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翻译语境中的意识形态分为个人意识形态、群体意识形态、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各种形态相互渗透、相互作用共同操纵着翻译。翻译活动的主体是译者,意识形态对翻译的操纵其实是通过对译者的操控来实现的。意识形态通过操控译者在翻译选材,选择翻译策略和方法,选定翻译风格,选择文本微观操作的翻译技巧等方面的翻译抉择,从而产生迥异的翻译结果。意识形态对翻译操纵不是无端产生的,有其心理理据和社会理据。  相似文献   

2.
翻译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更是一个文化对话、协商和构建的过程。从意识形态的操纵可以更科学、辩证地看待林译小说。通过分析发现,译者自身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文化观念等影响了译者的翻译策略及文化选择。研究翻译的文化构建作用,要重视译者主体性、读者的文化期待,并辩证地对待翻译涉及的两种文化。  相似文献   

3.
安德烈.勒菲弗尔的改写理论认为赞助人从经济、意识形态及社会地位三方面对译者产生影响,本文试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译者对引进版图书翻译的操纵。  相似文献   

4.
诗学是翻译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文化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安德烈.勒菲弗尔将意识形态和诗学引入翻译研究,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纵。本文以勒菲弗尔的操控理论为基础,以《西风颂》的三篇译文为例,来分析诗学对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翻译禁忌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意识形态、宗教伦理道德、社会经济文化等制约而在翻译内容和翻译方法上产生某种顾忌或忌讳。本文从意识形态角度探讨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赛珍珠作品《大地》译介中产生的翻译禁忌。  相似文献   

6.
译文读者的意识形态会对翻译过程造成影响,具体表现在对原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择,以及译本在译入语社会的接受情况方面。译者在作抉择时会不可避免地考虑到这些因素。  相似文献   

7.
翻译的过程是一个译者不断进行选择的过程,影响翻译选择的既有语言差异等内部因素,也有社会、历史、文化等外部因素,而往往外部因素产生的影响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本文挣脱文本的藩篱,站在文化语境的高度去审视翻译问题,分别从文化立场、意识形态、社会背景等方面讨论文化语境对文学翻译选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珍妮·凯利、茅国权英译本《围城》中的讽喻的深入研究与剖析,从译文选词、翻译目的、翻译策略、形象再现等方面探讨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表明,哲学阐释学中的视域融合理论对于解释译者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译者在处理讽刺性比喻修辞手段时,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采用了直译、意译、归化、异化、加注和解释等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践行了他们的翻译思想,充分发挥了主体性。  相似文献   

9.
汤亭亭在《女勇士》中的流散写作,使其在欧美社会备受追捧并被广泛阅读。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这一承担着中美文化交流和传播重任的作品被引进到“故国”文化根源地——中国时,本应得到同等关注的汉译本却受到冷落。中国译者在翻译《女勇士》时所面临的困境以及译者的意识形态都是影响其翻译策略的主要因素,这也决定了汉译过程中构建出来的是强势的“异域”美国文化、弱势的中国文化主体和隐形的译者文化身份。  相似文献   

10.
新闻是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对象之一,而互文性理论是揭示新闻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有效工具,本文主要运用Fairclough的互文性理论对英语新闻语篇及其汉语译文进行批评性对比分析,旨在揭示互文性、权力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复杂关系及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的缘故所导致的新闻语篇意识形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