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环境,家庭养育方式对学龄前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养育现状有助于改善农村学龄前儿童的生存环境,促进其健康发展。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和访谈法,从家长教育观念、家长素养、亲子互动和家庭教育指导等四方面通过对陕西农村地区1161名0-6岁儿童家长的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学龄前儿童的家长重视家庭养育,存在重智倾向,家庭养育受家长生活环境和家长实践智慧的影响,家庭教育指导难以满足家长不断增长的养育需求等。据此,通过依托社区建构0-6岁儿童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发掘社区本土资源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效性,建立政府主导的联动机制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可持续性发展等策略,建构适宜于农村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2.
儿童早期发展受不同层次环境因素系统影响,家庭是环境因素影响系统中与儿童直接接触且最紧密的微观环境。本研究以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开展的早期发展干预实验及效果为研究内容,对966名干预组和对照组儿童及养育人进行追踪研究。结果表明,将养育人和儿童作为干预对象,以提高养育人养育能力、儿童早期发展水平为目的的综合干预措施,不仅能产生双重效果,且效果之间存在中介作用机制。养育人的养育实践对儿童在干预中的受益程度存在中介作用,养育人的养育实践水平改善越明显,儿童早期发展水平越好。这一结果为在我国欠发达地区采取何种家庭和儿童发展干预策略提供了实践依据,本研究提出的综合性干预具有一定规模化价值。针对知识、实践能力、资源和支持系统较为匮乏的欠发达地区农村儿童家庭来说,开展综合性干预更有利于为儿童建立动力发展系统,帮助他们跳出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3.
以贫困家庭和普通家庭儿童为研究对象,通过教育实验系统观察贫困家庭儿童在不同教育情境下的身心发展状态,检验早期教育对贫困家庭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结果表明:家庭是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影响源,适宜的早期教育能够有效促进贫困家庭儿童神经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行为与情绪的发展,早期教育对儿童体格发育和感觉统合失调的影响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针对留守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和留守后的教养环境自编调查问卷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进行评估。结果发现,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不是全部而是部分因子与儿童留守后的心理发展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所有因子与他们留守期间的心理发展或多或少均有不同程度相关。儿童早期家庭养育方式与留守后的教养环境比较,两者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发展影响是有差异的,留守后的教养环境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似乎更广泛也更显著。  相似文献   

6.
家庭作为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组织,发挥重要的抚育和教育功能。2020年,为全面了解脱贫地区0-6岁儿童家庭养育状况,中国儿童中心和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联合开展了“脱贫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课题研究,通过对5353名0-6岁儿童及其家庭进行调查,从家庭基本情况、家庭喂养、家庭教育、家庭支持服务四个方面展现了脱贫地区的家庭养育情况。调查发现,脱贫地区的总体家庭养育状况良好,但家长的科学养育意识和社会的家庭支持服务仍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议通过制定政策、采取措施、配置资源等方式,从营养健康、教育服务、家长指导等方面促进脱贫地区儿童的早期发展。  相似文献   

7.
一个西北村庄传统儿童养育活动的教育人类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养育是人类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不同文化下人类的儿童养育行为和理念是不同的。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山涧村的传统儿童养育活动不仅包括提供给儿童吃喝和穿着,家庭、宗族和村落不同层级的养育活动具有多级化、情感化、道德化、礼仪和社会规范化的特征,在培养儿童形成山涧村传统的亲情伦理、道德情感、礼仪规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与所谓现代化的儿童养育活动相比,传统的儿童养育活动值得更多关注和进一步反思。  相似文献   

8.
儿童无法离开成人独自在社会中生存发展,这种依赖性决定了儿童必须要由成人为其提供必需的生活保障和条件,给予其照顾和养育。在我国,虽然家庭对婴幼儿照顾养育负主要责任,但儿童照顾养育问题已经逐渐由私人问题变为公共性话题,从私人领域走向公共领域。儿童家庭照顾养育是指由家庭成员给儿童提供日常的身心养育照料和保健保护,为儿童提供身体、认知、语言、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以及入学准备等的帮助和服务。随着社会与经济的飞速发展,当前我国儿童家庭照顾养育面临诸多挑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性问题,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9.
儿童的人格发展受到遗传和环境的影响。因为家庭是儿童早期生活的场所,所以对儿童的人格发展具有重大影响。本研究重点分析了父母教育观念、家庭经济地位、父母共同养育以及父母教养方式等四方面因素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家庭是一个由婚姻、亲子和兄弟姐妹等子系统组成的生态系统,是儿童早期社会化的重要场所。婚姻关系是家庭系统的核心要素,父母婚姻质量的高低不仅影响到父母双方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父母的养育行为,从而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本文对近二十年来关于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父母婚姻质量与儿童的人格、应对方式、网络成瘾和行为倾向等诸多问题的关系,提醒父母用心关注和维护好自己的婚姻状况,给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精神环境,以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相似文献   

11.
针对特殊儿童开展早期发现与早期疗育的探索在缓解残障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及残障儿童向正常儿童的转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日本在残障儿童的早期发现与早期疗育体系建构方面颇具特色,主要表现在:关注早期发现与早期疗育相关援助体制的建构;对家庭和社区生活的援助给予同等重视;完善婴幼儿健诊内容及强化建构事后措施体制;注重推进连续性的应对和援助措施.  相似文献   

12.
<正>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重要他人"。父母在养育儿童问题上心浮气躁、极度焦虑,家庭养育内容窄化,家庭养育环境硬化,家庭养育方式简单粗暴、不科学、不积极等,都会严重影响和制约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0-3岁儿童早期发展对提升人力资本至关重要,而照养人的养育行为对其有重要影响。本研究采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I版(BSID-I)和第III版(BSID-III)及自制家庭量表,2013-2018年抽样调查中国A、B和C三省农村地区3991名0-3岁婴幼儿及其照养人养育行为,分析照养人养育行为现状及其影响。结果表明:(1)农村婴幼儿照养人普遍缺乏积极养育行为。家庭养育环境5个维度得分普遍较低,亲子互动讲故事、唱儿歌、读书的比例均不超过40%,消极管教方式的发生率超过40%(管教时提高声调或吼、管教时拿走玩具);(2)母亲年龄、受教育程度、主要照养人是否是母亲和家庭资产显著影响照养人养育行为;(3)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滞后问题严重,总样本中41%的婴幼儿存在认知滞后风险,58%存在语言滞后风险,29%存在运动迟缓风险,58%存在社会情感滞后风险。这种滞后风险与照养人的积极养育行为显著负相关;与消极养育行为显著正相关。因此,婴幼儿主要照养人应该转变养育观念,采取积极的养育行为,提供高质量的养育环境,和婴幼儿开展更多的亲子互动活动。政策制定者也需关注中国农村婴幼儿早期发展,加大对农村贫困地区在婴幼儿早期发展促进方面投入,提高中国未来人力资本质量。  相似文献   

14.
充分发挥公办园优势、利用社区资源为社区散居儿童提供早期家庭养护支持,是适应当前早期儿童教育发展需要的重要举措。联合国儿基会与中国儿童中心联合研发的“小脚印”项目立足社区,以儿童为中心,以家庭为基础,强调充分利用社区与公办园的各种资源为提高社区家庭养育水平服务,也为激发公办园与家长开展全方位多途径的沟通与交流创造了机会。  相似文献   

15.
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的社会化有着不同于其他儿童的特点。本文对影响儿童社会化的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等主要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针对农村贫困家庭儿童社会化中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城市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儿童行为问题颇受人们的广泛关注。因此,探讨母亲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之间的关系,并为矫正儿童行为问题提出可行的对策显得尤为重要。据此。我们以中版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EMBU)和Rutter儿童行为量表为研究工具。采取分层抽样方法对所抽取的兰州市10所幼儿因150名3—6岁儿童及其母亲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母亲养育方式与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很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语言能力的获得是儿童早期发展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儿童早期的语言和认知发展对未来的学业表现、教育水平、工作表现及生理与心理健康、非认知能力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使用来自中国西部贫困地区的调查数据对中国农村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此外,为了找到更为有效的衡量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水平的工具,本研究以《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第3版)》为标准,与《汉语言沟通量表(短表)》及《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沟通部分进行了对比。本研究发现:我国贫困地区6-36个月样本婴幼儿普遍存在早期语言发展滞后风险问题,57%的样本婴幼儿存在语言发展滞后风险;农村地区婴幼儿与城市地区婴幼儿在语言发展水平上有显著差距;除性别、早产、家庭经济状况及户口等风险因素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相关外,照养人的养育知识水平和养育行为都与儿童早期语言发展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我们还发现,《汉语言沟通量表(短表)》和《年龄与发育进程问卷(第3版)》沟通部分与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语言部分的相关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美国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参与早期干预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较为成熟的经验,其特点表现为:家庭参与早期干预工作基本法制化、系统化,重视家庭参与早期干预积极氛围的营造,高度重视家长在早期干预工作中的需求和权利,注重对家长参与早期干预的支持,重视家庭资源以及家庭与专业人员的合作。汲取其经验,结合我国家庭参与早期干预的现状,可从提高家庭认知水平、建构家庭支持保障体系、强化多方合作等方面着手来提高我国特殊需要儿童家庭参与早期干预成效。  相似文献   

19.
“儿童保育与发展专款”项目(Child Careand Development Fund Program,以下简称“CCDF项目”)自1996年实施至今,以通过向贫困家庭提供育儿补助,帮助父母摆脱收入低下状况,实现家庭经济独立为目标,极大地促进了美国贫困儿童早期保教事业的发展,推动了贫困家庭经济收入格局的改变。历经十余年的发展与完善,该项目建立起了一套较为健全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20.
研究采用教育民族志的方法,研究了X家族三个中产家庭的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研究发现:精英中产家庭的养育方式是民主宣称下的牺牲式陪伴;普通中产家庭采取的是随性宠溺下的情感依附养育;边缘中产家庭努力为孩子创造最好的物质条件和学习环境,但没有时间进行教育陪伴,是一种愧疚驱动下的补偿式教育。殊途同归的是,三个中产家庭在物质支撑和教育投入方面都做出了最大努力,为孩子构筑了一个外部安全环境,期待孩子未来有个“安稳人生”但不一定要“出类拔萃”;父母在管控的同时基于良好亲子关系和孩子心理健康的考虑,给予孩子一定的自由娱乐空间。然而,新生代儿童对成人构筑的安全空间并不满意,他们通过玩具领地、英雄游戏、暗黑文学、火星文字等建构了一个秘密王国,表现出了儿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叛逆性。总的来说,中产家庭采用的是“半规制化”的养育方式,其养育实践和童年经验较为依赖市场提供的科学、文化、娱乐商品,呈现出囫囵吞枣般的文化杂食特征。要走出教育焦虑,中产父母需要认识到科学知识和常规性教育的有限性,更多地参与到社会生活中去寻求支持。但更为关键的是,在常规性教育之外,成人要了解、接纳和参与孩子的冒险生活,提供具有挑战性危机性使命性特征的、可以召唤儿童主体性浮现的“非规制化教育”或者说“世俗外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