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有利于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共同发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求。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实施课程思政需要教育工作者清楚课程思政含义与特点,基于课程思政实施可行性,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载体等层面,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成效,促进院校教育整体发展。  相似文献   

2.
课程思政属于一种新型思维方式与教育理念,对高校思政课程教育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对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基本联系进行阐述,强调高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对思政教育的意义。提出健全思政课程体系、实现立体德育育人、创新课程思政方法的策略,促进高校建设"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的落实。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职业院校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实问题,结合现有研究背景,文章阐明将社会志愿服务融入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价值,梳理现阶段影响思政教育实践效果的场地、资金、人力等限制条件,并围绕强化公益思政育人理念融合、创新思政教育实践载体形式、引入“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打造思政教育共建共享机制四个层面,探讨关于思政教育与社会志愿服务融合创新的具体路径。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阐释了红色教育的内涵及主要特点,并强调了红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通过加强红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力、提高红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实效性、丰富红色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教育方法等有效路径,推进红色教育与高校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5.
课程思政教育新理念的提出、贯彻与实施,是教育深化改革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更是对我国提出的"立德树人""全程育人"人才培养策略的响应与反馈.以英语课程为核心,建设课程思政教育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切实发挥教材本身的文化教育、德育教育功能与价值.且注重丰富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模式、突显网络思政教育的优势与价值、加强大学英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关联性,充分发挥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育的价值与内涵.  相似文献   

6.
本文旨在探讨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提出融合模式和建议,以促进高校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介绍了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及其重要性,接着探讨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相结合的意义。然后,文章介绍了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模式,包括其概念、分类、选择依据和方法以及典型融合模式的介绍和分析。接下来,本文提出了高校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工作融合发展的建议,包括提高师生思政素养、加强学生管理工作、推进学生管理与思政教育融合发展、加强信息化建设和加强与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最后,文章总结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强调高校思政教育与学生管理工作的融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三全育人将全员、全程与全方位育人发展牢牢嵌入思政教育体系,提升我国思政教育工作的实践成效,推进全面育人发展的教育改革。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则以提升英语课程教学质量及加强思政教育渗透为主体,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教育培养,实现英语课程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双向协同。新时期三全育人下课程思政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融入,应基于深化教育队伍建设、搭建数字化教育平台及强化教育衔接等多种策略,完善现有的课程思政教育实践机制,保证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育融合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8.
现行思政教育存在课堂教育、网络教育、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四种教育模式,思政教育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思政教育缺乏实效性、问题意识、能力意识和队伍意识。高校多校区办学模式的出现,对思政教育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大学生思政教育应重点做好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师资队伍建设三个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随着当前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成熟,新媒体行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发展之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也受到了一定程度影响.基于此,本文围绕融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展开创新探究,分析了新时代背景下,创新思政教育工作的几种方法:重视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积极创建融媒体思政教育平台、加强融媒体平台与思政教育联动....  相似文献   

10.
大思政工作格局下,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日常工作和党团学工作为代表的“思政课程”直接肩负着立德树人的政治任务;以其它学科中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代表的“课程思政”也同样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二者在协同育人上具有传递知识、树立道德、砥砺实践的相同逻辑起点。不过,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也存在着阻碍协同育人实际效果的差异因素,主要体现为知识教育方面的重合、道德教育方面的区别、实践教育教学方面的冲突。因此,需要在逻辑进路和实践指向上构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求同存异”“平等交往”的合理沟通方式,通过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进行知识教育的分工、道德教育的联动、实践教育资源的协调,促进显性思政与隐形思政的结合,充分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间的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思政教育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环节,将思政工作贯穿到教育全过程,切实实现全方位、全过程、全员育人,努力开辟出高等教育的新局面。思政教育与廉洁文化的融合是培育核心价值观的根本要求,是强化廉政建设的现实诉求,是改进思政教育的关键举措,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为彰显廉洁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价值意蕴,推进思政教育发展,高校应结合廉洁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联系、两者融合的必要性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探索科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技术与辅导员思政教育工作的深度融合,能够扩大思政教育覆盖面,帮助学生自主探索,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强化思政育人的效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新媒体平台中开展的线上思政教育工作暴露出许多风险和问题,不利于思政教育工作的持续改进。对此,主动探索辅导员思政教育创新模式,通过挖掘思政创新资源、搭建全新教育平台、增强网络监管力度,能更好地帮助辅导员掌握学生思想形态,强化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13.
针对信息化时代思政教育"碎片化"的不足,依据协同论哲学思想有关原理,总结思政协同教育经验,通过协同规划、协同管理、协同教育、协同保障等举措,推进高校思政教育获得科学基础,扩大整体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要求。建党百年之际,在思政课中加强以党史教育为重点的“四史”教育,充分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提升学生政治认同,具有重要意义。“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优化思政课的形式与内涵,拓展思政课教育功能。新时代思政课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要将“四史”教育与理论结合、与现实贯通、与政治统一,通过增强教师素养,创新教学路径,设计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四史”、担使命、跟党走。  相似文献   

15.
针对在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存在大学生对思政教育认知不足、大局意识淡薄、责任担当欠缺、心理韧性有待加强等现实问题。文章提出增强大学生大局意识教育、思政教育认知、责任担当教育和珍爱生命与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思政教育针对性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思想动态愈发受到社会、学校关注及重视.学生要建立积极健康"三观",与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学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思政教育存在的弊端逐渐显现,所以高校在教书育人工作中,面临着全新压力与挑战.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可以延伸教育路径,实现三全育人核心目标,真正发挥课程育人实效性.本文以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的必要性入手,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思政教学中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7.
现今,高校思政理论课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的运用,逐渐形成高校思政教育发展的主流趋势。高校思政理论课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可以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质量、教学效率及教育针对性,使高校思政教育育人培养能力得到大幅提高。文章将基于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内容,探究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的教育优势、教育定位与教育服务机制建设,进一步通过对其课程教学案例及各章节教育内容的提取,提出部分理论性的线下线上结合教学的思政教育参考建议,强化高校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的教育运用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课程思政教育是我国高职院校全面深化三全育人的主要抓手,凸显了高职院校专业知识、职业技能与价值引领高度统一的育人观念。全面把握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核心要义,系统化梳理和分析高职课程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并基于实践角度探究课程思政开展路径:坚持顶层设计并且深化高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课内与课外协同育人的课程思政教育体系、构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融合的师资团队,有助于高职有效提升育人质量和水平,助力人才强国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航海气象与海洋学》课程集生活性、实用性、教育性于一体,以课程思政为契机,以思政教育与航海技专业教育自然融合为前提,以全面育人为目标。结合人才成长对身心素质、职业规范、团队协作等要求,探索思政教育在该课程教学中的结合点,深度挖掘其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日常教学的各个环节,形成专业课程的思政体系。思政教育全过程融入专业了教学中,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根据当代大学生的需求与特点及思政教育中的不足问题,分别从网络教育平台、教学内容、教育环境三个维度,提出了创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路径。以期借助互联网优势,推进思政教育革新,为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