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新中国教育的实践探索,对此做出了回答.在"培养什么人"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到改革开放后的"四有新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再到新时代"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在"怎样培养人"上,始终强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为谁培养人"上,经历了新中国成立初的"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到改革开放后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再到新时代教育的"四为服务".不同历史阶段,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体现着时代的差异性,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与立场始终没有变.  相似文献   

2.
本文是"教育部'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带来的思考"三部曲之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项目中的核心内容.本文结合试点项目总结性评估,针对开放教育条件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试图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即培养什么人)、人才培养的资源(即用什么培养人)以及人才培养的途径(即怎样培养人)开展比较广泛的研讨,并提出了系列深化、实化和活化的主张.  相似文献   

3.
自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明确劳动教育纳入党的教育方针以来,实施劳动教育不仅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更是体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靠谁培养人"等教育根本性问题的重要领域。因此,在新时代深入探索劳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极具迫切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4.
正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培养什么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在此课题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期通过做到"一个核心、四项保障"来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条件的创设,进而实现育人的目标。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  相似文献   

5.
推进大类培养改革和一流专业建设,需要在"培养什么人"与"怎样培养人"的关系中、在知识转型与社会转型的视野中、在高校自我发展与内部治理的需要中认识大类培养的价值和意义,关键是要合理把握大类培养改革与专业建设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在实践层面解决好大类培养的内容问题、实施问题和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6.
隗鹏 《山东教育》2011,(32):2+65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应有之意。莱芜市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核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创新品质,在动手中体验创新之乐,以区域推进新教育实验为载体,坚持课程、课堂、课题三位一体,立足生活实际,尊重学生需要,  相似文献   

7.
在2018年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提出了我们应该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具体而言,国家和民族的未来,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经世致用人才。  相似文献   

8.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要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工作的主题"。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和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9.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立德树人",坚强而有力地回答了这一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问题,具有里程碑意义。它抓住了教育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使命,符合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进一步丰富了人才培养的深刻内涵。立德树人要求我们要有止于至善的境界。止于至善就是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美的境界。作为教师,我们要从  相似文献   

10.
《邢台学院学报》2021,(1):136-140
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在这样的大变革中,"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必须思考的重大课题。英语专业直接担负着培养改革开放、"一带一路"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急需的既了解中国文化,又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跨文化"人才。围绕这一重任,文章中提出了一种解决方案和实施路径。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加大中国文化、文学课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占比,通过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全院教师在课堂授课中融入中国文化内容和元素,初步形成了全方位的中国文化自信培养模式。经过近两年英语专业的实践,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实效。  相似文献   

11.
从史铁生的两部长篇小说《务虚笔记》与《我的丁一之旅》的文本出发,重点分析《务虚笔记》小说人物性格,从而通过文字表面的映像,来了解史铁生现实生活经历,发现史铁生最内里的“自我”与“印象”,阐述史铁生小说中的“质疑真实,推崇自我”的哲学思想,发掘文学与哲学的重合方式。  相似文献   

12.
文章从隐喻的意象图式角度分析"两"与"双"、"口"与"嘴"在语言表达中的同现限制。"两"与"双"的字形不同,它们的意象图式也不同:"两"是平分图式,"双"是配偶图式;"两"、"双"词语在言语交际中的意义和用法也就不同:选择"两"的语境强调"分而为二、两相对立",在选择"双"的语境强调合二为一、配成一对。"口"与"嘴"隐喻投射到对事物域的认识当中,但是各有侧重:"N+口"强调的是"容器通往外界的地方","N+嘴"强调的是"容器中形状突出的部分"。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孟子》中“正”、“长”、“贤”、“良”、“轻”5个形容词的语义和语法功能作较为细致的描写,试图从中寻找出《孟子》中不同的形容词在语法功能上的共性与个性,并进一步提出问题,即这些共性与个性的历时和共时的差异,以及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论《受戒》的"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曾祺的《受戒》最大的特点是“淡”,它主要表现在情节的散淡,时代背景和人物情感的淡化,语言的平淡等方面。这与汪曾祺的人生经历、思想情感和艺术追求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5.
16.
"囷""廛"辨疑     
~~“囷”“廛”辨疑@杜香娟$中原油田第一中学!河南濮阳457000~~  相似文献   

1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18.
现代人类学的开端,可追溯到19世纪,但人类学作为现代科学真正被确立起来,则要到20世纪20年代。长期以来,学科内部由于理念不同逐渐分野,形成两大主要分支,即以英、法两国为首的社会人类学,和以德、美两国为主的文化人类学。两派虽在学术理论、方向、思考方式等方面有所分歧,但并不妨碍他们各自为人类学学科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本文旨在介绍两派的主要学术观点,以及在人类学四大领域研究当中的理论实践。  相似文献   

19.
20.
北朝民歌《木兰诗》"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中的"扑朔""迷离"作何解释,历来众说纷云莫衷一是。笔者认为,归纳起来,不外乎有两种说法。第一种:"扑朔",即"缩动"或"爬搔"之意,为兔走时足伸缩之貌;"迷离",即"朦胧",为眼色朦胧。第二种:"扑朔",形容雄兔脚上的毛蓬松的样子;"迷离",形容雌兔的眼睛被蓬松的毛遮蔽的样子。本文对这两种说法作了较具体深入的评析,并赞同第一种说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