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剖人性是文艺作品干预现实的重要手段,现代卓越戏剧家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主题之一便在于解剖人性,可称为抗战时期的“人性透视片”。它依靠矛盾冲突解剖的人性内涵,主要包括三大类,即歌颂劳动人民的爱国和坚贞人性,揭露侵略者的扩张和卑鄙人性,批判独裁者的专制和媚外人性。  相似文献   

2.
法治建构在一定的人性基础之上,人性对法治的各个环节都有影响,应该在人的本性中寻找法的牢固支点,所谓“良法”,应是有人性基础的法,其所形成的法律秩序合乎人道,法治不仅能矫正人性,而且还能改育、张扬人性,促进人性的完善。  相似文献   

3.
采用自编的人性观问卷,对359名大学生的人性观状况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大学生比较认同人本主义学派和认知学派的人性观,较少认同行为主义学派的人性观。人性观差异性的研究显示,男女大学生之间,不同学科的大学生之间,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之间在人性观的一些因子上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论张爱玲的人性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爱玲关注人性,且对人性有着独特的认识,因而她以天才的智慧,在作品中写出了平凡尘世中的俗人的恋爱婚姻与家庭生活,真实地刻画了芸芸众生的人生形态,在凡俗中展示真实的人生与真实的男女本性,重现出人性的弱点,揭示出自己对人性的深刻认识,并在对人性的自私的求生本能反省中隐含了对人性的深深理解和宽悯。张爱玲的作品以人性的弱点为着眼点,在现代小说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5.
选择法治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手段,有其深刻的人性基础,本文通过界定法治,阐述了中西不同的人性预设与治国模式的选择与人性预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人性的不完善或缺陷是法治的人性基础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吴玥 《现代企业教育》2007,(10X):110-111
无论在中西方,人性问题都是法学研究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中国古代的人性理论异常发达,它起源于先秦诸家关于人性的争论,深入研究先秦传统人性观,同时借助西方人性理论加以对比,有助于客观地剖析人性理论对整个中国古代法律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人生研究对社会发展是十分重要的。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静止和永恒的人性,历此去追寻那种永恒不变的“人性”。显然是徒劳的。它看似一个无解的“谜”,其实人性在哲学中应是当设常新的问题,人性是发展的,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总是赋予人性充满着气息的清新内容,用马克思主义的辨证方法,才能解开“人性”之谜底。  相似文献   

8.
传统观点认为孟子人性观是先验人性观。这种人性观点混淆了问题的发生学意义和本质意义。从胡塞尔现象学的超越论观点来看,孟子人性观既不是先验人性观,也没有孤立于经验领域而和现实世界绝对对立,而是一种超越实在领域的、关于现实的人的超越人性观。  相似文献   

9.
人性观与心理咨询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人性的本质有助于心理学家更好地了解人、关心人。在心理咨询和治疗中,人性观是一切方法和技术的理论基础,不同学派有其不同的人性观假设。在进行心理咨询时,应充分考虑到咨询师自己的人性观和来访者的人性观背景,在确立咨询态度时,注意自己的基本假设。  相似文献   

10.
亚当·斯密为市场行为提供的人性假设,即一切经济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这种利己主义人性,在当时有过一点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在两个问题上不同意斯密的人性假设:一、马克思主义者不把人性看作某种永恒不变的抽象人性;二、反对从一种抽象不变的永恒人性引出经济关系。认为,不是从人性中引出经济规律,而是从经济规律的实现中寻找人性的说明。当中国进入80年代中后期时,这种业已过时的观念竟又沉渣泛起。认为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应当提倡合乎人性需要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1.
学校管理中的人性管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学校管理中的人性管理●广州魏敏人性管理原是西方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思想。所谓人性管理就是以人为本,一切围绕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西方企业管理者认为对人性的认识与研究是搞好企业管理的重要前提,重视运用人性,发挥人的工作价值,能提高人的经济力和创造力,促进...  相似文献   

12.
广告中的人性异化现象应该引起人们关注。在广告中普遍存在人性物化、感官化和反人性现象,由于广告大都通过主流媒体传播发布,产生的负面社会效应是巨大的。广告从业人员应接受现代营销理念,关注人性。贝纳通的广告运动是广告关注人性的范例,它不但提升了该公司企业形象,还创造了商业利润。  相似文献   

13.
人性问题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素质教育的提出,既是一种理性的回归,也是一种人性的回归。我们认为素质教育应以人为本,注重唤醒人性,促进人性的完善,这既是教育本质的自然体现,也是时代进步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卢焱 《语文知识》2011,(3):14-17,20
余华之所以成为先锋作家的代表,是因为其作品揭示了人性的丑陋和社会的黑暗,并以此引发了读者对人性的深刻反思。余华以描述欺诈、诱奸、死亡为手段揭示人性丑陋和社会黑暗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展示人性荒原,更重要的是告诉读者,勇敢地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才能实现走出人性荒原的追求。  相似文献   

15.
人性本善的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联 《教育探索》2003,(9):30-32
任何教育在面对受教育时,心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抱有某种人性假设,以何种人性假设的教育思想对待受教育,关系到受教育的个性能否健康发展。人性是个性的基础,个性促进人性的完善,人性通过教育对个性发展产生影响。人性本善的教育,通过提供宽松的教育环境,激发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及发展人的独特性来促进个性发展。  相似文献   

16.
生命的思考和人性的探求是石杰小说的两大突出主题。石杰对生命的体验是苦和空,但又能超越苦、空,达到顺生的境界。石杰肯定自然人性,反对戕害人性,但又能以“性善”作为界限,走向生命和人性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文学的本质是对人性的探讨,人性必然包含各种本能的欲望,上党乡土作家荫成将人的口腹之欲置于一个特殊的饥馑年代进行书写,必然凸显出此种欲念的魅惑性之强,覆灭的可能性之大以及欲念作为人性本原的坚不可摧,从而肯定了人性之永恒。  相似文献   

18.
邓经春小说以人性为艺术视角,或讴歌人性的善与美,或揭示人性的复杂变异,或剖析旧的观念、旧的体制对人性的压抑、扭曲和戕害,体现了作家的人本精神。此外,其小说在结构布局、人物刻画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也颇见功力,具有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9.
从以权力为中心的官场人性、以利益为中心的市场人性、以情感为中心的情场人性三个方面分别分析了《沦浪之水》对人性的深刻展示和挖掘,从而说明,《沧浪之水》不仅关注知识分子的精神操守和价值选择,更具有人性关怀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刑事法学从根本上讲是一门人学,具体而言是研究罪犯这一特殊人群及其处罚的科学。“顺人性者昌,逆人性者亡”,千百年来成败兴衰的刑法史已宣告了灭人欲、泯人性的刑事法律已经走向末代,闪烁人性光辉的刑法,才能被人们亲切地接受,自觉地履行,虔诚地信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