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户对农膜、农药瓶及化肥包装物等农业生产性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行为主要受到农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以及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影响。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以及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正;务农年限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负。因此,增加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立,组织农户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以及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都将引导农户选择科学环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2.
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处理方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蒋琳莉  张俊飚  何可  田云 《资源科学》2014,36(9):1925-1932
本文基于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探讨了农户对农膜、农药瓶及化肥包装物等农业生产性废弃物处理方式的选择,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农业生产性废弃物资源的回收利用行为主要受到农业收入、农户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以及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影响。其中,农户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是否建立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以及是否参加循环农业相关培训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正;务农年限对农户回收行为的影响方向为负。因此,增加农村废弃物集中处理设施的建立,组织农户参加相关培训,提高农户农业收入以及提升农户的受教育水平,都将引导农户选择科学环保的农业废弃物资源回收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3.
农户风险偏好对农业低碳技术的采用行为至关重要。在参照风险偏好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农户风险偏好的测算方法,通过发放问卷、实地调查方式,运用有序Logistic模型选取3类12个变量对江西省152户规模农户的风险偏好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农户文化水平、是否为村干部、农户类型、政策了解度、指导培训度、是否为传统产粮区与农户风险偏好显著相关,是影响农业低碳技术采用的重要因素。最后就如何推广农业低碳技术的采用提出3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何可  张俊飚  田云 《资源科学》2013,35(3):627-637
本文利用湖北省农村地区的调查数据,运用Binary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性.研究表明:①73.4%的农户愿意为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所带来的生态效益付费;②影响农户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按贡献度大小排序依次为性别、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有益于人体健康的价值认同、农业收入所占比、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有益于农村发展的价值认同、农业经济规模、对环境状况的评价和环境知识了解程度;③不同性别、不同农业收入所占比、不同环境知识、不同心理感知等限定条件下,影响农户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生态补偿支付意愿的因素具有异质性:男性更加注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对于农业收入所占比“一般”的农户,文化程度是影响其支付意愿的关键因素,但这种影响受环境知识水平限制;对环境状况评价“较好”的农户更为重视对现有环境的维护.  相似文献   

5.
突破已有研究中主要关注某一农地质量保护技术的推广,而对社会支持对农户农地质量保护行为的影响侧重探讨单一维度的不足,将社会支持划分为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3类,关注不同类型社会支持对农户农地质量持续保护行为的影响差异,以及包含坚韧性、自强性、乐观性3个维度的心理韧性在其中的中介作用。基于中国秦巴山区697份茶农调研问卷数据,运用多元概率比回归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促进农户持续采取农地质量保护行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均可促进农户对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地表持续覆盖和有机肥持续施用行为;(2)心理韧性的3个维度在社会支持与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行为和社会支持与地表持续覆盖行为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而心理韧性在有机肥持续施用模型中呈现遮掩效应;(3)外部风险在坚韧性、乐观性促进农户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行为以及坚韧性促进农户地表持续覆盖行为中具有强化作用;(4)农业收入占比、农地面积促进了农户农药废弃物持续回收行为,性别、受教育程度促进了农户地表持续覆盖行为,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促进了农户有机肥持续施用行为。据此,建议政府建立相关社会支持体系,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6.
余威震  罗小锋  唐林  黄炎忠 《资源科学》2019,41(12):2193-2204
在不同土地细碎化条件下,厘清影响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关键因素,对实现农药减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2017年湖北省765份农户实地调研问卷,从追求风险最小化、利润最大化以及食品安全3个方面构建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多目标效用模型,实证检验不同土地细碎化条件下种粮目的对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的异质性影响。结果显示:①以自留口粮占比表征的种粮目的,越趋向于满足自家消费需要,稻农施用生物农药的可能性越大,且自留口粮占比每提高1%,施用生物农药的可能性会提高10.56%;②对于土地细碎化程度低(平均地块面积大于0.133 hm 2)的稻农而言,种粮目的对其生物农药施用行为产生负向影响,而对于土地细碎化程度高(平均地块面积小于0.133 hm 2)的稻农而言,种粮目的表现为正向影响;③稻农生物农药施用行为也会受到农药残留意识、绿色农产品重要性认知、市场风险感知以及健康水平的正向影响,以及市场风险感知的负向影响。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加快农田标准化建设,实现同质化生产,同时加快普及新型农业技术和农业发展形势,从生产源头和市场建设双管齐下。  相似文献   

7.
基于外部冲击、风险偏好视角,采用调研获取的农户数据,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实证分析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决策选择与采用程度的影响因素,并引入交互项检验风险偏好对外部冲击的调节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当前农户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率较低,风险厌恶程度较高者对各项低碳技术的采用率更低;外部冲击、风险偏好均负向显著影响农户采用低碳农业技术的决策选择及采用程度,风险偏好对外部冲击有增强型调节效应,即风险偏好强化外部冲击对低碳农业技术采用的负效应,通过增加农户对风险和不确定性的敏感程度从而间接负向影响农户对低碳农业技术的采用;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对农户低碳农业技术决策选择和采用程度两阶段的影响同中存异,均受到是否党员或村干部的影响,而在性别、年龄、劳动力人数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8.
农户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志武  胡伦  陆迁 《资源科学》2018,40(4):797-808
本文旨在探讨不同风险特质的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需求异质性中的作用机制,为寻求农户最优风险管理策略以及为构建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政策激励机制提出政策建议。利用甘肃省张掖甘州区节水灌溉技术推广示范区540份农户调查问卷,探讨了风险偏好、风险认知对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① 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降低干旱风险损失的功能,因此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意愿随风险认知水平的提升而增加,而随风险偏好程度增加而减弱;② 农户风险认知、风险偏好交互决定了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即当农户感知到更大风险时,风险喜好型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低于风险厌恶型农户采用意愿;当农户属于风险喜好型时,风险认知较高农户采用节水灌溉技术的意愿显著高于风险认知较低农户采用意愿;③ 农户风险偏好通过风险认知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农户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风险厌恶型农户随其风险认知水平的增加而对增加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意愿变得更加强烈和显著;同时,研究也发现风险规避型农户并未因风险认知水平提升而提升对节水灌溉技术采用的意愿。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江西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户能源技术应用行为152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有序Lo-gistic模型对农户对新能源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进行检验。研究发现:性别、文化程度、从事工作、个体开放程度、对新能源的了解程度、家庭是否建立沼气池、人均耕地面积、收入主要来源、是否通上水泥路、用电情况、所在乡镇经济发展水平因素对农户对新能源政策满意度有显著影响,而年龄、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是否有家庭成员在大城市读书工作、家庭年收入水平、是否有文化场所、所在村是否属于城镇郊区、是否有便民电器维修部、所在村居民收入水平对其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意愿及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典型农业省份贫困农户农业科技需求的调查,分析研究表明:贫困农户大多认可科技知识对家庭生产经营的作用,但有效需求相对不足。比较而言调查地区贫困农户对种植养殖技术、动植物新品种、化肥农药使用技术、农产品初加工等四项农业技术需求意愿最高。进一步对这四项技术需求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发现:地理环境、信息来源、性别、文化程度、劳动力投入人数等是影响贫困农户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而家中是否有人担任干部,是否有专业技能,是否参加过农技培训对贫困农户技术需求的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段培  刘润  陈绳栋  李敏 《资源科学》2022,44(4):833-846
使用农业节水灌溉服务是生态脆弱区农户生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农户的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影响着农户的收入。本文基于2018年12月对新疆昌吉州和巴州的7个县(市)613户农户的抽样调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Heckman两阶段模型和Ordered 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节水灌溉服务支付决策对农业收入、非农收入和收入感知的影响,利用工具变量法处理支付决策存在的内生性,并采用分组模型分析服务供给的调节作用。实证结果表明:①农户支付决策中,意愿和行为存在“悖离”,但均对农户收入有显著正向影响。②生态脆弱区农户以种植业为主,务工所得非农收入相对较少,但生态脆弱性越严重时,农户越倾向于通过非农务工获得家庭收入。③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均对收入感知水平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节水灌溉服务供给在农户支付意愿和支付行为对收入感知的影响中存在调节作用。本文拓宽了农业服务外包在节水灌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为国内外干旱半干旱等生态脆弱区基于农户收入效应的视角推广节水灌溉服务,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冯晓龙  陈宗兴  霍学喜 《资源科学》2015,37(12):2491-2500
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已经成为稳定苹果种植户收入,促进苹果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利用陕西、山东、甘肃和河南4个苹果主产省的45个村庄与931个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分层模型对苹果种植户气象灾害适应性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96.67%的样本农户苹果生产受到气象灾害影响,其中85.92%的农户采用了适应性行为,但对包括覆膜、防冻剂等新型适应性措施的采用比例较低;村庄和农户层次的因素共同影响苹果种植户适应气象灾害的行为;村庄层次的苹果种植面积占比、基础设施供给情况,农户层次的户主风险类型、家庭规模、生产特征等因素正向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而县年平均温度负向影响农户采取适应性行为;农户采取事前预防性行为和补救性行为的村庄与农户层次的影响因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3.
陈宏伟  穆月英 《资源科学》2022,44(6):1196-1211
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是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重要方面,分析二者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的影响有助于提升节水技术采纳率、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本文基于冀鲁豫1188个粮食种植户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分析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及其交互项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并揭示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研究发现:①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显著促进农户采纳农艺和工程节水技术,对同时采纳两种技术的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政策补贴、经济感知、农技宣传、适用感知、环境感知和灌溉水价。②价值感知在政策激励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中发挥调节效应,农技宣传、政策补贴、灌溉水价对农艺和工程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激励作用均受到经济感知的影响,农技宣传能够激励高环境感知农户采纳农艺节水技术、高适用感知农户采纳工程节水技术,灌溉水价有助于高适用感知农户采纳农艺节水技术。③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对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存在代际差异和规模差异,老一代农户、规模农户的节水技术采纳行为受到政策激励和价值感知各变量的显著影响,农技宣传、适用感知显著促进新生代农户采纳工程节水技术,小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主要受到农技宣传、政策补贴和适用感知的影响。④农技宣传、政策补贴与灌溉水价在影响农户节水技术采纳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互补效应。鉴于此,本文提出应强化政府在节水技术推广中的作用,注重提升农户价值感知水平,加强对新生代农户和小规模农户的政策倾斜。  相似文献   

14.
有机肥施用对中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在农业生产上,尤其是稻、麦等大田作物生产上施用率却较低。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体,拥有肥料施用的决策权,明确稻麦轮作区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及关键影响因素对促进有机肥在大田作物的施用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江苏省稻麦轮作区4县(区)392户农户调查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与解释结构模型(ISM),分析了农户在稻麦轮作农田施用有机肥的影响因素及其层次结构。结果表明: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有机肥的了解程度、对长期大量低效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的认识、购买肥料时考虑对土壤无害、饲养家禽及农业部门针对农业施肥技术进行指导等因素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正向影响,购买肥料时考虑价格和省工对农户有机肥施用行为有负向影响。在此基础上,对8个因素进行深层分析,形成了“一路径,三驱动”的层次结构,并提出了相应的有机肥推广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梁志会  张露  张俊飚 《资源科学》2022,44(8):1533-1544
已有研究主要从要素禀赋相对稀缺性视角来考察农户化肥用量差异,但普遍忽视了稀缺要素市场化配置的潜在影响。本文在理论层面阐明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影响农户化肥用量决策的内在机理;进一步地,基于湖北省2016—2019年水稻种植户的独立混合截面数据,运用KV-IV估计方法和拓展回归模型估计了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对农户化肥用量的影响效应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①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对农户化肥用量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②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主要通过土地经营规模与农户经营能力的匹配度,即土地要素配置效率作用于农户化肥用量决策;③土地要素市场不完全使相关要素市场的发育具有重要的资源配置意义,农户通过从事非农活动和购买生产性服务实现要素匹配,显著增强了土地要素配置效率改善带来的化肥减量施用效应。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为解释农户要素投入偏向提供一种有普遍意义的理论视角,有助于测度与诊断农业生产化肥高量乃至过量施用现象的根源与机制,实践意义在于为推进化肥减量施用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李煜阳  陆迁  贾彬  刘戴娆 《资源科学》2021,43(6):1088-1098
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趋势下,黄土高原农户在时间禀赋恒定条件下的劳动力配置逐渐成为采用水土保持技术的关键因素,探究二者关系对于提高技术采用率、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黄土高原区1197份农户的调查数据,使用Probit模型,主要考察了农户劳动力外出务工行为及时间长短对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影响,进一步运用逐步检验法,检验了农户参与集体行动对外出务工影响水土保持技术采用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劳动力外出务工会促进其水土保持技术的采用。但异质性分析表明,随着劳动力外出务工时间延长,农户对农业收入依赖性降低,削弱了农户水土保持技术的采取。②农户参与村集体行动是劳动力转移影响农户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的渠道之一,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证实了集体行动模式在水土保持技术应用推广中的价值。此外,农业经营决策者的受教育程度、务农年限与农户家庭的邻里互助、技术改善认知以及政府的技术推广活动均对农户的水土保持技术采用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本文不仅提供了劳动力转移趋势下水土保持技术扩散的研究证据,对健全村集体行动以促进技术采用也具备一定的经验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晶  刘璨  杨红强  许时蕾  白秀广  程娟娟  张寒 《资源科学》2018,40(10):2029-2038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会引起林地细碎化程度的变化,进而会对农户营林积极性产生影响。利用国家林业局经济研究发展中心的大样本农户调研数据,分析了林地细碎化程度的动态变化,并从整体和异质性两个视角,实证检验了该变化对农户营林积极性的影响。考虑到林地细碎化的内生性问题,倾向值匹配方法被采用。研究发现:①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使林地细碎化程度整体上得到改善,仅有少数(11.70%)农户的林地细碎化程度出现加剧现象;② 受林地细碎化程度改善的影响,农户的单位面积资本投入增加了35%~37%,劳动投入增加了10%~11%;受非农就业行为的影响,农户对林地的要素投入呈现出资本替代劳动的态势;③ 异质性角度看,上述积极作用在不同类型的农户间存在显著差异,即仅对务农为主、商品林为主、较大林地规模、中高收入水平的农户显著。这为后续配套改革措施的目标群体识别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张婷  张安录  邓松林 《资源科学》2016,38(8):1503-1514
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期望收益及退出后的风险预期两个方面对宅基地退出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的年龄、兼业时间、家庭年均收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块数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负向显著影响;②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会促进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农户认为补偿合理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村集体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小、农户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大,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③风险预期因素中,退出宅基地后房屋面积减少,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性收入功能消失,面临着房屋价值降低的风险,阻碍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生活成本增加、宅基地退出后工作变得更不稳定,会抑制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因此: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补偿越合理、期望收益越高,将促进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面临的风险越高,将阻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所以,政府在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期望收益和退出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任立  甘臣林  吴萌  陈银蓉 《资源科学》2018,40(8):1539-1549
非自愿性移民的农业安置模式正面临安置效果和安置效率的“双低困局”,传统“以土为本、以农为主”的移民安置方式亟待改革创新。农业安置模式的现实困境,不仅体现为人地关系的局部紧张,同时也表现为农户土地投入意愿与行为的变化。本文基于感知价值理论,利用多群组SEM的分析方法,对湖南渫水皂市水利枢纽工程移民安置区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发现:①移民安置区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是经济、心理和情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行为逻辑符合“认知层次→认知权衡→感知价值→行为意愿→行为响应”的路径范式;②原住民与移民两类农户主体的土地投入行为决策影响因素的效应值存在显著差异,原住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是对土地投入“利弊权衡”后的“客观理性”决策,而移民农户的土地投入行为则更多的表现出“风险厌恶”的“主观理性”倾向。  相似文献   

20.
基于改进TAM框架的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愿性原则是当前宅基地退出制度改革的前提条件,引导农户自愿有偿退出宅基地,对盘活闲置宅基地、实现农户宅基地资产权益、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改进技术接受模型理论,利用安徽省合肥市近郊肥西县农村与偏远宿松县农村738份农户问卷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影响因素的效应、作用路径及区域差异。研究发现:①期望权益诉求、实现期望权益的信心与确权效应认知等因素对宅基地退出行为意愿存在明显的区域分异:在近郊县农村,合理补偿、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自发性”与“诱发性”驱动力;在偏远县农村,新区安置或代际继承是农户重点关注的期望权益,农户退出宅基地信心主要源于“诱发性”驱动力;近郊县农村宅基地确权对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激励效应大于偏远县农村;②2个区域农户退出行为意愿的作用路径中:感知易用性与感知有用性传递中介效应显著,满足农户期望权益并增强其信心,是推进宅基地退出的重要条件;2个区域潜变量总效应排序一致:确权效应<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但近郊县农村各潜变量总效应强于偏远县农村;③近郊县农村同类型农户分化组各潜变量效应明显强于偏远县农村;近郊县农村深分化农户组呈现确权效应强于感知易用性,这预示未来宅基地确权比政府的强力推动更能有效激发农户退出行为意愿。基于此,应依据地区差异,从尊重农户期望权益诉求、增强农户信心及保障农户宅基地产权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宅基地退出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