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并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由浅入深的,经历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准确把握认知的关键节点,设计活动,使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名师张齐华在《认识方程》一课正体现出这一特点,整个教学经历了"知道学生已在哪里"、"了解学生能学到哪里"、"了解学生能到哪里"等逐步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上海二期课改把课程目标界定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这三个不同维度共同的、本质的目标指向都是为了促进人的生命整体的和谐发展,课堂是师生的“发展场”。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以往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因此,教师在历史教学中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相似文献   

3.
“本土资源”的重点开发与课堂利用,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根在哪里,在认识地方历史文化的同时,提升对“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义的理解,进而从大局出发关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非常强调乡土历史教育的重要性,如美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乡土历史在公民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且认为,如果学生“不知道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位置,那他就丧失了完整的自身意识以及共享社区的意识,  相似文献   

4.
历史教学置疑三原则蒋於欣教学民主原则就是强调教师应该进行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内容精,。设计提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讨论,鼓励其说出不同见解,并帮助学生解难释疑,使其掌握知识和规律,“鱼”“渔”兼得。一切创造性的学习都是从提出问题开始,...  相似文献   

5.
徐创新  杨健 《化学教与学》2014,(5):37-39,95
文章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增进学生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等方面对化学史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价值进行了探讨,并从化学教学实践出发,提出了实现化学史教学价值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质问题是高校思政课不可回避的根本问题。必须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课程范畴揭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课程本质,从教学论维度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教学过程本质,从价值论维度认识思政课政治引导和价值引领的教学价值本质,从整体上把握思政课本质,正确理解思政课的本质是教学目的(任务)、教学过程与教学价值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教学实践表明“历史解释”的理解与落实仍然是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薄弱环节。从描述历史解释的教学样态出发,以实践问题为导向,以新课标为载体,从历史解释内涵、主体、客体、标准以及方法等学理维度重新审思历史解释的内涵与外延,为构建全方位落实历史解释的教学路径提供可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将哲学的经典"三问"即"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应用在教学中,通过追问知识是什么、知识的由来、知识的应用,从而理解、掌握知识本身及其本质,编织牢固的知识网络结构,构建了哲学三问(3W)教学法,给出教学的具体过程及相应案例,同时提出了哲学三问解题法。通过哲学三问教学法,从现象挖掘本质,不断追问和刨根究底,促使学生不断探索创新,深入理解知识,从而具备更好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学科素养和探索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古人云:“疑者,思之始,学之端也”,“大疑则大进”,在疑问中探究问题,提高能力。“质疑——思疑——解疑”是现代课堂的教学模式,在课程大纲中有这样一句话:“高中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学习历史和认识历史的基本方法,增强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研的能力。”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和多层次有效式的环境中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精神。而“问”,尤其是巧妙的提问最能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参与思考,在思考中理解知识,培养能力。在以往的历史教学中,我常常利用“问”这一方法,以达到极…  相似文献   

10.
一、走进历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历史,首先要让学生先喜欢历史,喜欢历史老师。“亲其师,信其道”,能做到这一点,也就成功了一大半。用精辟的开讲,点燃学习兴趣。新课的导入是老师把学生引入大门的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讲《鸦片战争》这一课时,可先问学生:“国际禁毒日是哪一天?同学们是否知道吸食毒品的危害?”这样的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老师又因势利导,及时引入本课的主题,“你们知道中国历史上有一场以鸦片命名的战争,即‘鸦片战争’吗?  相似文献   

11.
特殊的考场一次,班上正在进行语文单元检测,时间大约过去了一半。突然,一位成绩较优秀的女生,手里拿着试卷往教室外跑去“。喂,蒋明菲——哪里去?”我提高嗓门莫名其妙地问道。“哦,谭老师,我忘了跟你说。”她回过头,好像如梦初醒般,红着脸忙解释道“,我正在写作文——《校园的  相似文献   

12.
“认识平行”是在学生认识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垂直之后进行教学的,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平面图形的基础。教材安排两道例题,第一道例题是认识“平行线”,教材联系生活情境,认识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相交与不相交,再由两条直线不相交,理解“平行”概念的本质属性,然后识别生活中的平行现象。第二道例题是教学画平行线,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探索出画互相平行的两条直线的方法。镇江市孙敏娟老师和赣榆县武传刚等老师的两篇“认识平行”的教学设计都准确理解了教材例题的编排意图,制订了恰当的教学目标,并能基于儿童的知识和经验设计有效的教学过程,促进了对概念本质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从一定意义上说,专门的“史料教学”是不存在的,但专门的“历史教学”则是有的。一般所理解的中学历史课堂的“史料教学”,应该是根据历史教育的需要,围绕历史教学任务和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清楚和了解历史事件、现象的原委,增强历史理解和认识,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补充、引入相关的历史材料。  相似文献   

14.
一、教学目的的确定本文应有三个教学目的: 1、引导学生学习观点和材料紧密结合,层层深入进行论证的写作技巧; 2、帮助学生理解“于”、“之”、“以”等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以及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教育学生认识“道”的得失,人心的向背是战争胜负和一切事情成败的决定因素;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都是在艰苦磨炼中造就出来的。同时扬  相似文献   

15.
<正>历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学科核心素养是育人目标的集中呈现。《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唯物史观是理论保证,也是其他素养达成的前提;时空观念与史料实证则是学科本质和素养达成途径的体现;历史解释则注重学生的历史思维与表达能力提升;家国情怀则是最终的价值导向。历史学科“主题教学”是教师根据预设的“主题”开展的教学活动。教师要以“主题”统领教学,  相似文献   

16.
讲历史要透过现象,抓住本质,使学生形成明确的历史概念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这是目前加强中学历史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这一问题已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注意。但从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来看,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历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这些问题表现在什么地方?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的方法怎样?本文想谈谈个人的看法。学生掌握的历史概念中,常见的第一类问题是以今度古,用他们现实生活中熟知的东西去解释过去的历史问题。如,把秦的驰道说成是如北京长安街一样宽广的平坦的“柏油马路”;把诸葛亮的联吴  相似文献   

17.
一、改革传统的教学观念 ,树立现代的创新教学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授受型教学。它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特殊的认识活动” ,因此教学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世界 ,教学活动处处着眼于“学生知道了什么”、“学会了什么”。现代创新教学观则认为 ,现成的结论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过程 ;现成的真理并不是重要的 ,重要的是发现真理的方法。创新教育观把教学活动的本质看成是学生的发展过程。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盯着学生“知道了什么” ,而始终着眼于学生“发展得怎么样”。这种教学体现了“教育是培养人”的本质。师范教育担负…  相似文献   

18.
天凌 《小学时代》2009,(3):22-24
你知道哪里的孩子从不接受“挫折教育”?你知道哪里的老师绝对不会对学生说“你真笨”、“你不行”、“你怎么错这么多”之类的话?学生做对10道题和做对5道题,老师都会说“很好(very good)”,哪怕只做对2道题,老师的评语也常常是“你很努力(a good try)”。  相似文献   

19.
理解教育本质的不同道路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本质问题是教育哲学的基本问题。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本质观来源于黑格尔的“本质在关系中”,主要是从历史和逻辑出发认识教育本质,在各种关系中抽象出教育本质;现象学本质观在于“回到事物本身”,直观洞察事物本质,把教育本质理解为参与其中的人与人之间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消除本质、排斥二元论。三种不同的理解教育本质的道路,丰富、深化了我们对教育本质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学记》强调“人不学不知道”“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提出和阐发了很多教学方面的规律和方法。“善问”与“善待问”思想需加强研究。“善问”是一种教学理念,是一种对教育价值追寻的态度和行为。因为万物各有其理,必然产生怎样问的问题,“善问”是教学策略和方法。《学记》的“善问”策略有三条:一是先其易者,循序渐进;二是后其节目,突破难点;三是及其久也,环环相扣。“善待问”本质上属于解决问题的过程,更多的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是以极其宽容的态度等待学生的学问进阶。一是过程性的关怀,即“和易以思”;二是发展性的关怀,即“举一反三”。“善待问”是关注闻道,在“善待问”过程中,必须处理好师生双边关系,使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交流状态;树立教师对学生的榜样作用,使学生能够信任和追随教师;严格要求,“师严然后道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