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为了解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的社会情感能力发展现状,本文以西部农村地区896名中小学校长为样本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性别、教龄、职称、月收入、学校位置和担任校长年限等自变量对中小学校长社会情感能力有显著影响;民族、学历、学校类型对校长社会情感能力影响不显著。建议关注性别差异,提升男性和女性校长的情感能力作用;重视校长培训体系,增强其社会情感能力;重视职称评定的激励作用,引导校长社会情感能力的提升;适当提高校长的薪酬待遇,帮助其满足基本需要;重视教育资源分配,关注农村校长情感发展;关注适应期校长的社会情感,鼓励校长社会情感实践。帮助西部农村中小学校长群体提升社会情感水平,促进基础教育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3569名留守儿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氛围与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学校管理者应从改善学校中的物理环境、学习环境、同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支持性的学校氛围,以此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降低他们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发展水平,对广西640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性别、婚姻状况、民族类别、教学学段、教龄、职务、收入水平等变量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具有显著影响;是否为班主任和学历水平对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对此,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应转变教师专业发展观念,关注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积极作用;发挥教师收入、职称和职务的杠杆作用,促进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整体提升;关注新手、少数民族、初中和男性等教师群体,提供适切性指导与支持,促进西部农村教师社会情感能力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4.
《中学教育》2017,(1):37-46
促进西部农村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对于实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教育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微观层面的学校管理承担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和义务。以广西、宁夏16所农村小学的3-5年级学生为被试,探究学校管理与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教师的平等对待、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以及强调参与、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素养已经成为评价学生能力的重要标志。为了有效地促进西部地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我们对四川省的大部分城市中小学以及重庆市的部分中小学生信息素养进行了调查,在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对加强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从2006年农村中小学春季学期开学起,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1)2006年,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中央财政同时对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安排公用经费补助资金,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启动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校舍维修改造资金保障新机制。  相似文献   

7.
通过调查问卷,对西部农村初中生对其英语教师控制的感知进行调查。学生对其英语教师控制的感知表明,西部农村英语教师主要是以专制型控制为主要控制方式,教师过度的主导和控制行为限制了学生思维活动空间,忽视了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平等互助的学习能力,以及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西部农村英语教师应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性、自主性和选择性,要培养他们对目标语的兴趣和积极态度,改善控制方式,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8.
校园欺凌的发生与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有关。对西部五省的4744名学生进行追踪调查,发现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越高,校园欺凌行为越少;社会情感学习能力能够增加学生的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负向学校归属感,进而对校园欺凌行为产生影响。因此,通过实施社会情感学习校本课程,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学习能力,创建关心的学校氛围,增强学生正向学校归属感,减少校园欺凌行为。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民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很大改善和提高,但是,农村中小学生法纪教育缺失问题在各地农村仍然极为明显,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情感、心理等一系列问题日益突击。尤其是农村中小学生的违法乱纪现象急剧上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农村中小学生法纪教育的现状及其成因和教育思路的探讨,以此来增强农村各级组织和学校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法纪教育意识,从而减少农村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并同时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  相似文献   

10.
政策     
■中央财政预拨专项资金36.9亿保障西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为了确保2006年春季学期开学时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能够全面享受免交学杂费、落实关于适当提高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等政策,财政部向西部地区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中部地区试点省份预拨  相似文献   

11.
信息技术能力素养是现代中小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中小学生掌握并应用好信息技术对提高其它课程的学习效果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际情况调查入手,深入研讨分析了西部偏远地区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困难,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新亮点1今年要在全国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目前西部和部分中部地区已有5200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全免了学杂费,今年扩大到全国,1.5亿农村中小学生因此受益。继“全免农  相似文献   

13.
2006年春季中国开始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并将分年度、分地区逐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然而这项惠民政策在具体实施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最有争议的就是没有把西部民办中小学校的农村学生纳入补贴范围。笔者从教育政策执行过程的价值追求的公正诉求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在于给2006年上学期末仍在西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的农村学生发放相当于西部公办中小学校农村学生所享受的“两免一补”补贴面值的教育券,让这些学生及其家长决定以后是继续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还是回到公办中小学校同等享受“两免一补”政策。[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2006年春季中国开始对西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而这项政策没有把西部民办中小学校的农村学生纳入补贴范围。笔者提出给2006年上学期末仍在西部民办中小学校上学的农村学生发放相当于西部公办中小学校农村学生所享受的“两免一补”补贴面值的教育券。保证这些民办中小学校的农村学生同等的受教育权,保证这部分学生家长不“双重付费”,并保证这部分学生与家长的特殊需求。  相似文献   

15.
提高农村小学生口语交际能力,是解决农村、边远地区口语交际活动中小学生表述不清、交际困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从小学生开始训练和培养口语交际,逐步提高一个地区人们运用口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寄宿制中小学生已经成为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不可忽视的群体。寄宿制这一教育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和自控能力,加强了孩子的集体观念,但同时脱离家庭大环境的成长也给农村中小学生带来了很多不利的影响,应从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加强努力,以促进农村中小学寄宿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7.
社会情感能力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核心能力,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发展。近十年来,社会情感能力研究逐渐深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情感能力对不同群体发挥着不同的价值。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构建学生的关系体,减少中小学生欺凌行为的发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职业幸福感,提升其共情能力,实现育人育己;有助于留守儿童获得更多的依恋感与安全感,提升其对学校的归属感和参与度。社会情感能力研究在本土化、跨学科研究等方面还存在巨大的空间,需要在未来的研究中继续挖掘与拓展。  相似文献   

18.
2003年12月29日,由沈阳市教育局主办,辽宁省通信公司沈阳分公司协办,沈阳市妇女儿童宫、沈阳行知素质教育培训中心承办的沈阳市农村优秀中小学生e网通科技冬令营在沈阳开营。本次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市广大中小学生“知沈阳、爱沈阳、看沈阳”活动的深入发展,特别是让农村地区的中小学生深入了解城建等方面的最新发展和变化,积极引导他们投入社会,参加实践,开拓视野,增长知识,并激发他们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基础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正对我国农村产生重大影响:按照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西部地区各省市自治区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学杂费;其它地区也将在3年内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20.
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培育与提升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对于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及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都具有重要价值。中小学生的家国情怀是中小学生在学习、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发展与家国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关键能力和价值观念,体现为他们对家庭、家乡、民族和国家的高度认同、持续维护与深沉热爱,并自觉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与价值使命。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关涉维度包括家国文化、家国情感、家国实践和家国担当四个方面。中小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与提升需要推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整合,丰富学生的家国文化知识;依托物质与媒介两类载体,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感;把握学校、家庭与社会三大主体,提升学生的家国实践能力;树立家国历史观、责任观和发展观,增强学生的家国责任担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