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布贝 《新闻天地》2006,(3):17-20
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连续举办三年以来,在观众中获得了较高的声誉。观众在肯定这档节目的同时,也对《感动中国》节目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期望。在评选程序上,仍然延续去年的方式,保持《感动中国》不变的标准,把能够打动人们心灵的人物作为评选对象。这些人可能身份各异,有着不同的背景,不同的经历,有的可能曾经见诸媒体,有的也许还不为人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的所作所为,感动了我们,感动了中国。他们共同的特质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把“感动中国”做成凝聚中国人民族精神、道德力量的品牌,是“感动中国”不变的宗旨。200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日前  相似文献   

2.
淡化了的典型报道——以“感动中国”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培 《声屏世界》2007,(4):29-30
2002年10月,中央电视台首次启动“感动中国2002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至2006年,“感动中国”已经评选了四届,一共有41名个人和3个团体获此殊荣。在颁奖晚会上,无论是台上的主持人还是台下的观众,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平民百姓,都一次又一次为候选人流下了眼泪。然而,“感动中国”何以让中国感动?是否是典型的力量又一次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3.
很喜欢读新华每日电讯的“人物故事版”,常常刊登二、三则或三、四则人物故事,其实就是新闻里的人物通讯作品,因为所报道的人与事很使人感动,所以每次读到此版都会细看。如1月4日整版刊登了三篇通讯,一为“上海女人傅佩娣卖掉房子救前夫”,这已是最近上海几乎家喻户晓的事情,再读新华社记者采写的此稿,仍然深深地被感动。二为“独臂英雄的妻子这样伴他20年——丁晓兵妻子的苦辣酸甜”,各报几乎都转登,这也是最近中央推出的一个英雄人物,20年前在执行重要军事任务中失去一条胳臂,难能可贵的是20年来,他仍坚持在部队,并用一只手臂与爱国爱军之…  相似文献   

4.
张慧 《新闻实践》2007,(4):45-45
“2006年,总有一些记忆让我们刻骨铭心;2006年,总有一些感动让我们难以释怀;这一年,是谁触动你的心弦?这一年,是谁让你泪湿双眼?”……这是“2006·感动温州十大人物”颁奖典礼总片头中的开头语。随着片  相似文献   

5.
感动     
感动朱兴泉只要你乐观地面对人生,就常常会为许许多多的情景而──只要你乐观地面对人生,就常常会为许许多多的情景而感动。为雪地里绽开的红梅而感动,你会从严寒中拥抱热情,从冷酷中体味坚强。为戈壁上挺立的胡杨而感动,你会从无望中寻找希望,在荒凉里看到生机。为...  相似文献   

6.
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一档精神品牌栏目,《感动中国》以评选出当年度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为主打内容.自从2002年10月首次启动以来,《感动中国》先后推出了几十位感动中国的典型人物,每一个人物身上都有一种让观众感到心灵震撼的精神力量.而《感动中国》也因其巨大的影响力和震撼力成了央视最有影响力的品牌节目之一.  相似文献   

7.
林强  朱志刚  高洁 《军事记者》2013,(12):39-40
“兵妈妈,你在哪里?”来自5岁男孩张弘扬的一声童心呼唤.是对震后新生的生命礼赞.是对军队医护人员的最高褒奖.更让全国全军读者在“5·12”这个不应忘却的日子里.拥抱了一份不会忘却的爱和感动。2013年5月9日,出生于汶川抗震救灾期间南京军区医疗队帐篷的张弘扬.在父母陪伴下.  相似文献   

8.
这世界变化快,过去给媒体写新闻叫“投稿”,如今却流行发“伊妹儿”。在相对发达的地方,“伊妹儿”可能“风景这边独好”;在相对落后的地方,“伊妹儿”却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相似文献   

9.
关中 《新闻战线》2023,(21):51-53
<正>挖掘那些乍看起来“无”,实际却“有”的选题,给受众一个意外,让同行说一声“我怎么没想到?”是新闻工作者的真本领;抓好稿的“抓”,讲的是别等着新闻来找你,而是要——众里寻他千百度1992年4月26日,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夏秋明教授主刀,给农民杨玉民进行了原位心脏移植手术。这个手术在全国并非第一例。1978年,上海瑞金医院完成了我国第一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病人手术后存活了109天。就在杨玉民“换心”的前一个月,北京安贞医院又完成了全国第二例。新闻对“第一”特别“偏心”。  相似文献   

10.
大爱情怀 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爱的内涵极其丰富.从热爱祖国、热爱民族、热爱社会,到热爱父母、热爱后代、热爱他人,部是一种爱. 在央视评选出的2011年11位(其中一个奖颁给一对夫妇)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有4人参与了对失学儿童的救助行动.此外,还有一个“特别致敬人物”:白芳礼.他们中无论是来自台湾的张平宜、来自新疆的阿里木,还是来自四川的胡忠和谢晓君夫妇,都是用自己的爱心以不同形式帮助失学儿童.  相似文献   

11.
我经常和最基层群众打交道,用照相机镜头拍摄很多“小人物”。这些“小人物”事迹感动着我,“小人物”的精神激励着我,通过采访“小人物”,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洗涤,我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这些“小人物”。今年4月1日,我拍摄的又一个图片专题“刘春玲照顾下身瘫痪的丈夫24年不言悔,大爱撑起一个幸福的家”见报,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刘春玲的大爱之情受到了人们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12.
冯凡立 《档案天地》2009,(12):19-20
一张张照片.记录着每一个欢笑的时刻:一张张证书.见证了每一个闪光的日子:一份份家电产品证书.教会你得心应手地享受现代生活的舒适与安逸:一封封书信.让我们在忙碌的日子里甜蜜而感动地回味着那些曾经走过的岁月……  相似文献   

13.
“总有一种思念让人刻骨铭心,总有一种关爱让人泪流满面,总有一种激情让人浑然忘我,总有一种结合让人守候终身”这段话很熟,依稀记得好象是南方一家著名媒体的广告语,读着挺让人冲动的。但是,最近看到这段文字却是在一套“家庭书架”上,由期刊杂志界的一面旗帜——家庭期刊集团编辑推出的“家庭书架”,包括《婚姻物语》、《恋恋风尘》、《绝对诱惑》、《性趣盎然》等分册。“这里有最感人的故事,这里有最动人的情感”,无疑,“感动”是“家庭书架”的主打词,所以有评论:家庭书架——久违的心灵感动。“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也是一个英雄匮…  相似文献   

14.
4月7日,“百万移民感动中国——三峡移民精神颂”大型展览在北京国家博物馆开幕。  相似文献   

15.
2005年2月17日晚8时,中央电视台举办的“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颁奖仪式上,10位民族之星和英雄群体的感人事迹,又一次让现场观众和亿万国人泪流满面。  相似文献   

16.
周涛 《中国传媒科技》2012,(14):214-215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新闻人对新闻的提取、撰写和表达有很重要的作用.新闻媒体对新闻人的审美能力和审美表达能力有严格的要求.感知美、创造美是新闻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在“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中,其所突出的人物身上本就具有一种美.笔者从“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发布会的角度出发略论新闻传播的审美化.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创作,总根于爱。”电视节目制作就是一种创作。而且在今天电视节目的社会影响力已经超过了普通的文艺作品。而在众多的电视作品当中人物节目可算是“永远的长青树”。“东方之子”、“杨澜工作室”以及从“今天我上镜”到我们的“现代人物”,可以说人物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人的命运与性格的再现,这其中留住观众的便是节目中充盈着的浓浓的人情味。一、情感交流就是一次动情的过程当一个陌生的人坐在你的面前时,你首先让他感到一种真诚;一个新闻人物出现在你的镜头前时,你要让他感到你是一个平常的人,你和他都有着…  相似文献   

18.
期待已久的2010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于2011年2月14日晚8时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举行。英雄的行为无论是惊天动地,还是平实质朴,都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整台节目实现了“感动中国”的震撼效果。颁奖仪式如此“感动中国”的原因是什么?最重要的当然是人物事迹本身,但又不仅如此,还因为中央电视台凭借现代传媒手段为节目进行了成功的宏观策划与精心的细节设计。可以说,颁奖仪式是以2010年度最“感动中国”的人物组合与精彩的叙事构成视觉、听觉和感觉全方位的震撼人心的审美效应。在颁奖典礼中,颁奖词无疑是颁奖仪式的聚焦点和高潮所在,也是最能够实现“感动”效应的刺激点。  相似文献   

19.
正面人物报道曾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不仅仅意味着一种新闻报道方式,还曾为新中国的受众提供了崭新的价值观念和丰富的精神象征。但长期以来,正面人物报道总是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心为公、忘我奉献”、“舍己救人”等这样的字眼联系在一起,与长篇通讯这样的报道方式及“我树榜样你学习”这样的单向报道模式联系在一起。如今社会环境已发生了变化,正面人物报道也应有改革与创新,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就是正面人物报道理念创新的一个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20.
宋波 《声屏世界》2008,(4):40-42
散文作为一种文学样式,千百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并感动着读者。而电视散文更以其“思椄千载”、“纵横万里”,让观众惊叹。电视散文的广阔空间呼唤着广大电视工作者去拓展、去延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