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林语堂以幽默为人生的一种智慧甚至升华为一种人生观,这是他对幽默的独特理解.其幽默观的形成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国内的社会环境;二是国际环境;三是经济环境.此外,林语堂的幽默观又与他的“闲适”观紧密相联,二者的巧妙结合,孕育出三十年代风噪一时的幽默、闲适小品位运动,虽不太合“时宜”,却也映照出林氏文艺观转变的基本轨迹.  相似文献   

2.
讽刺(源于希腊文Satyros)最早是指古希腊神话中一位小神的名字;幽默(源于拉丁文humor)最早是“液汁”的意思,是一个生理学名词。有人认为,幽默是十六世纪由英国的戏剧家本·琼生引入艺术领域里的,因为他创作了两部以“幽默”命名的戏剧《每个人都在他的幽默里》、《每个人出自他的幽默》。幽默与讽刺早就植根于文学艺术的创作之中。中国早在《诗经》中就选有《伐檀》、《硕鼠》等怨刺时政、讽谕现实的诗歌。随着社会历史的向前发展,幽默与讽刺艺术的作品更是难以胜数。特别是到了现代,鲁讯先生的作品,为讽刺与幽默艺术的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就诞生了嘲笑神的邪恶,指责神的  相似文献   

3.
“幽默”一词虽由林语堂在现代译介自西方,但以“大一统幽默观”来看,中国却有着悠久的幽默文化,先秦时期的幽默正是中国幽默文化的起始阶段,伴随着生产力和思维智慧的进步,原始社会的幽默种子在《周易》、《诗经》的时代里孕育萌发,在家国离乱、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茁壮成长.“谑而不虐”是先秦幽默的基调,讽刺寓理性幽默是主要类型,诸子文集、史传散文、俳倡活动是载体,寓言故事是其独特形式,比、兴则是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鲁迅和林语堂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文坛上两位“幽默大师”,其幽默观在审美追求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他们择取外国幽默理论和汲纳中外哲学文化思想以及个性心理的差异,在咀嚼人生况味后态度不同所造成的,因而形成同时代以‘批评”和“闲适”风格的两种幽默观。  相似文献   

5.
鲁迅认为“讽刺”就是“真实”,是“事实如此”,这种“真实论”的讽刺观与鲁迅对于中国现实的认识与体验有着密切关系.正是基于对于现实中的虚伪之憎恶与滑稽感受,鲁迅才会将“讽刺”理解为“写实”,理解为对于最普遍最平淡的“实情”的揭露与描写,而这种体验与感受又塑造了鲁迅对于虚伪与伪崇高的逆反性的心理反应模式,并驱动他在揭露虚伪的时候经常使用一种自贬式的反讽修辞.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多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很少有人提及其幽默讽刺小说。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文章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将坡放回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探讨其幽默讽刺小说的创作成因,认为坡创作幽默讽刺小说是出于对其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不满和独特的文艺观不被时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关注的多是爱伦.坡的哥特小说、侦探小说、科幻小说以及“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观,很少有人提及其幽默讽刺小说。新历史主义主张将历史考察带入文学研究,从文化角度研究文学作品。文章尝试从新历史主义角度出发,将坡放回他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以探讨其幽默讽刺小说的创作成因,认为坡创作幽默讽刺小说是出于对其生活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不满和独特的文艺观不被时人所理解。  相似文献   

8.
<正> 众所周知,鲁迅不仅是举世闻名的伟大现实主义作家,而且是当之无愧的讽刺与幽默艺术大师。讽刺与幽默艺术,在他的杂文与小说中,结出了累累的硕果,而在他耕耘的诗歌园地里,同样开出了一朵朵艳丽的奇葩。 鲁迅生活的时代,是大夜弥漫,“风雨如磐”的黑暗时代。做为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战士,他以炽热的战斗热情,对生活特有的机敏锐利的观察能力,以及精深的艺术造诣,使他在“刀丛”中“觅”来的“小诗”,做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完美统一。其中,讽刺与幽默手法的运用,丰富多样,技巧高超,娴熟自如,令人拍案叫绝。  相似文献   

9.
三十年代初期前后林语堂的文学观发生了一次重要转换,由前期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和战斗性一变而为崇奉“闲适”、“幽默”、“性灵”。其中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的影响,但林语堂对此的理解又是不全面的,他的三十年代文学观念的某些疏欠正由此而来。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作为国内幽默文学的创作者,不仅拥有"幽默大师"的称号,还是沟通中西幽默观的桥梁之一。林语堂的幽默观以独立自由的思想为基础、以超越与宽容的胸怀为原则、以自然闲适的情愫为归宿,对中国现代散文创作和中国文化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1.
大学者大作家都具有多副笔墨,孙绍振的散文既是当代“学者散文”的代表之一,更是当代“幽默散文”的典型,本文试图以孙先生所作散文为例,着重从幽默艺术的角度去透视,探讨其以理论和实践在谐趣与严谨中进行灵魂书烈军属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以及对当代散文创作的贡献,从而领略一个智者与学者富有人文气息,生命情调,诙谐人生的内在魅惑力。  相似文献   

12.
梁实秋散文擅长于以旷达幽默的态度对日常事物、世相人情、人生境遇进行审美把握,从而在日常生活的顾眷中建立起超越世俗功利的人生境界,从中展示出作家乐生旷达、优雅风趣的自在情怀。  相似文献   

13.
韩愈的散创作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具体表现有四:一是崇道,要求以传道,弘扬儒家思想;二是抒愤,主张“不平则鸣”,因而他的章富有批判精神;三是尚气,追求气盛言宜,因而他的章富有气势,有一种阳刚之美;四是求奇,标举创新开拓,所以他的章的体裁、形式、语言等各方面都别具一格。  相似文献   

14.
上个世纪20年代文人梁遇春的散文在"审美现代性"建构中有较大意义。他的创作艺术风格呈现出某种现代意味的"美的自律",他采用幽默与想象性、象征等笔法,既增进了文章的趣味性,又在与传统笔法的继承与突破中表现了审美的"现代性"特质。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后期散文创作成就集中体现在《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这两本介绍中国文化的书中。这两本书强烈地表现出林语堂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依恋和颂扬。林语堂从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思索中去发现中西文化的不同,取的是艺术家的态度,表现为小品文的境界。尽管林语堂强调他谈的是超越儒、道、释的整个中国文化,但我们发现林语堂是站在道家立场来评判、选择中国文化的。以这种道家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形态表现为对生活常识、人生本相的关注,并将之视为人生目的,认为这才是真实、自然、高尚的,是富有永久生命和价值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周作人解放后散文从理论建树和影响方面虽不及其二三十年代创作的散文,但从周作人散文创作的整体而言,他在为求生对现实做出退让的同时依然保持“求胜”的精神,坚守“表现自我”的文艺观和自由独立的精神,这对完整理解周作人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柳宗元的辞赋作品约有三十余篇,包括骚体赋和散文赋两大类。其中,骚体赋约占三分之二。表现在内容方面,他发扬了屈原“发愤抒情”的传统精神,抒写“永贞革新”失败后的自我遭际、思想、感情,表现出一个勇于探索、勇于实践、勇于坚持的诗人自我。在艺术表现方法上,他在继承的同时也有所发展、有所创造,在写景、用事、抒情等各方面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相似文献   

18.
王思任作为一个文人的一大特色就是他的谑,虽晚年他自号“谑庵”有悔谑之意,但终其一生仍不免为谑言、作谑事,其谑浪不仅是一个言行问题,同时也是一种生存之道、斗争手段、处事方式,更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循世的方式。  相似文献   

19.
老舍的幽默具有温和的特色,无论是文本话语,还是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话语、行为举止、心理活动,读者决不会"哈哈大笑",只可能是"中等程度的笑"。在创作过程中,他能够大量借鉴通俗文艺的幽默手段,对塑造人物、表情达意起了重要作用。老舍是幽默的集大成者,无论是小说,包括长篇、中篇、短篇,还是诗歌、散文、戏剧都长于幽默。老舍式的幽默涂上了特立独行的底色,体现出性情温和、风趣通俗、底蕴深厚的特征,使老舍的文学作品获得了穿越时空的生命张力和悠长魅力。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考察分析“以诗为词”变革的内涵与演进历程后认为 ,参与和推动此一变革者不仅有范仲淹、王安石和苏轼 ,也有晏几道。晏几道宣称要追承汉魏乐府传统 ,遵循“感物而作”的诗文创作规律 ,在词学观上表现出以诗的精神和趣味为指归的倾向。同时 ,在创作实践中他也多向诗体学习借鉴 ,以词抒写情性怀抱 ,倾吐心志感慨 ,创作态度严谨庄重 ,创作技法诗化。尽管还难于达到苏轼的高度 ,但其对“以诗为词”的尝试和开拓之功同样不可否认和埋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