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对第11届全国运动会田径比赛女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6次试跳成绩、成功率、助跑速度变化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25岁是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表现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及格赛成绩达到个人最佳成绩的97.03%;决赛成绩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8.23%。前3跳是决赛阶段出现最佳成绩的关键,其中第2跳尤为突出。第2、6跳的成功率最高,达到了100%;其次是第3、5跳的成功率为87.5%。前3名运动员的助跑速度达到8.8m/s以上,助跑速度与节奏的变化影响着运动员的试跳成功率,也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挥与释放。  相似文献   

2.
对女子三级跳远水平速度的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助跑速度,特别是最后几米的助跑速度是三级跳远运动员取得优异运动成绩的必要前提。在此基础上,如何合理地利用助跑水平速度、怎样保持三跳水平速度则是运动员获得良好运动成绩的重要保证。本文就此根据笔者在多次比赛中所测的我国优秀女选手的最后助跑及三跳水平速度(所测成绩在13.0米—14.45米之间,样本量为16名选手)的有关情况,就我国优秀女选手的水平速度问题谈几点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对第11届全运会和第29届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基本情况、6次试跳成绩、成功率、助跑速度变化特征等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中外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的平均年龄有显著差异(P<0.01),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分别在20~25岁与24.5~32.5岁;运动员在决赛中竞技能力的表现没有显著差异(P>0.05);在前3跳与后3跳的成功率方面,我国运动员的表现均高于世界优秀运动员;中外运动员在前后3跳出现最佳成绩竞技特征表现为"先扬后抑",其中第2跳次是取得最佳成绩的关键跳次;在助跑速度上,中外运动员前3跳次的平均速度均高于后3个跳次,前3跳的最佳成绩也好于后3跳。  相似文献   

4.
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竞技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第29届北京奥运会女子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3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2~33岁是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展示最佳竞技能力的成熟期,及格赛成绩平均比值约为97.03%。决赛成绩均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平均比值约99.8%。第2、3跳是决赛阶段出现最佳成绩的关键跳次,第2跳成功率最高,达100%;其次是第1跳的成功率也达到75%;第3、4跳次的成功率相等。前3名运动员中有两人的助跑速度达到8.16m/s以上,后3跳的成功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5.
采用Sony录像系统(50 f/s)及高速录像系统(120 f/s)两台摄像机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比赛过程中的助跑与三跳动作过程进行了定点拍摄。通过对动作图像解析与相关技术参数的统计与对比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我国女子三级跳远的助跑速度峰值未能出现在起跳前瞬间或板前3 m(倒数第2步);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各跳起跳离地时的水平速度大大低于国外优秀运动员,助跑加速节奏的类型属于"下降型"。为此进一步改进助跑加速节奏,充分发挥助跑水平速度的潜能,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技术改进与提高成绩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对任瑞萍与第6届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冠亚军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任瑞萍在助跑最后5m的水平速度、第1、2跳的跳距及1、2跳的垂直速度以及跑跨跳结合能力等方面均差于对方,这些是导致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我国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及三跳水平速度的测试与关联分析,揭示了助跑、三跳水平速度及速度损失等因素与三级跳远成绩的内在联系,提出了我国男子三级跳远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现场测试等研究方法,对第29届奥运会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决赛运动员的基本情况、前后三跳成绩、成功率、速度变化特征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男女跳远和三级跳远运动员的最佳竞技能力具有相对稳定的成熟期,男女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达到个人最好成绩的97.59%和97.92%,其中第一、二跳是成功率最高的两个跳次,男子的最好成绩出现在第四和第六跳次,女子的最好成绩则出现在第二和第三跳次;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高达个人最好成绩的98.78%和99.80%,最好成绩出现在第二和第三跳次;女子跳远和男女三级跳远运动员前三跳的助跑速度和最佳成绩均比后三跳要快、要好,而男子跳远运动员的情况则相反.  相似文献   

9.
运用高速摄影法、文献资料法和灰色理论关联度分析法对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第三跳的技术进行研究,并与世界优秀选手技术进行对比分析发现:我国优秀女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绝对速度较低,第三跳的距离较近,并且第三跳垂直分速度和腾起角度较小。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能力,应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的重点;改进和加强弱腿跳远的技术和能力,也是我国女子三级跳远训练亟待解决的课题。  相似文献   

10.
任瑞萍三级跳远技术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任瑞萍与第6届世锦赛女子三级跳远冠亚军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任瑞萍在助跑最后5m的水平速度、第一、第二跳的距离及一、二跳的垂直速度以及跑跨跳结合能力等方面均差于对方。这些是导致成绩差距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通过高速摄影等方法对我国部分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水平速度损失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有提前准备起跳意识 ,导致后 2步步幅变化过大 ,速度下降 ,进而使单足跳的着板角变小 ,起跳角变大 ,致使第 1跳的向前性差 ,助跑所获取的水平速度不能较好地保持到最后 1跳 ,这是造成水平速度损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的助跑速度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绝对速度水平落后、最后5m段的速度处于下降状态、助跑最后1步的速度比倒第2步速度的下降幅度较大以及起跳垂直速度过小是我国跳远运动水平落后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3.
对我国部分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三维高速摄像系统对我国参加 1998年亚运会选拔赛达到健将以上水平的 7名女子跳高选手起跳前后的一些技术进行分析,发现:我国选手在起跳瞬间的垂直速度有一定提高,H_1、H_2 与世界选手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差距在于:起跳离地瞬间踝关节、膝关节及髋关节的蹬伸不够,起跳前一步至蹬摆幅度小。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李延熙在2009年8月柏林世锦赛和2009年11月山东西柳举行的全运会三级跳远的比赛录像资料与世界著名三级跳远运动员爱德华兹在第五届世界田径锦标赛决赛创纪录一跳的录像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分别通过比较两者三次比赛的助跑速度。三跳的腾起角、速度利用率,膝角变化、和三跳比例等技术参数,得出李延熙打破全国及亚洲记录的真正原因;同时指出与世界最高水平的差距,为李延熙今后进一步提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对中外优秀男子三级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和国外运动员相比,我国优秀运动员在助跑最后阶段的前半部分其水平速度明显高于国外运动员,但助跑的倒数第一步时,国外运动员达到助跑最后阶段水平速度的最大值,而我国运动员的水平速度却下降到助跑最后阶段的最低值。对此现象进行分析,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收集的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比赛时的技术参数与第6届世界田径锦标赛男子跳高前6名运动员进行对比分析时发现:我国选手的助跑倒数第1步水平速度低、摆动腿离地时身体内倾角减小,在快速助跑条件下完成好起跳的能力弱以及起跳腿蹬伸不充分,摆动腿的摆幅与摆速偏小,导致H1和H2低于世界优秀运动员最终导致运动成绩低于对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运动生物力学测试和比较分析的方法,对7名一级男子跳高运动员最后两步助跑与起跳技术进行运动学分析,结果表明,男子一级水平的跳高运动员在技术上主要表现为助跑最后两步步长较短,助跑速度相对较慢,起跳过程中摆动腿动作幅度与高水平运动员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提高我国运动员跳高最后两步的助跑速度与摆动腿、臂的技术动作将有利于我国运动员进一步提高其运动成绩和跳高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中外男子优秀跳远运动员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通过对中外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关键技术参数的运动学比较和分析,发现我国男子跳远运动员的绝对速度较慢,起跳角度相对较小,运动员的起跳能力较差。认为,在今后的跳运训练中,应提高运动员的绝对速度,改善起跳技术,加强起跳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李志远  李玉章  李刚 《体育科技》2012,33(1):32-35,39
通过文献资料法、运动录像拍摄及解析法、对比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研究分析了2011年全国田径大奖赛(嘉兴站)男子三级跳远决赛前8名运动员的最好成绩下的助跑节奏和三跳比例特征。研究结果获得了我国优秀男子跳远运动员最好成绩下的最后20~11m和10~1m两个阶段的水平平均速度,最后6~3步和2~1步的水平平均速度,最后2步的步长和质心水平平均速度,三跳的距离和三跳的比例特征,并得出相应的结论。旨在为我国三级跳远项目训练的科学化提供一定的理论分析基础和实践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