认知视角对交际曲折的具体研究。  相似文献   

17.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用另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它包含着一个对原文含义的理解逐步深入,对原文含义的表达逐步完善的过程。大凡一篇文章,一个段落甚至单独的一句话,没有不按一定的逻辑组织构成的。所以,在翻译过程中运用逻辑进行分析,按照语义层层剥出原文所表达的逻辑意义是必不可少的。而译者在深入透彻地理解原文以后,要以译文的形式准确生动地反映和表达原文,使内容和形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样需要逻辑思维。可见,逻辑与翻译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8.
言语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言语和语言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凡是在运用和交际过程中的都叫语言,即有声的语言信息,而在心理活动中,即思维的过程中的都应称作言语。心理学上的解释是: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音义统一的全民性交际工具。语言的基本结构材料是词。言语是指人们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它包括言语表达和言语感知与理解过程两个方面。人们在说话的过程中,总是边想边说,两个过程是迅速地转换、交替进行的,说出来的话,是前面想过的东西,在说的同时又在想后面要说什么,这就把言语与语言联系起来了。  相似文献   

19.
整体外语教学是新近提出的一种外语教学观,认为外语学习是以意义建构为核心的整合性语言发展过程,其教学流程由意义理解、意义协商和意义表达活动构成。学生学会运用语言表达意义的前提是理解意义,整体外语教学结合体验哲学观和认知目标分类学有关认知目标分类的界定,进一步阐释其意义理解活动的意涵,构建了语篇意义理解模型,认为语篇意义理解是学习者依据不同语类特征,运用各种知识和策略,包括情感态度,对语篇意义进行多维认知加工的过程。在教学中应采取自上而下的视角,结合不同语类语篇的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意义理解活动,由熟悉话题、把握篇义、领会意义和探究主题四个教学步骤组成。学生通过这些活动不仅能有效理解语篇意义,还能深刻体会语言形式与意义建构是如何紧密结合,实现交际目的的。  相似文献   

20.
贾兴华 《考试周刊》2011,(60):119-120
尽管阅读和听力两种训练形式不同,但它们都属于接受性和理解性的语言使用过程,二者有很大共性。从较低层次(音素、音素群、词和句)来看,在听力理解过程中,听者运用听觉感知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解码和作出种种推断。换言之,在辨音的基础上,运用认知效应对该语言材料作出各种解释、判断,达到理解。从较高层次上看,听者为了理解语篇(句)意义,更需依赖认知效应进行理解。这是由于在篇章层次上,意义的产生往往是听者对语义的再创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语言形式所起的作用往往只是触发听者运用已有的背景知识对语言材料进行意义上的构建,其中包括运用文化方面知识预先判断,推测说话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