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一句,课本注释为“对着门织布”。显然,这里是把“当”训释为介词“对”。笔者翻阅了手边的几种选本,“当”字的注释均与课本完全相同。看来这种解释似乎已成定论,我却以为值得商讨。 《说文》云:“户,护也。半门曰户,象形。”“户”既是单扇的门,而木兰又偏偏正对这狭窄的门安机而织,这岂不有碍出入?再者,木兰这个闺阁少女,如果“对着门织布”,在封建礼教下恐怕也是不允许的。  相似文献   

2.
新编高中语文课本古诗文注释中的“公子”非指湘君而当指湘夫人;“亦”不能训“也”而当训为“本来”;“虏”非“俘虏”而是对敌人的蔑称。  相似文献   

3.
高中语文课本对文言文中同一性质的结构“力之N”,作了彼此抵牾的多种注释:或解作一般双宾结构,或训“之”为“其”,或视“之”为无义助词,或将“为”解作介词。本文根据原文语言环境,并以语法现象的规律性、语法结构的系统性和语言事实的周遍性为视角,以语法分析同实证考察相结合为基本方法,对课本注释和“为之N”结构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研究,认为通常应将这一结构解作“为动双宾结构”。  相似文献   

4.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经·魏风·伐檀》) 取,课本未注。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编第一册“取禾三百廛”注释:“言收取此三百户的谷子。”训“取”为收取。甘肃人民出版社《中学文言文评析注释》(高中部分)这句译为:“凭什么拿走庄稼三百廛?”训“取”为拿走。廛,课本注,同“缠”,束(量词)。以上训释不确切。我以为“取”当训为夺取,较之训为“收取”、“拿走”,不仅揭露了奴隶主不劳而获的反动本质,而且更深刻地揭露了奴隶主大量霸占奴隶们的劳动果实,残酷剥削奴隶们的滔天罪恶,表达了奴隶们对奴隶主的强  相似文献   

5.
《陈涉世家》“失期当斩”中的“当”字,部编初中语文课本第五册未加注释,不少《史记》选本也不解释,也许因为这个词是习见的,用不着注释吧。有人把上述句子译成:“延误了期限就要斩首”“赶不上限期,大家都得砍脑袋”或“误了期限,应当杀头”③前两种译文中的“就要”、“都得”可以说是意译,都不能算是“当”字的解释;最末一种译文则把“当”字译为“应当”。正因为许多书籍都未把“当”字注释出来,所以不少教师在讲课时,一般都把“当”字解释为“应当”。这样一来,“当”在句子中的成份是助动词,“斩”是动词。把”当”训为“应当”,虽说可以勉强讲得通,但我总感到有些扦隔,不够准确。然则“当”字又作什么解释才妥贴呢?我的看法是:“当”字是个动词,不是助动词,作判罪讲。  相似文献   

6.
一《孔雀东南飞》中“逆以煎我怀”句,课本注释为:“想到将来,我心里象煎熬一般。逆,逆料,想到将来。”《辞海》释这一句中的“逆”作“违背,背叛”。我认为《辞海》的注释才恰切,因为这样讲,“以”字的介词意义有着落了,介词后置的  相似文献   

7.
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五蠹》的个别注释欠妥,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对原文内容的深刻性和表达的生动性的理解.现提出来与课本编者商榷.“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原注“作,兴起.”这种注释是否正确?我们先看下面的几个句子:“圣人作而万物睹.”(《易·乾·文言》)“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恒由此作.”(《西京赋》)“时浓雾半作半止.”(《游黄山记》)在古代文献中,“作”,或训为“起”,或训为“兴”,或训为“始”,或训为“生”,或训为“治”,或解成“为”,等等.但是,它有一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段玉裁的《说文》“作,起也”注,在引证古书中各种注释以后说:“其义别而略同.别者,所因之文不同;同者,其字义一也.”这个统一的基本意义是什么呢?除了描述自然现象当“发生”、滋长”解释外,作为人事行为,它的基本意义是作为“兴事之辞”,即兴起功役之事.“兴起”是个多义词,  相似文献   

8.
对《赤壁之战》一条注释的商榷江复兴高中语文第一册《赤壁之战》有“悉浮以沿江”句,课本注为:“把(战船)全部沿江摆开。浮,泛,开动船只的意思。”这里,将“沿江”当作现代汉语的“沿江”解,把“沿”当作介词看待,是值得商榷的。《说文解字》曰:“沿,缘水而下...  相似文献   

9.
新修订使用的中学语文课本,在文言文的文字解释上比原课本有明显改进。如原课本把文言文中出现的异体字、古今字和假借字,都用“同”来注释,没有从概念上区分这三类字,虽然作为面向中学生教学的课本来说也无不可,但对以后进一步学习古代汉语知识却是不利的。因为从文字训释的原则来说,用“同”这个术语注释的应只限于异体字,而古今字和假借字,都不应该用“同”来注释。注释古今字,按照传统的方式,一般用“某,古某字”或“某、某,古今字”等格式;现在有用“某,后来写作某”这个格式的(如王力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比较明白合理,但还不是公认的  相似文献   

10.
《五蠢》:“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其中“因为之备”,课本注为:“从而为之作准备,采取措施。因,依,按照。备,采取措施。”我认为这个注释有三个错误。一、该注把“因”对译为“从而”(连词),又解作“依,按照”(介词)。尽管“因”字在古汉语里既可用作连词,也  相似文献   

11.
初中语文课本第一册《最后一课》(第49页)中,将“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中的“画‘杠子’”注释为: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这一注释是错误的。因为它与原小说意思相悖。粗看该处注释,似乎是指初级班学生初学写字,写出来的字不像字,而像一些“杠子”,还真能说得过去。但只要把它与该处课文结合起来对比分析,就不难看出该注释的不合理来。将该注释的被注部分与注释部分加以压缩,即为:画“杠子”指写字。照此注释,“杠子”就是“字”。请参看该处课文,看这里的“杠子”是不是字?连最小的孩子也不分心,他们正在专心画“杠子…  相似文献   

12.
“苟或不然,人争非之,以为鄙吝,故不随俗靡者盖鲜矣。”(高中语文三册《训俭示康》)课本将“鄙吝”理解为两个词,分别注为:“鄙;没有见过世面”。“吝。舍不得花钱。”还有《古代散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文言文选读》(第一册)的注释也与课本相同。这样注释并不恰当。“鄙吝”不是两个词,而是一个词。早在司马光之前的占书中就把“鄙齐”当一个词来使用。《后汉书·黄宪传》:“同郡陈蕃周举常相谓曰:‘时月之间不见黄生,则鄙吝之萌存乎心。”又见《世说新语·德行》。《晋书·周礼传》:“其鄙吝如此,故士卒莫为之用。”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素鄙吝者,欲其观古人贵义轻财。”司马光以后的人也是把“鄙吝”当  相似文献   

13.
《桃花源记》“落英缤纷”中的“落英”一词,课本注为“坠落的花瓣”,有些专家则认为“落”应作“开始”讲。笔者认为课本注释是正确的。理由如下:一、“落”训为“始”确有其据,《尔雅》第一条就有,但只见于先  相似文献   

14.
杜甫《春夜喜雨》诗的头两句是“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课本把“发生”注释为“指‘发生’雨,就是下雨的意思”。笔者认为,这条注释是值得商榷的。(一)从释词的角度来看:这条注释最根本的错误就是对“发生”的误解。把“下雨”说成“‘发生’雨”,不要说古代,在现代汉语中也没有这样的说法。看样子,注者是把这个“发生”等同于现代汉语中的  相似文献   

15.
备课摘记     
初中语文第五册《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以啮人,无御之者”一句中的“以”字,教材和教参均无注释。教学中有的把它解作“用”,“用啮人”,显然不通;有的把它解作承接连词“而”或解作介词“以至于”,也欠妥当。那么,“以”字在这里究竟作何解释呢?我们认为,根据  相似文献   

16.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名篇《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歌女弹奏琵琶的诗句:“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短短的十-四句。琵琶声声,回肠荡气,我们仿佛听到一曲美妙的仙乐,或激越.或平缓,或如金戈铁马,或如小桥流水,堪称千古绝唱。其中最大的特点为节奏鲜明。其实不光是音乐需要节奏.课堂教学语言也需要讲究节奏。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课本的古文篇目中,有两个“能”字用法特殊。我们觉得有必要提出来,与有关同志商榷。原句如次: ①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谋攻》) ②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高中语文课本第二册《劝学》) ①中的“能战之”、“能逃之”、“能避之”连用的三个“能”字,课本未有注释,而近期出版或再版的古文选注本又几乎都把它们训为“能够”、“要能”或“要”。例如:  相似文献   

18.
对《梅岭三章》中“此头须向国门悬”一句有以下几种解释: 一、把句中的“向”字释为“对着”。二、这句诗是“典故”(见《初中语文课本成语典故注释》,孙良明著),“故事见《史记·伍子胥列传》,‘吾眼悬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三、重庆师院《语文通讯》曾译为:“我这个  相似文献   

19.
高中语文课本《齐桓晋文之事》中的“王若隐其无罪而就地死,则牛羊何择焉?”是孟子针对齐宣王以羊易牛的做法,反问齐宣公的一句话。课本把“何择焉”注为“挑选它干什么呢?”很明显,这里把“择”训为“挑选”。这样训释,总觉文理欠畅,未能尽传其意。  相似文献   

20.
<正>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3第6课是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关于"琵琶声停欲语迟",课本注释有:"欲语迟","要回答,又有些迟疑"。对这个注释,杨为仁老师撰文《"迟"是"迟疑"的意思吗?》,通过多方面分析得出结论:"把‘迟’理解为‘迟疑’是错误的,应该当作‘缓慢’‘晚’来理解。"(《语文月刊》2019年第5期)对杨老师的分析和结论,笔者有不尽相同的看法,下面不妨陈述之,与杨老师商榷,不当之处请方家指正。课本将"欲语迟"注释为"要回答,又有些迟疑",的确是错误的。琵琶女在"水上"(江面上)的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