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0 毫秒
1.
钟嵘称曹植是"建安之杰"、陆机是"太康之英"、谢灵运是"元嘉之雄",这容易造成一种印象,即曹植、陆机、谢灵运的五言诗创作高峰是在建安、太康、元嘉年间.而事实并非如此,三个人的创作实际情况与这三个年号之间均发生了错住,即曹植、陆机、谢灵运的诗歌创作高峰并不在建安、太康、元嘉时期.曹植的诗歌创作成就主要是在建安二十五年以后取得的,亦即黄初、太和年间.陆机的诗歌创作高峰主要是在入洛以后的元康年间.谢灵运的诗歌创作成就则主要完成于晋宋易代之际.  相似文献   

2.
陆机是太康诗歌最具代表性的作家,钟嵘在《诗品》中推许他为“太康之英”,代表了太康时期五言诗的最高成就。今天看来,钟嵘的评价过高。陆机不但是太康体的集大成者,也是晋宋诗风和齐梁新体的开启者,历史的风云际会造就了陆机在诗史上承前启后、无可替代的地位。相形之下,陆机诗歌的艺术成就与他在诗史上的地位不太相称,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诗能够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历代论者,包括钟嵘在内,对陆机都不免有抑扬过实之处,但陆机一代“大家”的品位是不会动摇的。  相似文献   

3.
陆机诗歌试论李剑铭建安曹植,太康陆机,元嘉谢录运.是魏晋诗坛的卓越人物,代表了当时诗坛的一代诗风.在五言诗的发展过程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曹植和谢灵运,文学史论家一般是比较充分地予以肯定的,然而对于“太康之英”①的陆机,却多是持否定和反对的态度...  相似文献   

4.
潘江与陆海     
"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这是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请各位宾客竭尽文采,写出好作品。其中"潘江""陆海"说的是潘岳和陆机的典故,出自南朝梁人钟嵘的《诗品》:"陆才如海,潘才如江。"二人文学风格相近,同是西晋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两人相比,陆机的文学成就较高。陆机是太康间享有盛誉的文学家,被后人誉为"太康之英"。就其创作实践而言,他的诗歌"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注重艺术技巧,代表  相似文献   

5.
翁频 《邯郸学院学报》2009,19(4):100-104
西晋太康末年前后,基于各种原因,江东孙吴旧地士人开始大批入洛,求仕于晋,一度形成具有共同政治利益的“南人集团”。这一群体为了能更好地融入北方,做出了诸多努力与尝试。然而,仍未能最终消除来自北人的猜忌与排斥,最终,随着陆机、陆云兄弟的死难,“南人集团”烟消云散,入洛南方士人选择南归。  相似文献   

6.
晋武帝太康时代,西晋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在此前后,文坛上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一时称盛。其中成就最高的自是左思,而在当时影响最大的则是陆机。陆机的文学创作是多方面的,其中赋的成就尤为突出。《陆士衡文集》中共收入他的赋二十五篇,  相似文献   

7.
陆机模拟古诗创作的12首《拟古诗》虽然在内容上很少创新,但符合太康时期的模拟观,顺应了五言古诗发展的时代要求,因此赢得了唐代以前诗人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8.
“华亭鹤唳”,陆机被杀;兄弟牵连,陆云遭害。二陆横死,千古叹惋。 二陆枉死的客观原因,前人早已指出是当时政治的混乱。唐太宗《晋书·陆机传赞》所谓“奋力危邦,竭心庸主”;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所谓“冤结乱朝”,都是指这方面的原因。应该说另外还有个社会的原因,就是西晋中州士族对吴人的歧视。 二陆入洛在武帝太康末年,很快就赶上武帝死、惠帝立,政局动荡,“八王之乱”开始。尽管如此,二陆却一直做官。以陆机言,最初为太傅杨骏辟为祭酒,迁太子洗马,著作郎,吴王晏郎中令;尚书中兵郎.转殿中郎。赵王伦为相国,“选用海内名德之士”,以陆机为参军,后任为中书  相似文献   

9.
顾馨誉 《文教资料》2020,(6):30-31,21
陆机、陆云兄弟是太康文学的代表作家,两人在文学创作上以诗、赋为主,讲究华丽的辞藻,在文学理论上有共通之处.陆机诗文内容表达更丰富,更注重创作的形式美;陆云讲究"清省"自然,独树一帜.这些不同之处和两人的性格差异、兄弟身份有关.  相似文献   

10.
陆机何时赴洛,赴洛的原因是什么?历代学者的看法似乎没有分歧。《晋书·陆机传》载:“(机)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闭门勤学,积有十年,……至太康末,与弟云同入洛。”其它如臧荣绪《晋书》。以及《机、云别传》等记载大致相同,后人遂沿袭此说而不加怀疑。姜亮夫先生《陆平原年谱》亦据此排比史料。可是对此终不免有两个疑问: 一、据《晋书·武帝纪》,太康元年平吴后,宣布“吴之旧望,随才擢叙。孙氏大将阵亡之家,徙于寿阳”。陆机三世为将,其父抗死,诸兄弟分领父兵。陆抗死于吴凤凰三年(公元二七四年),至天纪四年(公元二八○年)吴亡,陆机领兵已达七年之久。在吴、晋最后一场战争中,其兄陆晏、陆景皆战死,按理,陆机应徙于寿阳,为何得以“退居旧里,闭门  相似文献   

11.
"太康之英"陆机,是继三曹之后大力创作乐府诗歌的重要作者。他的乐府诗积极接受汉魏乐府的影响,几乎全部运用古题,并在题材、内容、主题、风格上极力模拟前人作品。在模拟的同时,陆机也力求创新。他的诗语言丰富,辞藻华丽典雅,对仗工整,叙事性减弱而抒情性增强,使乐府诗进一步走向了文人化的道路,深远地影响了后代诗人,并对汉魏乐府成为经典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很多研究者对陆机初入洛时间、初仕晋时间,以及几次入洛等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观点。笔者通过翻检各种文献典籍,试对陆机入洛行迹以及初仕晋的问题谈谈自己一些新的看法:太康元年昊灭后。陆机被俘入洛,这是他第一次入洛;元康二年,赴太子洗马之征,是其真正入洛仕晋的开始;之前曾入洛且被杨骏辟为祭酒。未就。  相似文献   

13.
《三都赋》的撰写和修订是左思一生中最重要的工作,他大约从移家洛阳就正式开始这一工作,先从事《蜀都赋》和《吴都赋》,到太康元年(280年)西晋平吴时又匆匆加上《魏都赋》,形成完整的初稿。他请名士皇甫谧为之作序。此后他又花十多年的时间加意修改,他拜访张载和陆机,又求为秘书郎,都是为了进一步搜集信息,帮助修订。到元康六年(296年)告一段落,得到张华的高度评价,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应,洛阳为之纸贵。于是先后有张载、刘逵、卫权等人为赋作注。这些序、注曾经有人认为完全是左思本人的炒作手段,但并无确证。  相似文献   

14.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后,针对江南孙吴旧地士人群体,采取了经济上保留、政治上排斥的做法,使得江南士人群体普遍对西晋政权持观望态度。然而,出于保留家族声望及实现自我价值的需求,孙吴旧地士人群体于太康末年前后掀起入洛的高潮。这一行为出现的前提是江南士人群体对儒学的自我反思,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南北方不同士人群体及其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相似文献   

15.
在潘岳、陆机比较批评历史上,王夫之的批评颇具特色。他许以潘岳为俗:从创作内容、创作目的、主体诗气、艺术表现形式等俱是如此。他还认为陆机的诗歌创作以与弟陆云俱入洛为界分为前、后期,前期创作符合王夫之标举的雅的规范,且体现了晋宋风味这种诗美,而后期创作与潘岳一样,体现着俗。由此可知王夫之的潘、陆比较批评乃是早期陆机与潘岳的比较,批评的结果乃是雅、俗之别。如此鸿沟批评在潘、陆比较批评史上为第一次。如此批评也体现着王夫之诗学思想的某些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葛洪是晋朝道教名家,是子部名篇《抱朴子》和医学名著《肘后要急方》等经典古籍的作者。本文从《资治通鉴》、《晋书.惠帝记》和《晋书》的《张昌传》、《葛洪传》,还有《抱朴子外篇》中得到线索,得出葛洪生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的结论。葛洪卒年,本文从其辞世的见证人邓岳入手,考证了邓岳任广州刺史的年月和其卒年,从而推证出葛洪卒年应为邓岳去世之前的东晋建元元年。  相似文献   

17.
试论节庆活动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以洛阳牡丹花会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我国各地成功地举办了许多节庆活动,节庆活动在城市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洛阳牡丹花会以其独特的神韵和魅力,吸引了无数中外宾客来洛阳旅游观光、经贸洽谈,拉动了经济的发展,促进城市功能的调整。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洛阳牡丹花会由创办之初的赏花娱乐节会逐渐演变为活力四射的节会经济:由一个地方节会发展到国内外关注的著名节会.牡丹花会这张“城市名片”已把洛阳的美名四海传扬。  相似文献   

18.
洛阳市城区空气质量现状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河南省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洛阳市空气质量日报》的数据分析了洛阳市城区空气质量状况,结果表明:①洛阳市城区空气质量为轻度污染级,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②一年中空气质量7-9月和次年3-6月较好,10月至次年2月较差.③空气质量日报是研究城区大气污染的有效数据源.  相似文献   

19.
陆机提出"缘情"说,认为诗歌因为情感波动而作,但是陆机的诗歌却往往缺少真情。陆机理论主张与其创作实践相脱节之原因有二:其一是玄学思想的影响,其二是陆机的功名欲念也让陆机写出了大量缺乏真情实感的应酬之作。  相似文献   

20.
作为宋代吕氏家族中的重要政治人物,吕公著在熙宁时期因反对王安石激烈地变革赵氏"祖宗家法"而遭贬,从熙宁五年八月到十年二月,吕公著两次提举嵩山崇福宫而闲居洛阳。居洛期间,吕公著与司马光、邵雍和程颢及其子弟相师友,交游之余亦时或晓议朝政,成为洛阳诸贤中又一个政治领袖。这段居洛生活对吕公著的政治心态影响极大,乃至与元祐政局的形成和失败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