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盛祖立  刘丽 《科技通报》1999,15(1):77-80
为了对磨牙纵折后保存修复的疗效作出评价,作者出1988年以来,采用修复性保存疗法治疗恒磨牙中部纵向折裂314例,经分组对照研究,发现保存治疗的效果与牙纵折前的髓病治疗的方法有明显的关系,提示对纵折磨牙修复保存前必须经彻底髓病治疗。  相似文献   

2.
观察和分析磨牙完全折裂全冠保存治疗的临床疗效,采用根管治疗后冠用金属全冠修复法治疗磨牙完全折裂,共计112例,121颗患牙,对牙折在一周内,根分叉没有明显炎症病例,在短期内进行有效的治疗,随访5年以上,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优64.5%,良23.1%,合计87.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并探讨肘关节脱位进行医治时的治疗关键点以及最佳方案。方法:将2012年至2015年在本人工作单位接收医治的肘关节脱位患者59例作为研究对象,借助于正骨手法完成脱位复位操作,以获取理想的医治效果。及时对肘关节脱位复位治疗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并提炼复位治疗的关键点。结果:共57例患者复位成功,成功率达到96.61%,剩余2位陈旧性脱位患者因损伤时间较长,手法复位无法完成,在接受手术治疗后成功复位。结论,借助于手法复位治疗方案能够有效治疗肘关节脱位症状,医治效果理想,复位操作便捷高效安全,是当前医治肘关节脱位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
刘秀海 《西藏科技》2011,(11):58-58
目的研究高原小儿桡骨头半脱位手法整复治疗。方法对240例患者临床手法整复治疗进行回顾分析。结果基本掌握临床手法复位。结论应叮嘱家长避免患儿伤肢牵拉伤,预防桡骨头半脱位发生。若反复多次发生脱位时,复位后患肢屈肘、前臂旋后位用石膏托制动2~3周,以防形成习惯性脱位。  相似文献   

5.
周见  金光盛 《科技通报》1991,7(2):112-114
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治疗90名患者的180只牙,并随访3~10个月,分析了光固化复合树脂在不同适应症中的应用体会、治疗效果及其失败原因。应用光固化复合树脂充填前牙龋洞、切角切缘缺损、冠折、关闭牙间隙及畸形牙恢复正常形态方面,其色泽、固位等均优于目前使用的其他充填材料。如能辅以螺纹钉加强固位则效果更佳。四环素着色牙、釉质发育不全牙、变色牙的治疗,由于其遮色效果及形态尚嫌不足,有待进一步研究。利用邻牙邻面龋作前牙粘结固定桥修复缺失牙,笔者选择了咬(牙合)力较小的牙位作了些尝试。本文尚对不同适应症的临床操作叙述了体会。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使用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的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口腔科的80例患者患牙85颗,均已进行完善的根管治疗,采用高嵌体修复磨牙缺损,观察期为1年。评价指标是美国公共健康协会(United States Public Health Associations,USPHA)的修正标准,包含高嵌体边缘密合度、形态、颜色、继发龋、磨损及折裂5项指标。结果 85颗患牙中有1颗修复体脱落,1颗患牙轻度磨损,其余的修复体临床效果满意。结论全瓷高嵌体修复根管治疗后磨牙的短期效果良好,但长期的临床效果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7.
口腔正畸学和修复学作为口腔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其自身的特性决定了与医学美学的密切关系 ,由于先天发育因素造成的先天性牙缺失畸形牙、过小牙及外伤、牙周病、龋齿等原因拨除后 ,造成的牙缺失 ,伴有不同程度的畸形 ,如散在间隙、反颌、双颌前突、深覆颌等。牙列缺损伴牙颌畸形的患者 ,按常规修复治疗很困难 ,给修复体的制作带来许多困难 ,并且修复体常不能很好地恢复美观和功能 ,也易损坏 ,既使进行修复 ,也不易达到恢复美观和提高咀嚼效率的目的 ,对此类病例 ,我们先用活动或固定矫治器进行矫治 ,然后再进行修复 ,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再植半骨盆关节置换术后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的护理方法。方法:80例再植半骨盆关节置换手术后并入由PICC进行完全胃肠外营养和药物补充,并对患者进行导管周围感染、导管堵塞、导管脱落与穿刺部位出血等方面的护理。结果:80例病人置管一次成功率为95%,其中66例术后无感染、创伤得到较好恢复;31例在导管后,由于摩擦问题导致局部肿胀,经过碘酒处理后,肿胀消退,8例出现了回血问题,伴有血块阻塞,对其进行尿激酶溶栓和肝素溶液抽吸操作,使导管恢复通畅,在较大血块出,有5例患者没有成功疏导肿块,对其进行拔管处理。结论:80例患者全部恢复,说明改进方法能够有效预防患者发生各种并发症,保证了术后营养及药物的正常补充,减轻了病人痛苦,对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牙劈裂一般多会导致患牙被拔掉 ,而牙体缺失又会带来因镶牙而引起的一系列问题 :诸如邻牙的损伤及龋损、牙槽嵴的持续性萎缩 ,义齿的定期更换及义齿自身的维护等等。笔者自 1 997年采用先结扎固定劈裂的牙体 ,行根管治疗后 ,再以人工冠恢复牙体外形及功能 ,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1 临床资料1 .1 病例选择选择有牙体治疗史而于近期劈裂的、X线片显示根管通畅、牙周情况良好 ,尖周阴影区宽度 <5 mm者的磨牙及前磨牙 ,共 5 7人 61牙 ,其中女 45人 ,男 2 2人 ,年龄 2 7~ 61岁。1 .2 治疗方法对于劈裂之牙体仅轻度松动 ,裂缝基本位于中央者 ,…  相似文献   

10.
山羊和绵羊     
这个游戏是英国心理学家尼尔先生创造的。他的许多折纸类游戏和通常的折纸可不一样,那些折纸在折好后就万事大吉,一切告终了。而尼尔的折纸在折好后还能够继续变化,使游戏者沉湎其中,乐此不疲。他发明了用折纸游戏来治疗某些精神病患者,使他们通过动手动脑,逐步恢复健康,实在功  相似文献   

11.
卢长寿 《科技通报》2000,16(3):229-231
对前牙牙冠严重缺损者采用一次性药物根管充填,制作桩核,即时备牙,取模,制作金属烤瓷冠,从而明显减少了患者就诊天数及时间。通过507颗粒临床观察,总有效率达92.70%,与常规根充后作桩核制作烤瓷冠的254颗牙作对比,无统计学差别。分析探讨了烤瓷冠的临床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12.
民族文化生态与企业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企业文化成为企业最流行的词语之一,许多企业纷纷构建自己的企业文化,有些企业甚至不惜重金移植国外所谓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希望它能给本企业带来新的发展。但是,企业文化是根植于本土民族文化生态上的,即只有与民族文化生态相融合的企业文化,企业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功。通过分析不同企业文化产生的历史根源,具体对企业文化和民族文化生态的关系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3.
后牙折裂     
林小红  陈伟信 《科技通报》2000,16(3):232-234,237
后牙折裂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牙体病,从大量的临床资料中,总结了该病的临床表现、病因、诊断及治疗,并对预防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63例可摘局部义齿卡环设计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忠民 《科技通报》1996,12(1):59-61
对63例各类牙列缺损义齿修复的卡环设计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颇有见地的设计原则,这就是掌握义齿的就位道、卡环的数目和连线形式以及基牙的选择等。  相似文献   

15.
李强  汪辉  陈启略 《大众科技》2014,(7):110-112
针对某微型车在道路试验中出现的变速器三档齿轮断裂的问题,通过对断裂齿轮的断口观察及化学成分、硬度、金相组织的检验及扫描电镜分析(SEM),结果表明,三档齿轮断裂为疲劳断裂,疲劳源位于齿根处,此处表面残留着较深切削刀痕,由多次重复的弯曲应力和应力集中造成疲劳断裂。针对齿轮失效原因,采用改进热处理工艺时间及渗碳层深度等措施,避免了齿轮断裂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半导体激光治疗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万红 《科技通报》2000,16(3):225-228
为探讨利用半导体激光治疗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的新办法,使用半导体激光光源及单模光纤将激光引入根管,对128只牙根管进行照射,并与常规根管治疗术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激光治疗慢性牙髓炎和慢性根尖周炎组治愈率分别为96.15%和94.74%,疗效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查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傅柏平  林军 《科技通报》1996,12(4):246-248
上颌骨因肿瘤切除后,常会造成牙列缺损和部分上颌骨缺损,严重影响患者的语言,吞咽,咀嚼等生理功参。术后采用低位中空阻塞器的预成赝复体可以保护创面及防止感染,减少软组织的挛缩,恢复吞咽功能,防止发音改变,及时恢复外形和对患者心理起安慰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高龄(〉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疗效。方法:对2004.1-2013.10我院103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假体置换治疗。其中女性67例,男性36例,最大年龄102岁,最小年龄75岁,平均83岁。结果:术中、术后死亡2例,余患者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3.5年),参照Harris法评分[1]优65例,良26例,可6例,差4例。疗效优良率达88.34%。所有随访患者无发生脱位,经复查X片,假体、髋臼完好无松动93例,髋臼磨损5例,假体周围骨折2例,假体松动1例。结论:证实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减少患者卧床时间,早日下地负重功能锻炼,减少术后并发症等优点。  相似文献   

20.
This study scrutinizes the stability problem of linear time-invariant feedback control systems with a constant-coefficient, partial delay distribution from a new perspective, which is built on an equivalence between the system of interest and the one with two lumped delays. We aim to determine all the potential stability changing curves (PSCC) of the system in the domain of delays in order to make a non-conservative stability assessment. First, we propose the Dixon resultant-based frequency sweeping procedure to calculate the so-called kernel and offspring hypersurfaces (KOH) of the system. The superiority in the computational efficiency of this Dixon-type method is revealed by comparison with the Sylvester-type one. Second, we specifically tackle the standing root case for the singularity at the zero root, leading to what we call the standing root boundary (SRB). Then, we claim that the union of the KOH and SRB constitutes the PSCC of the system. With these, the stability map of the system is then created using the Cluster Treatment of Characteristic Roots paradigm. Furthermore, we declare the delay robustness is enhanced by the proposed control law. Finally, we demonstr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presented procedures over two example case studies by the Quasi-Polynomial mapping-based Root-finder routine as well as the Simulink-based simul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