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规训"与"身体规训"是两个含义丰富的概念,需要重新梳理和界定。身体规训与体罚、自由、尊重、养成教育等相关问题存在着内在联系与区别。身体规训不同于体罚,它们在实施目的和实施手段方面都有着本质差异;身体规训与自由之间存在必然的张力,它是人类真正实现自由的平衡砝码;身体规训与尊重必须保持辩证统一,只有两者相互限制,才能更好地体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身体规训与养成教育是外在强化与自我内化的完美结合,它们需要在教育中相互结合、共同发展。身体规训的合理性因素体现在以下方面:身体规训意味着人类文明的进程;身体规训意味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发展蕴藏着身体规训的潜台词。  相似文献   

2.
乡村教育转型无论在哪个时代都脱离不了彼时的社会环境,其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始终受社会结构的多方因素影响。在规训带来的秩序与自由的摇摆选择下,乡村教育的发展面临着历史遗留问题与现代发展瓶颈的双重夹迫,急需实现现代化的教育转型。考虑到乡村社会的现实环境,欲实现其教育转型,照搬城市模式与放任其自由发展均非可取之举。因此,在转型路径的选择上需在模仿城市与自主创新之间寻求平衡,消释乡村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礼治”与“法治”并举,合理规训当前的乡村教育环境;以精准服务体系对接乡村教育,从而在社会规训提供的秩序基础上实现自主能动性的自由,构建独具乡村特色的教育转型。  相似文献   

3.
个性化教育要求尊重每个独特生命的价值,挖掘个体生命的潜能,培养其个性的自由发展。然而现实中,学生的个人性化教育却困难重重,这与学校生态课堂的"缺失"、课程的文化"遮蔽"、规训教学"控制"和闲暇教育精神"远离"等多重因素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4.
现代社会教师被赋予了更多的责任与使命,但教师的教育职能和功效却在趋向简单化。规训化的教育主要功能是训练和操纵,它并不关心个体的精神理念与个性,教师在“全景敞式”教育中逐渐沦为规训的工具,在算度量化中成为技术的奴仆,人的自由发展受到了压制。反思中超越,目的在于使教育成为一种符合人性及生命意义生成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5.
毕立立 《考试周刊》2013,(49):171-172
现代学校教育中存在着规训的事实和追求自由的目的之间的矛盾。自由是教育实现个体发展的基本追求,在学校管理中规训无处不在。受教育者的主体自由在规训中被消解,自由的权利和主体的发展在规训中被压抑。  相似文献   

6.
教学与生活关系的历史透视与现实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是教学领域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历史上的教学准备说、教学即生活说与生活即教学说三种基本观点,不仅为我们从理论上反思教学与生活的关系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源头,而且为我们从实践上建构教学与生活的现实关系提供了基本的框架。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之间的张力形成了教学世界的现实内容与基本矛盾,也是教学与生活关系产生紧张的主要根源。基于中国基础教育的现实语境,唯有协调、平衡目的性价值与工具性价值之间的内在冲突,才有可能找到修复教学与生活关系的现实之路。  相似文献   

7.
自由与纪律的关系一直是教育教学中的关注点,追寻课堂中自由与纪律的历史渊源,西方教育呈现的是强制走向自由的教育,而我国呈现的是“规矩”走向“规训”的教育。透析我国规训化的教育现状,主要表现在课堂格局的设置、僵化的教学、精细化的规章制度。基于此,本文主要从学生自由发展的可能、教学策略的构建、课堂纪律的制定,探寻课堂教学中自由纪律的当下选择。  相似文献   

8.
教学生活是教学主体在一定的时空环境中,为了生命发展和完善、提升生命质量,以及实现生命价值与意义而进行的生命活动。它作为一种人为的、为人的生命活动,须臾离不开教师身体,是一种身体化实践。然而,在现实教学生活中,教师身体处在宰制、规训、奴役的境遇,出现了身体异化现象。我们只有正确认识身体、重塑身体观,增强身体意识、加强自我维护,构建新型学校文化,积极开展身体研究,才能使教师身体回归本真状态。  相似文献   

9.
小说《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隐含强烈的空间意识,不仅呈现了张大民家外表逼仄混乱而逻辑严密"圆形系统"外在居住空间对内在的个体心理空间的规训、压抑,还暗含了个体自由生命本能在苦难的生存现实面前的强韧和坚守,折射出个体在面对极限环境时人性及小说艺术的巨大张力,进而透射刘恒对逼仄的城市生存空间的反思以及在苦难包裹下顽强、坚韧人性的认同。  相似文献   

10.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尊重学生、给学生充分自由发展的空间、发挥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性等观念日益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感到学生自由与教师指导之间越来越难以平衡,这种失衡感在不知不觉中又加剧了他们的教学失衡行为,造成了课堂上教学自由与教学控制的分离甚至两极化的倾向。显然,这种平衡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的学习偏离预定的教学目标,  相似文献   

11.
生命教学作为教学的一种价值追求和理想形态,它体现了生命应有的活力与张力。生命教学应强化生命的价值认识,体现生命的教育意义,唤起生命的情感体验,促进生命的健全发展。然而回归到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设计、师生之间的互动以及教学评价的方式都严重偏离了生命教学发展的轨道。生命教学需要明确其目标,还原生命本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观照生命需要;建立良性互动机制,唤醒生命活力;改进教学评价方式,促进生命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关注学生生命整全、自由成长的当下,工具理性教学设计的困境日渐凸显,关照学生整全、自由发展需求的生命化教学设计呈现出萌动发展之势.生命化教学设计以生命“人”的回归、注重课堂教学动态生成及教学设计范围的拓展等为特征.生命化教学设计注重支持性学习环境的设置,激活学习内容的潜在生命力,对学生的分析具体到每一个整全的生命个体,提倡简化的多套设计方案,满足教学生成及学生生命多维发展之诉求.  相似文献   

13.
课程与教学变革的今天,老子哲学中蕴含的教学论思想将越来越显示其强大不息的生命力。它以其自然无为的教学目的论、有无相生的教学过程论、虚空生有的教学艺术论、生命为本的教学内容论给我们的课程与教学变革以巨大的启示。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热爱生命,遵循生命的发展规律,尊重生命的自然性、精神性、直觉性和创造性,让我们的教育给学生以自由的发展空间,引领生命走向完满,走向诗意。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个性是教师作为真实个体人的生命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受到不同类型教学文化的深刻影响。在控制与规训占主导的课堂教学中,控制性教学文化直接导致了教师教学个性的湮没,表现在忠顺失语、行为预设、科层制约、符号指向等方面。积极构建生成性教学文化,教师的教学个性才能得以彰显,这是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的关键。其主要策略为:确立生命化的教学理念,培育自主型的行为文化;注重共同在场与共同探究,生成体验型的教学文化;赋予教师更大的专业自主权,营造民主型的管理文化;突破单一静态数字的束缚,实施发展型的评价文化。  相似文献   

15.
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突破认识论框架,从教材和学生发展状态来确立教学的“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只有如此.课堂教学才能在规范与自由、预没与生成、现实与可能、确定与不确定之间动态演进,最终形成富有生命活力的、动态生成的、高质量的课堂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的几次教学尝试.让我在不断地反思中逐渐理解了什么是“可能起点”和“现实起点”,学会合理把握学生的起点。  相似文献   

16.
制度化的教育离不开规训,而高层次的教育少不了个性。规训与个性构成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并存的两个相互对立、彼此矛盾,却又紧密相连、相辅相成的概念范畴。两者之间的科学匹配与张力调适正是全面改善与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生教育有赖于控制与自由的和谐并举。首先,要厘清规训的两面性,明辨个性的指向性;其次,要通过导师制度、课程体系、科学训练、学习评估等各环节的质量把关设定研究生教育的规矩与方圆;继而,要秉持严规而释性的原则,释放教育主体的创造天性,同时严守管理的规则底线;最终,通过他律,形成自律,实现自由,达成循规范而不逾矩、有才华而不“横溢”的研究生教育理想。  相似文献   

17.
教学悖论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必须解决却永难得到答案的一系列困惑与矛盾,如语言暴力与无言之教的悖论、规训与自我创造的悖论、理想之境的描绘与苦难之境的揭示之间的悖论、功利追求与精神修养的悖论等等。教学悖论对教师的自由实践造成了重大影响。教师自由实践的本质和精髓在"力行",教师权力的真正体现也在"力行"。教师的自由实践是一种精神实践,也是一种科学的政治实践。教师自由实践的最高境界表现为教师能进行原创性教学,即教师创造课堂、教师创造学生。而这一切自由实践的根本则在教师能够自我创造。  相似文献   

18.
论宽容与自由的张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容是与自由相关联并以自由为本质的复杂的张力结构。自由是宽容多维意蕴中的一个重要向度;宽容与自由所具有的社会规定性使之达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关系;宽容和自由的人本旨趣与现实指向决定了它实践转向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侍作兵 《江苏教育》2008,(10):12-13
阅读教学文本的逻辑基础应该是文本的教育价值,是对学生的教育熏染作用,是为孩子的成长以及提升生命质量服务,是通过对母语的天性膜拜,积淀并创造我们汉民族的文化。在新课程背景下,当我们遭遇文本的内在规定性及其核心价值取向受到挑战时.随之而来的文本教学话语被各种形式的“越位”、“缺位”所淹没。因此,捍卫文本的教学价值,纯净课堂行为,追寻文本适度张力与平衡,回归原点,就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师选择与教学自觉,这也是教学话语现实的理论诉求。  相似文献   

20.
王乐 《中学教育》2020,17(2):45-51,60
学校是由教学生活和闲暇生活共同构成的特殊“栖居方式”.自由性是闲暇的本质属性,它对于学校生活中儿童的整全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包括使儿童发展在多种可能中更加充分和完整,激发和培养儿童自我意识以及帮助儿童“补充能量”,提高学校生活幸福感.当前,学校生活中儿童的闲暇自由在环境与制度“共同裹胁”的结构性掣肘中出现失度,具体表现为“工业思维”下闲暇意识的自由失语,“规训与惩戒”下闲暇时空的自由失范以及“释放的干涉”下闲暇方式的自由失位.根据以赛亚·伯林的自由观,闲暇的自由意蕴应从两个维度重构:积极意义上主体解放的自由向度,包括闲暇观、儿童观和教育观的转变;消极意义上环境解放的自由限度,包括在劳动与享乐的张力间构建边界与边界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