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ISBN-10和ISBN-13批量互换算法及程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要介绍ISBN-10和ISBN-13之间的差异,给出ISBN-10和ISBN-13之间进行批量互相转换的算法,并在对算法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VB6.0实现了ISBN-10和ISBN-13批量互换程序。  相似文献   

2.
ISBN-13对出版物种类的规定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婷婷 《晋图学刊》2008,(6):48-49,53
文章介绍了ISBN-13对出版物种类的规定、分配及其使用规则,分析了相关的出版物要素、出版物种类的变革与识别、图书馆注意事项等问题。  相似文献   

3.
Excel在图书ISBN-10与ISBN-13之间批量互转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了利用Excel的公式编辑和函数设置功能实现ISBN-10与ISBN-13批量互转的方法,使图书馆在IS-BN升位后能够顺利、快速地开展图书采购查重、新旧书目数据转换等工作。  相似文献   

4.
国际标准书号(ISBN)升位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ISBN-10和ISBN-13的结构及其转换,重点分析了ISBN升位对图书馆采购工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ISBN升位后,ISBN-10与ISBN-13之间的相互转换算法。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ISBN国际书号系统的内容、变革,以及在中国的应用发展进程的阐释,探讨了ISBN国际书号不同格式的转换方法。  相似文献   

7.
ISBN标准修订及对图书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先概括了ISBN标准修订后的变化,接着讨论了它对图书馆有关方面的影响以及实施中所面临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代图书馆》2005,(3):70-70
国际标准书号于1972年成为ISO2108标准,1992年修改,采用10位数结构,能够处理10亿数字。在过去的35年中,ISBN已分配给150多个国家或地区。国际标准化组织第46技术委员会专门负责信息和献标准的制定和发展。第4工作小组于2002年成立国际标准书号标准修改委员会,对所有ISBN系统进行修订。2004年7月通过修订标准—IS-BN-13。并将从2007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在10位ISBN前增加978便可转换为ISBN-13。  相似文献   

9.
ISBN升位的影响和应对策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一、ISBN为什么需要变化 目前由十位数字构成的国际标准书号(又称ISBN-10)的结构是由四个长度可变的编号部分组成,即组号、出版者号、书序号和校验码.  相似文献   

10.
本刊讯8月13日,第七届(2007年度)输出版、引进版优秀图书评选结果揭晓。经初审入围的349种图书中,经过19位评委票选,最终评出优秀图书134种,其中,输出版优秀图书57种,引进版社科类优秀图书55种,引进版科技类优秀图书22种。  相似文献   

11.
国际标准书号ISBN是图书检索中的一个重要检索点。ISBN从10位升到13位,如何使用MARC21格式对其进行规范、标准的著录,是提高西文图书利用率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ISBN升位:一种进化,而非革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介绍了10位和13位编码的国际标准书号的结构、背景、内容、意义和不足,阐述了13位编码的国际标准书号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以此说明ISBN的升位是一次进化,而非革命。  相似文献   

13.
鸦片战争后,随着社会动荡的加剧,福建为数众多的私家藏书快速流落市场。清同治十一年至十三年,浙江著名藏书家陆心源在福建为官期间,开展了一系列访书、购书、借书活动,对闽中故家所藏宋元旧刻、精抄秘本搜访不遗余力,收获颇丰。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通过梳理陆氏藏书目、书志、题跋及其他相关史料,对陆心源在闽期间的藏书事迹一一加以稽考,既是对陆心源生平研究的有益补充,也可藉此考察近代福建私家藏书聚散的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4.
谈高校图书馆馆藏建设及结构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高校图书馆藏书结构的现状分析,指出了馆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优化藏书结构应采取的措施.参考文献13.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近三十年来中国大陆地区古籍数字化的主要成果进行总结,指出古籍数字化工作应从简单的文献揭示向有序的知识组织发展,而由于前阶段工作的无序导致该发展过程极为艰难。本文通过数据分析与实证调研,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制约因素:数字化产品质量良莠不齐,大量数据难以共享;古籍数字化的认识和定位不准确,基础性建设滞后。带来潜在的风险包括:古籍原典被损坏的风险增加;数据垃圾增多;古籍数据灾难发生的几率增大。提出了突破该瓶颈的对策:提升对古籍数字化的认知度;确立统一协调的领导机构;加强古籍数字化的基础性建设。图1。表4。参考文献33。  相似文献   

16.
大规模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意义]探索构建中国历代存世典籍知识图谱,以为研究者挖掘海量古籍书目数据背后隐藏的知识提供一站式平台,拓展古籍知识服务内涵,同时,大规模的典籍知识图谱也是机器智能的重要基础。[方法/过程]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中国历代存世典籍进行知识组织,从需求层、模型层、应用层3部分构建一个典籍知识图谱框架模型,通过人机协作进行典籍数据抽取及多源数据融合,完成数据的整理,并对典籍知识图谱实体类型及属性、典籍知识图谱实体关系及类型进行分析与定义。[结果/结论]所构建的典籍知识图谱包含649549种古籍实体、221783位典籍责任者、1498383个古籍版本、13960个地名节点,形成了一个立体、多维、多用途的古籍知识关联网络,对全球目前存世的主要中国历代典籍书目信息进行了较全面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