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你为谁读书?     
上初二的儿子刚学完一篇《为中华崛起读书》的课文,教师依葫芦画瓢,要求同学们也写一篇《我为XX读书》的作文。儿子告诉我,班里同学的读书观五花八门:有写为家长读书者,有写为将来找个漂亮女孩读书者,有为考大学读书者……儿子写的是《我为生存而读书》。我认可了儿子的读书观,也未贬低他的同学那些并不“高尚”的读书观。作文者,实话实说也,何必“低俗”时却伪装“崇高”?几天后,儿子大呼上当,说老爸的话不可轻信,原因是凡庸俗的读书观,不论行文如何入情入理,一律给了不及格。教师要求大家写成“我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  相似文献   

2.
杨先武 《教师博览》2023,(23):56-57
<正>这些年来,国人读书少甚至不读书的现象屡屡成为议论的话题。虽然不少地方每年都会举办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以助推全民阅读,但并未改变人们冷落书籍的情况。书籍,是知识的源泉,是启智的钥匙,不仅能开阔视野,而且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读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古人有太多精辟的论述,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腹有诗书气自华”“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等,无不说明读书很重要。  相似文献   

3.
我国清代著名书画家郑板桥,是“扬州八怪”之一。他不仅书画独具风采,而且推行倡导的读书方法也别具一格,颇有新意。慎选精研法郑板桥主张读书者要慎选书籍,以“精”为本。他在《板桥自序》中说:“板桥居士读书,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惟精乃能运多,徒多徒烂耳。”古往今来,书籍浩如烟海,人的精力也极有限,如果读书者不善选择,势必导致“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了。郑板桥认为“精”,不只是精读,还要在精读的基础上去发现书中各种疑点和问题,评论文章的真伪优劣,从而提出高于原文内容的新思想和新观点。默诵于胸法郑板桥主张读书…  相似文献   

4.
阅读教学的目的不只是使学生在教者指导下读懂文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能读书”,养成该书的习惯。叶圣陶大师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至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教学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自能读书”的基本功力。那么怎样才能培养学生“目能读书”呢?笔者认为:一、要振奋学生阅读的精神和情绪要学生善读,首要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激发学生独立的探索思想,而这种探索思想又是跟活生生的情…  相似文献   

5.
三境界     
方鸿懦 《中文自修》2006,(10):45-45
据说坐禅有“三境界”,是谓“初看山是山,水是水;继而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终乃山复是山,水还是水。”化而用之于“读书”,是否亦有“三层次”宁初入门者是:读书是读书,不读书是不读书,我是我,书是书,分得清清爽爽,毫不含糊,是为一层。而在“知入知出”者,则读书是为着“不读书”,而“不读书”其实亦在读书,已知将书读薄读化,懂得“学问皆在书外”,是为二层。  相似文献   

6.
读书,积累,多多益善。数量在先,量变而质变,厚积而薄发。大量积累、积淀于前,点滴模仿、反刍于后。有人说,这是回归语文学习“积累”之本,也是提高我们语文能力的一条基本规律。大鹏展翅,“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怎么能“持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相似文献   

7.
郑板桥读书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不仅诗书画“三绝”,而且对于读书也颇具研究。他提倡读书贵在带而不在博。郑板桥曾写过这样一首诗:“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流富儿,颇为用钱芳。”他还说:“五经,二十一史,藏十二部,句句都读,便是呆子,汉魏六期,三后两宋诗人,家家都学,便是合才。”由此可以看出,郑板桥强调的是读书求多是无用的,而应当征选出自己有用的书,要学而致用。仅农田览群书却不消化,那读书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郑板桥说:“彼务问,我务专,安见专之不如博乎!”郑板桥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一…  相似文献   

8.
读和写关系密切,读写不分家,读和写相辅相成,这谁都知道。杜甫有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也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可见,读之于写的重要,所以自古及今,“头悬梁,锥刺骨”者不在少数,“三更灯火五更鸡”的读书者更是数不胜数。为读书而“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被传为千古佳话,因读书而致“韦编三绝”的故事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9.
观物不切     
苏轼在其文中载有二则关于观物不切的故事。一则说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藏精品以百数,尤爱其中唐代画家戴嵩画牛一轴。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说:“此是画斗牛,然牛相斗用力于角,尾则抽搐入两股之间,今却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对此,苏轼发论说:“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书戴嵩画牛》 )另一则说五代画家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有人指出: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对此,苏轼也发了一番议论:“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 !君子是以务学而…  相似文献   

10.
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方是长进。疑是思维的火花,思维是从发现问题开始,以解决问题而告终。培养学生质疑问难能力也就是激发学生质疑积极性,引导学生质疑,培养质疑品质。  相似文献   

11.
读书如吃饭,这是清人袁枚的一个著名比喻。他曾在《随园诗话》中这样写道:“或问:‘诗既不典,何以少陵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不知‘破’与‘有神’三字,全是教人读书作文之法。盖破其卷取其神,非囫囵用其糟粕也。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袁枚的见解是对的。如果读了而不消化,读了而不理解,且自以为是附庸风雅,难免要出问题,闹笑话。如若不信,请看《梦溪笔谈》中的一个故事。  相似文献   

12.
<正>从两千多年前的圣人孔子“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开始,世代教人读书,历朝历代无数先哲都有谈读书之要:“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读书万卷始通神(苏轼)”;并有谆谆告诫“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可谓读书精道箴言比比。所以,盛名之下再谈读书,着实犯难。可是,环顾当今世界,摆在面前的却是令人极其尴尬的局面——尽管我们独具五千年文明史、两三千年读书史,但是,“通过读书(而不是耳听)学习知识的比率”和“养成读书习惯的比率”竟然位居众多发展中国家之后,为“存书之首、读书之末”状!显然,  相似文献   

13.
《老年教育》2014,(3):52-53
医学专家研究认为,长期坚持书法、绘画或读书的人,大多数为长寿者。追溯中国书画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书画对人的健康长寿确实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者,大多喜爱读书。读书不仅能增长知识,还能健脑益智,陶冶情操,祛病延年,这已被古代众多医学家和养生家所认同。因此,古人将"读书义理"列为养生十乐之首,并总结出"至哉天下乐,终日在书案"、"读书有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颜之推教育子女的话是很有名的,在他所著的《颜氏家训》中有许多关于学习、读书的阐述。其中有一段是这样讲的:“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这句话现在读来,也很明白,是讲,做任何事情因为困难而放弃的只占十分之一,而因为懒惰而放弃的要占十分之九。因为,学习在于勤。一个“勤”字,概括了我们中华民族的读书观。  相似文献   

15.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在阅读教学的诸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时代所筛选而行之有效的经验主要有:   熟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诸如此类的读书名言,指出了熟读不仅有助于阅读理解,有助于大量积累语言材料,且切合汉语讲究音韵的特点,是学习汉语文的必由之路。   精思。南宋的朱熹认为“大抵观书须熟读”,“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口,然后可以有得矣”,他还非常可贵地提出了“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这些观点至今听来仍震聋发聩,有着极…  相似文献   

16.
<正>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精神饱满而丰盈。苏霍姆林斯基先生曾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都没有,只要有了为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而提供的图书,那就是教育。我园通过“书韵飘香”活动,引导幼儿感受书韵、书香,进而陶冶幼儿的情操,净化幼儿的心灵。  相似文献   

17.
鲁迅先生虽然并非语文教育家,对语文教学并未作专门系统的研究,但作为一代文学巨匠,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关于阅读、写作的宝贵论述,他的真知灼见不但能给文学青年以教益,也能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以启示。启示之一:不要让读书“变成苦事”。读书至少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所谓职业的读书者,譬如学生因为升学,教员因为要讲功课……嗜好的读书,那是出于自愿,全不勉强,离开了利害关系的。因为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因为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拿到手,就道“我在读书了!”“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  相似文献   

18.
书画作伪,古已有之。宋代米帝曾见李成其画二件,伪画三百件,欲作“无李论”。元代钱选画,也有多件他品传世,曾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孤山图卷》、曾藏天津市文管处的《青山白云图卷》、曾藏上海博物馆的《四季桃花源图卷》,皆为伪品。明代张泰阶,将伪画二百许,编成《宝绘录》一书刊行,以欺世。清代巧黠作伪伎俩尤甚,陆时化著《书画说铃》,曾予揭露。现代书画鉴赏大师谢稚柳,谈到书画作他手法,有“花头精多了”的表述。笔者所见书画作伪常见手法,主要有八种,写出以供涉足或准备涉足书画艺术市场者参考。一为临摹。摹是按原本勾…  相似文献   

19.
读书乐     
“不读书就没有真正的学问,没有也不可能有欣赏能力、文采和广博的知识。”“书籍是青年人不可分离的生活伴侣、导师、忠告者和好友。”“读书能给人乐趣、文雅和能力。一个没有书籍的世界,就像是  相似文献   

20.
读书与用兵     
读书与用兵,一为文,一为武,二者事不同,但理相通。兵法日: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用兵之道,贵在一个活字,活学活用,方能打胜仗。如果泥法而不知变,纸上谈兵,则会落得个身死国灭为人所笑。读书破万卷,贵在一个“破”字,破者,破其皮毛,取其精神,方能化他人之文字,而为我之血肉,达到下笔如有神的境界,如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如若只读书而不知用,用而不知变,就会像鲁迅先生所说,成为书的奴隶,是为死读书、读死书,最后则为读书死。诚然读书之害远逊于用兵,但也不可等闲视之。胡适先生就曾说过:“读书好像用兵,养兵求其能用,否则即便有十万二十万的大兵也没有用处,有的时候,还要兵变呢!”作为一代国学大师,胡适先生知读书之益,更知读书之害,它形象地把“读死书”“死读书”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