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视窗·声音     
●"报业的冬天"是一个反思的季节"报业的冬天"是时下报界一个热门话题——报业的广告收入赶不上GDP了,所以"冬天来了"。我认为:这种说法本身就有"GDP崇拜"的味道。"报业的冬  相似文献   

2.
本世纪以来的5年时间里,中国报业广告收入增长幅度,有4年高于GDP的增长幅度,过去的一年报业广告的增长首次低于GDP的增长幅度,报业经济开始萧条,于是业内人士纷纷感觉到了报业经济冬天的来临。  相似文献   

3.
2005年以来,报业“寒冬论”甚嚣尘上,中国报业似乎被一种消极气氛所笼罩。一些报社报纸发行量明显下降,广告收入大不如以前,业内人士大喊报业遭遇“寒流”,报业的“冬天”已经到来。更有甚者,有人断言报纸这种媒体形态在几十年后将消亡。  相似文献   

4.
在经历了二十年的高歌猛进后,中国报业进入了“滞涨期”,从2003年开始,在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以近两位数的速度增长的同时,而报业广告投放总量增幅年年走低,2005年更是第一次出现报纸广告的增长率低于GDP的增长率,广告经营的下滑使报业业内人士惊呼“:中国报业的冬天到了!”。  相似文献   

5.
2005年1-8月,全国报刊媒体广告经营总额达440亿元人民币,增长率为7.8%,与200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10.4个百分点,二十多年来首次落后于当年同期的GDP平均增速。这一巨大的落差很明显地在向人们昭示着什么,业界有人疾呼:报业的冬天提前到来了!2005年是中国报业的一个“拐点”! 也许对一个特殊产业过早下肯定的判断,还要假以时日。但从当代传媒业格局的市场境况看,  相似文献   

6.
继2005年中国报业出现“冬天”或“拐点”后.2006年3月广东报业在市场低迷中掀起了新一轮的竞争.成为报业寻求突破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层出不穷的现实已经不容忽视。西方报业发达国家许多人对报纸的命运发生怀疑。国内报业形势也不容乐观,2005年,全国报业广告额增长幅度首次低于GDP增长速度。由此,有人认为中国报业进入了一个历史性的衰退期,"报业的冬天已经来临"。其实,对于新媒体,传统媒  相似文献   

8.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都市报的冬天已经来临”之说,在报业颇为盛行。支撑这一说法的有诸多相关统计数字(参见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一,载《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如果这些数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冬天”说确实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9.
时统宇 《青年记者》2007,(11):76-76
今天,研究报纸的版面特色多少给人以“老气”的感觉,至少算不上是“显学”,因为一说起报纸的特色,要不说说厚报、广告、发行量、报业的冬天……似乎就太传统,太不与时俱进,太难吸引人们的眼球和鼓动人们的耳膜。而我对《深圳特区报》版面特色的定量分析的目的,实际上是想说明这样一个定性结论:媒体永远是内容为王,内容为王是媒体的第一要务。厚报、广告、发行量、报业的冬天……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业的春天刚刚开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勇 《青年记者》2006,(3):13-15
2005年上半年,伴随着国内各主要大报广告的普遍下滑和以三家门户网站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广告的飞速增长,一种悲观的情绪开始在整个中国报业的经营者之中弥漫。“中国报业的冬天提前来到了!”在这种低落的氛围中,一声来自北京的凄厉的叫喊,让那些在报业改革的洪流中趑趄前行的业者,更感到了几分悲凉。中国报业的冬天真的到来了吗?就在报业“冬天论”话音未落之时,2005年报纸广告旺季也随之到来,各地的报纸广告陆续恢复生机。到2005年国庆、元旦前,广州、深圳、上海等地的多份主流报纸单日、单月广告收入连连创下新纪录。进入2006年,随着对2005…  相似文献   

11.
近来一段时间,关于“都市报的冬天已经来临”之说,在报业颇为盛行。支撑这一说法的有诸多相关统计数字(参见吴海民《媒体变局:谁动了报业的蛋糕》一文,载《中国报业》2005年第11期)——如果这些数字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冬天”说确实值得重视。近年来突飞猛进的都市报,何以突然就“冬天”了?一说是受宏观政策的影响,比如“六部委房地产新政”使得房地产市场不像前些时候那么火爆了,因而导致占报业,尤其是都市报广告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广告收入锐减;一说是都市报自身恶性竞争,内容“同城化”现象十分严重,因而造成都市报成本过高,经营、发行…  相似文献   

12.
主要行业的广告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上行动力,2009年的报业广告不容乐观,这次的“冬天”也许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会给报业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3.
敖先红 《今传媒》2007,(9):33-34
中国报业广告自1978年以来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可从2005年起,报业广告增长大幅度下滑,开始出现低于同期GDP增长率的情况,与报界预定的期望值相差太远.京华时报社社长吴海民先生就此发表系列文章,"都市报的冬天提前来到了""报纸的蛋糕缩小了"等观点迅速在报界广为流传①.我不赞成"报业寒冬"之类的悲观论调,因为仅依据一两年的报业广告市场突变就得出"报业危局"的悲观结论是缺乏充足理由的推断.但一个长期繁荣的报业市场突然出现增长率大幅下滑,这绝不是一个偶然现象.今后一段时间,中国报业将要经历一个深刻而又艰难的"转型期".  相似文献   

14.
报业需要进行改革,这已是报业从业人员的共识。从2005年我国传媒产业特别是报业进入发展“拐点”之后,这种呼声越发强烈。被誉为国内传媒界军师的喻国明,最近写了一遍题为《中国传媒产业:羽化前的阵痛》的章,为我国的媒介业包括报业的改革拟了一个“药方”,提出了“体制机制的变革、赢利模式的再造、数字化表现形态的整合”等诸多良药,不乏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5.
新闻观察     
2008年的冬天格外“寒冷”。在这个冬天,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宣布从2009年4月起停止出版日报,改出网络版日报和纸质周刊,论坛报业集团申请破产保护,诸多报业巨头宣布裁员。金融危机是否加速了报业转型期的到来?美国报业的今天会不会是中国报业的明天?请看本刊对辜晓进先生的专访。  相似文献   

16.
以2005年为拐点,中国报业转入慢车道。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增长,中国报业似乎显现强弩之末的颓势。去年的世界报业大会和世界编辑论坛曾传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亚洲市场生机盎然,尤其是中国一枝独秀,无论是报纸的数目还是总发行量,都稳居全球之冠。然而,一些业内专家却洞察到报业的窘境。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提出:报业的冬天提前到来了,不仅是都市报的冬天,也是整个报业的冬天。  相似文献   

17.
对于报业来说,几年前就已经提出了“拐点”、“冬天”的问题,那时是因为新媒体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8.
报社告别“事业身份”、改制成企业,的确是个热点话题。作为一个亲身经历了这种变革的报业中人,忍不住也想说上几句。  相似文献   

19.
报业的困境与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人曾说,报业是“二十世纪最后一个暴利产业”,有人把中国报业比喻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块蛋糕”。这话是可以用报业经济发展的实践来佐证的。近20年来,中国报业都是高歌猛进,一路飘红,报业广告收入平均增速高达30%以上,与GDP的增长速度相伴而行。不少省级党报、一些有影响的都市报都成为当地的税利大户。报刊业成为我国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1900余种报纸加上9500种期刊,年销售额达300多亿人民币。目前,我国出版日报约1000种,日报占报纸总量的比例由1990年的20%上升到目前的50%左右。据世界报业协会统计,我国出版的日报数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日报出版量的14.5%,日报出版规模连续五年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世界上无可争议的日报出版大国。[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主要行业的广告几乎都没有明显的上行动力,2009年的报业广告不容乐观,这次的“冬天“也许格外寒冷。寒冷的“冬天“会给报业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