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1 毫秒
1.
耕地休耕是实现中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措施的重要举措。农户作为耕地休耕的直接执行者与受益主体,合理引导不同类型农户参与耕地休耕有利于耕地休耕制度试点的稳妥推进。本文基于河北省邢台市农户调查数据,在农户类型划分基础上辨析不同类型农户的耕地休耕意愿,并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定量分析不同类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的建议。研究表明:邢台市农户兼业行为较为普遍,农户对耕地休耕的意愿较强,但不同类型农户对耕地休耕意愿有所差异,且影响因素包括共同因素和差异性因素两类。共同影响因素包括年龄、小麦库存是否充足及休耕补助核算方式满意度;纯农业型农户受抚养未成年数量、农业劳动力数量、其他收入比例及村干部态度等差异性因素影响,且抚养未成年数量影响程度最为显著;Ⅰ兼农业型农户休耕意愿受耕地质量、灌溉难易程度、所在村乡镇企业数量及村庄距离集镇远近等差异性因素影响;Ⅱ兼农业型农户休耕意愿的差异性影响因素包括非农务工收入比例、地块破碎度及灌溉难易程度;耕地是否转出是影响非农业型农户耕地休耕意愿的差异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郭浩  江耀  王静爱  梁勤欧 《资源科学》2021,43(9):1889-1902
气候变化背景下旱灾频率、范围和强度的增加给农业生产活动带来极大的影响,为了解旱灾风险防范过程中,农户行为与政府目标的一致性程度,促进农户与政府风险防范协同一致,本文从提高经济收入和增强干旱适应两个维度评价内蒙古兴和县农户的种植策略及其与政府规划目标的一致性,并计算一致性指数。结果表明:①有81.67%的农户种植策略受经验影响较大,选择种植适应性较高的作物,农业种植条件相对较好的农户其种植策略更侧重干旱适应性,以保证稳定的农业生产;②根据农户种植策略与政府目标的差异,可将农户划分为4类,其中高收入-高适应型农户仅占9.98%,且主要分布在兴和县政府驻地附近,约有20.69%的农户属于低收入-低适应型,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南北边界地带,其与政府目标的一致性水平较低,一致性指数平均值为-0.106,低收入-高适应型农户和高收入-低适应型农户分别占所有农户的60.26%和9.07%;③总种植面积和作物多样性两个因素对农户种植策略与政府目标一致性影响最大,其中作物多样性对经济收入偏低农户的目标一致性有正向影响,而对经济收入偏高的农户则具有负向的影响。本文可为旱灾风险防范相关政策制定,提升综合风险防范水平等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的高程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山地村--河南省吴沟村全村482块农田属性及其投入产出特征的调查分析,指出,高程是影响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及其效率的重要因素.随高程增加,农田地块面积愈来愈小,户均地块数由1.35块增加到3.65块.农田系统能量投入随高程增加大多呈现下降态势,其中农村居民点到农田的距离、农田的自然环境、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农户行为等对农田系统能量投入产出都有着明显影响.高程因素在农田系统能量产出中也具有重要影响,如旱平地中,海拔高度由568m上升到673m,小麦单产由246kg下降到193kg,每升高10m,单产下降5kg;玉米单产由310kg下降到210kg,高度每提高10m,单产下降9kg.旱平地农田系统产出效率要高于旱坡地,但不同作物,其变化态势有显著差异,种植小麦作物,旱平地比旱坡地能量产投效率要高出40%,玉米要高出60%,黄豆高出10%.改变农田水利条件是提高山区耕地资源投入产出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福建省漳浦县的实地调查,首先描述分析农户采用台湾农业技术的一般性行为差异,接着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重点考察农户对台湾农业技术的采用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受调查样本中有68.6%的农户实际采用了台湾农业技术,采用率较高;性别、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家庭劳动力、家庭年均收入、风险知识、补贴获得情况、获取贷款难度、开展技术培训等8个变量显著影响农户的台湾农业技术采用行为,而年龄、职业等18个变量的影响并不显著。因此,有必要通过创新农业技术服务方式、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构建科学合理的宣传方式、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制定合理的金融支持政策、加强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等方式来提高农户对我国台湾农业技术的采纳意愿。  相似文献   

5.
张海鑫  杨钢桥 《资源科学》2012,34(5):903-910
农户作为农业的直接生产者,其生产技术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出。本文基于安徽丘陵地区粮食作物种植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通过建立超越对数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了粮食生产技术效率及其损失的影响因素,重点考察了耕地细碎化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仅为77.97%,效率损失严重;丘陵地区粮食生产中已出现劳力投入过剩现象,而耕地的细碎化现状又使农机使用处于“进退维谷”状态;土地质量是影响农业产出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有必要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以提高农田质量;耕地细碎化不利于农户农业生产技术效率的提高,农户的农业生产技术效率随着地块面积的增大而增大;在丘陵地区进行农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时,应该尽可能使其地块面积在0.1hm^2以上,此时效率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6.
基于甘肃省5市285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节水技术采用强度两阶段模型拟合农户动态、多阶段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采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89.82%的样本农户至少采用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高效节水技术采用仅为5.26%,大部分农户采用中低效节水技术;(2)年龄与农户技术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性别、教育程度、村干部经历、农业种植结构、政府资金支持、政策认知与农户技术认知呈正相关;(3)节水技术认知、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政府资金支持与技术采用强度呈正相关,村干部经历、到乡镇距离、农业种植结构、社区灌溉设施与技术采用强度呈负相关,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与区域差异;(4)农业亩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愿意采用有效节水灌溉技术,且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助于农业亩均收入增长19.66%。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黄腾  赵佳佳  魏娟  刘天军 《资源科学》2018,40(2):347-358
基于甘肃省5市285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构建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节水技术采用强度两阶段模型拟合农户动态、多阶段的节水灌溉技术采用行为,采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农户节水灌溉技术认知和采用强度的影响因素,运用内生转换回归模型分析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对农业收入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89.82%的样本农户至少采用一种节水灌溉技术,但高效节水技术采用仅为5.26%,大部分农户采用中低效节水技术;②年龄与农户技术认知存在倒U型关系,性别、教育程度、村干部经历、农业种植结构、政府资金支持、政策认知与农户技术认知呈正相关;③节水技术认知、家庭纯收入、农业收入占比、政府资金支持与技术采用强度呈正相关,村干部经历、到乡镇距离、农业种植结构、社区灌溉设施与技术采用强度呈负相关,农户节水技术认知存在显著的个体差异与区域差异;④农业亩均收入低于平均水平的农户更愿意采用有效节水灌溉技术,且有效节水灌溉技术采用有助于农业亩均收入增长19.66%。最后,根据研究结论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杨强  王涛  陈海 《资源科学》2013,35(5):935-942
农户是农业用地的直接支配者,其对农业土地利用的决策直接影响农业景观格局.分析影响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因素,可为指导农业用地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陕西省米脂县孟岔村为例,在地块尺度上,通过构建相似度框架,定量分析相邻关系、血缘关系和社会经济条件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将地块种植作物视为农户土地利用决策)的影响,阐明微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相邻关系(居住位置相邻)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具有微弱关系,不存在农户决策相似性随距离衰减的情况;②血缘关系中以兄弟关系数量最多,68.92%的兄弟关系中农户决策倾向于相似和偏相似,兄弟关系对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具有较为显著的影响;③农户社会经济条件与农户土地利用决策关系密切,表现为随社会经济条件相似度的增加,农户决策相似度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特征.以2008年数据对研究结果进行验证,表明了结果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贺亚琴  冷博峰  冯中朝 《资源科学》2015,37(7):1465-1473
本文将降雨量、温度等气候因素引入超越对数生产函数,构建了一个包含气候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综合模型,利用2009-2013年湖北省20个油菜生产县238个油菜种植农户的微观面板数据,研究近5年温度和降雨量对油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油菜生长期温度升高和降雨量减少对年产量均有正面影响。日平均温度每提高1℃,种植户年均产量增加5.03%~6.55%;日平均降雨量每增加1mm,种植户年均产量减少0.27%~1.75%。2009-2013年温度和降雨量的波动导致油菜年产量减产3.376%。除气候因素之外,各主要投入要素对油菜年产量也有正面影响,影响因素的大小依次为土地、劳动力、其它生产费用、化肥,这说明土地和劳动力严重制约油菜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进一步增长。因此,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和加强气象信息服务,尽量减少气候因素波动给农作物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道路网络分析技术的耕地细碎化测度模型改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葛玉娟  赵宇鸾 《资源科学》2019,41(4):766-774
为了提高耕地细碎化测度结果的准确性,运用GIS网络分析技术改进了测度模型。首先,综述了耕地细碎化的内涵和现有测度方法不足,提出实际道路网络是耕地细碎化程度测定中不可或缺的指标。其次,依据耕地细碎化的内涵,选取基于道路网络的农户地块道路通达性指数、农户地块面积指数、农户地块形状指数3个指标,构建了新的耕地细碎化测度模型。最后,采用新模型对典型村的耕地细碎化程度进行实证分析,证实该模型的有效性,并对比分析农户到其耕作地块的直线距离与道路网络距离两种距离测度方式下的耕地细碎化差异,表明与道路网络距离相比直线距离低估了耕地细碎化水平。改进的测度模型对深化研究耕地细碎化及其对农业生产投入—产出的影响等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建立的林地产权制度能否激励农户经营林地并获取可持续的经营性收入是衡量改革成功与否的重要方面。本文利用2015年江西省遂川县与丰城市的598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了新一轮林改后林地产权对农户的林业经营性收入的影响。研究表明,由于产权完整性和安全性对农户林地投资行为或林地流转行为可能存在方向相反的影响,导致林地产权对林业经营效率及经营收入的综合影响方向并不确定。经验结果表明,在新一轮林改背景下,农户感知的征地风险越弱,其林业的经营性收入越高;权属完整性方面,提高抵押权完整性认知有助于提高农户的林业经营性收入,由于相关配套体系的不完善,农户的抛荒权和使用权完整性认知的提高不利于林业经营性收入的增加。为此,应严格禁止不合法的林地征收行为和不合理的林地权利限制,同时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户的产权认知水平;完善农村信贷市场和社会保障体系等相关配套体系,提高农户林地产权的行使能力,促使林地产权改革经济绩效的显现。  相似文献   

12.
晋荣荣  李世平  南灵 《资源科学》2022,44(4):809-819
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是实现农村散煤长效治理和能源结构可持续变迁的关键。为系统阐释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机理,本文基于汾渭平原农户调查数据,采用二元Probit和OLS计量方法实证分析了资本禀赋、感知价值与政府补贴对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①作为一组结构性要素资源,资本禀赋反映了农户“能力大小”;作为一套感知评价系统,感知价值反映了农户“有心程度”;当农户“既有心又有力”时,采纳清洁取暖的行为趋向性更明显。②作为清洁取暖采纳的实际行动者,农户的主体性作用十分重要。如果没有资本禀赋等结构性要素资源的支撑,农户大概率不会实施清洁取暖;同时,如果没有农民自发自觉地实施收益要求与成本风险规避考量形成的感知价值判断,结构提供的资源也难以转化为清洁取暖的具体行动,即感知价值在资本禀赋与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间的中介作用存在。③作为一项激励机制,政府补贴可以通过强化农户清洁取暖利益感知、缓解农户清洁取暖成本与风险压力感知,进而正向调节感知价值与农户清洁取暖采纳行为间的影响关系。据此,本文提出了促使农户资本禀赋积累、提升农户清洁取暖感知价值以及落实政府补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李家辉  陆迁 《资源科学》2022,44(6):1181-1195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水平是否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实现方式的重要议题。本文基于山西运城和陕西阎良627份甜瓜种植户的微观调查数据,利用内生转换Probit模型构建“反事实”框架,测算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平均处理效应及其群组差异,并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分析合作社对农户土地转入的影响机制。主要研究结论如下:①加入合作社能显著促进农户转入土地,具体表现为在反事实假设下,若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加入合作社,其土地转入概率将提升20.3%。②合作社对土地转入的促进作用分别在不同合作模式和异质农户之间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合作模式方面,完全横向合作模式(通过合作社销售产品)比部分横向合作模式(不通过合作社销售产品)对农户土地转入的促进作用更大;在农户异质性方面,对于耕地面积较大、家庭年收入较高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户而言,加入合作社对土地转入的激励效应更高。③合作社能够通过溢价激励、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和融资支持4条路径促进农户转入土地。本文结论可在一定程度上为合作社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提供实证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农户认知视角下广东省农村土地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446份农户调查数据,从农户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生活感知、农村社会保障认知、农地政策制度认知、农户金融服务认知6个方面探寻农地流转意愿主要的影响因素,分析其农地流转行为特征与原因,并剖析了流转意愿与流转行为的差异性及其原因.研究结果表明: ①农户的农村社会保障认知显著影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且和完善农村社保制度相比,稳定的非农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更能提高农户农地流转意愿;土地调整制度的相对稳定性并不能提高农户土地流转的意愿,而土地抛荒现象受惩罚可能性越大时,农户土地流转意愿越大;在当前农村信贷金融市场不健全的背景下,农户金融服务认知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不显著;②家庭耕地面积越大、家庭年收入越高、收入来源以非农业为主及家庭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家庭特征能显著提高农户流转意愿,但农户个体特征及对生活的感知对其影响不显著;③样本农户中有土地流转意愿的农户达41.3%,农户土地流转率为33.2%.土地流转形式以出租为主,流转过程中有中介参与,村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土地流转机制不够完善;④广东省农户土地流转的行为特征存在地区差异.与粤东、粤西和粤北相比,珠三角农户的土地流转行为更规范,流转对象更广泛,村行政管理部门监督管理土地流转机制更完善,土地流转行为更有法律意识;⑤农户土地流转参与意愿越强烈,流转行为越容易发生,但调查农户中仍有30%的农户有流转意愿却未发生流转行为,导致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与行为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吕沛璐  冯淑怡  王博  曲福田 《资源科学》2022,44(8):1577-1588
推动农村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有序健康发展是中国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本文利用江苏、江西、辽宁和重庆的1248户农户实地调查数据,运用双变量有序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的相关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农户对土地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决策具有方向一致性的特征。②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受到若干因素的显著影响。农户拥有的人力资本(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健康、劳动力教育、劳动力年龄、劳动力农业技能培训、受抚养子女比例和老年人比例)、社会资本(劳动力非农务工经验)、自然资本(承包地面积)、物质资本(耐用消费品资产、农业生产性固定资产)以及所在地外部环境特征(村庄农地流转情况、劳动力非农务工情况)都会显著影响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决策行为。本文认为,在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新发展格局下,政府应为农村农地流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协调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注重农户不同类型生计资本的数量积累和质量提升,从而进一步提高农户农地流转和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闵庆文  张永勋  赵贵根 《资源科学》2012,34(11):2018-2025
三江源地区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重要水源涵养区,由于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生态地位特殊,受到广泛的关注。本研究从三江源移民安置区农户能源利用对三江源生态系统影响的角度,使用问卷调查法、半开放式访谈法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法,对三江源移民安置区农户能源利用现状、农户对现有能源满意度和农户能源环保认知对三江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三江源移民安置区种植农户能源利用结构较多样,以畜粪和秸秆为主要能源,放牧农户能源利用结构单一,基本依靠畜粪;②农户普遍对能源现状满意度低,放牧农户满意度低于种植农户;③农户倾向于使用环保能源,但对能源环保认知度较低,阻碍了清洁能源的广泛使用;④农户使用生物质能源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每年损失约23.6737亿元。  相似文献   

17.
刘朝旭  刘黎明  彭倩 《资源科学》2012,34(12):2234-2241
我国南方双季稻区农户的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极为重要。本文选择典型双季稻区湖南省长沙县作为研究样区,以312个农户调研数据为基础,构建了包括土地因素、农户因素、经济因素、区位因素、政策因素在内的Logistic模型,分析了农户水稻种植决策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农户选择种植双季稻的比例较低,仅占被调查农户的55%,农户的水稻种植意愿存在着不断下降的趋势;②在农户的双季稻决策过程中,灌溉条件、人均农业补贴、户主文化程度、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土地经营规模是显著性最高的影响因素;③经过综合分析,比较效益低、劳动力缺乏、农地规模限制、灌溉条件制约是研究区农户双季稻种植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因此,粮食收购价格保护政策、农地流转政策、农资价格调控政策和农田水利建设相关政策是今后主要的政策调控方向。  相似文献   

18.
徐涛  赵敏娟  李二辉  乔丹 《资源科学》2018,40(4):809-817
探究农户节水技术采用的阶段性特征,对促进其持续采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滴灌技术为例,结合民勤县354份农户调研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技术认知与补贴政策认知对农户采用节水技术的不同阶段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初始采用阶段到后续采用阶段,农户感知技术的易用性有所提升,而感知技术的有用性与感知补贴政策的合理性有所下降;感知有用性对农户采用意愿的影响相对于感知易用性有所增强;补贴政策认知对农户采用意愿的影响有所提升,并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据此建议:技术宣传、培训与田间示范在技术推广中仍有重要意义;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从而提升农户技术采用的效果与持续性;适当调整补贴标准与方式,提高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  相似文献   

19.
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向和强度不仅反映了农户的经济行为特征,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农业的发展方向。本文以北京市平谷区2003年的116个农户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大城市郊区农户生产要素投入特征及其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预期收益不同,农户在各产业的劳动力投入数量、质量、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具有很大差异。在劳动力质量和数量投入方面,根据建立的劳动力质量投入模型进行计算,平谷区农户劳动力质量投入水平非农产业要高于农业产业,经济作物要高于大田作物,具体从高到低的顺序依次是非农产业、其他经济作物、畜牧业、菜地、果园、大田作物,同时劳动力从农业向非农产业、在农业内部从大田作物向经济作物转移的趋势明显;在农户物质投入水平和组合结构方面,资本投入水平从高到低的顺序是:果园、菜地、大田,要素投入组合结构从好到差的顺序是:菜地、果园、大田,两个排序中经济作物都要高于或好于大田作物。分析认为稳定市场预期对于大城市郊区农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张婷  张安录  邓松林 《资源科学》2016,38(8):1503-1514
从宅基地退出过程中农户的期望收益及退出后的风险预期两个方面对宅基地退出行为进行分析,构建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分析框架,运用二元Probit模型分析农民宅基地退出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自愿、有偿的宅基地退出制度提供借鉴。研究结果显示:①农户的年龄、兼业时间、家庭年均收入均显著正向影响农户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块数对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具有负向显著影响;②期望收益的影响因素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会促进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农户认为补偿合理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村集体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小、农户获得的收益比重更大,会推动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③风险预期因素中,退出宅基地后房屋面积减少,农户宅基地的财产性收入功能消失,面临着房屋价值降低的风险,阻碍了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生活成本增加、宅基地退出后工作变得更不稳定,会抑制农户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因此:宅基地退出过程中,补偿金能够全部兑现、补偿越合理、期望收益越高,将促进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宅基地退出后面临的风险越高,将阻碍农户的宅基地退出行为。所以,政府在制定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农户宅基地退出过程中的期望收益和退出后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