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七月派”是20世纪40年代主要活动于国统区的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之一。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七月派”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直没能得到合理的评价。直到新时期以来,由于学术思想的解放,“七月派”重新受到研究界的关注,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在文学史上的价值得以重新确认。近十年来的研究成果尤为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之处。“七月派”的研究有赖于学术界的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2.
人文精神·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人文精神讨论概况 自1993年第6期《上海文学》发表王晓明等人的《旷野上的废墟——文学和人文精神的危机》之后,人文精神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它是继“现代化与传统”、“文化热”和“主体性思潮”之后,中国学术界的又一个热门课题。 起初,讨论只是局限于文学领域。实际上,这场讨论正是由文学界发起的。部分作家、文艺评论家有感于经济转轨时期,商业文化的迅速崛起,文人与文学的地位下降与失落,指出人文精神处于困境之中,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繁荣极度失衡,人文知识分子被抛到“边缘”地带,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文学家们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向人们描绘了人文精  相似文献   

3.
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 ,自五四时期的兼容现代派文学因素 ,2 0年代中期的与现代派文学互相渗透 ,到 30年代各自在相互疏离中走向成熟 ,直到 4 0年代由新浪漫派小说推进了与现代派文学的融合等 ,其发展过程相当程度地受到在西方相继出现的这两种思潮在中国的共时性影响。同时 ,中国浪漫主义者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 ,很容易循内面表现的原则深入到人的潜意识 ,从而走向现代主义。浪漫主义文学借鉴现代派诗的意象艺术和现代派小说的直觉表现 ,因意象艺术和直觉表现在中国文学史上源远流长 ,它们成为连接浪漫主义与现代派文学的艺术媒介 ,也就决定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的民族特色 ,即它是开放性的 ,比西方浪漫主义调子低沉 ,它与现代派文学的边界有点模糊。这些促成了中国现代浪漫主义思潮在 2 0年代末、4 0年代和80年代中后期三次向现代派文学分流。最后一次分流是在新时期初浪漫主义短暂回归后 ,人们因信仰危机开始反思个体存在的意义 ,体验到荒谬感 ,从而使浪漫主义超越了自身而整体性地汇入了现代派文学潮流中 ,作为思潮的浪漫主义至此画上了句号。  相似文献   

4.
西方非理性主义是渗透于现代西方社会各个领域并给以深刻影响的社会意识形态,它不是一种完整严密的哲学体系,而是一个广泛的思潮。以寻找自我、确定自我、体验自我和欣赏自我为创作主题的现代派文学,揭示了现代派文学指导思想的走向,同时也表现了现代派作家们在“自我”与环境的关系上探讨新的人生观,恰恰与现代西方非理性主义思潮不谋而合。本文就现代派文学中的各种流派和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非理性主义与现代派文学之间的内在关系和相互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文学的文化视野,透视西方文艺思潮在东方古老的诗国引起的回响。对我国“五四”新文学以来中国现代派文学的形成、发展,及其在中国同当代文学中的地位与世界性特质,作出系统论述。说明中国现代派文学是民族的,同时也是世界的。  相似文献   

6.
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政治文化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坛表反映为要求"文学自由"的理论呼声与创作趋向。这股文学思潮发端于晚清,从五四到建国前兴衰起伏三十年,建国后丧失生存空间,其特殊境遇中有着复杂的内蕴。文学上的自由主义思潮塑造了作家的独立人格,强化了作品人文精神和审美品格。然而它却面临着"功利主义和审美价值二律背反"的必然困境。  相似文献   

7.
从1979年全国第四次文代以后会,文学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各种文艺思潮不断涌现,而且一浪盖过一浪,潮流越过潮流,这时侯有诉说十年动乱中人们悲惨经历的“伤痕文学”,有揭示社会问题的“反思文学”,有描写兴利除弊、开拓前进的“改革文学”,有崇尚铸造民族性格的“寻根文学”,同时也有从国外移植的“现代派文学”.对于现代派文艺思潮,学术界议论纷纷,其说不一.我们将如何看待和评说这股文艺思潮,是每个文艺工作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8.
海峡两岸现代派文学都是在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下产生的。“五四”时期,大陆的新文学家就开始了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认知和实践;台湾现代派文学的步伐稍慢,始于50年代初,兴旺于60年代。它们在继承传统文学的基础上,放眼世界,纳入新潮,体现了与世界同步并呈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本文对海峡两岸现代派文学的异同作了一些比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现代派”追根溯源,主要探讨后来成为“现代派”作家的施蛰存、杜衡及穆时英早期的普罗文学创作。认为他们在1920年代末“普罗文学”的巨潮中,理解政治上革命的必要但不愿让文学完全服从于此,醉心于文学上的“新异”但又不愿背离中国社会而使之变成无根之木。针对上述困境,他们通过自身普罗文学创作中“理智和情感底冲突”这一“危机”的发明,完成了对普罗文学的告别,摆脱了政治上的“革命”要求带来的束缚,“合理”地回到文学本身。以试图超越政治的姿态更“自由”地追求着文学上的“现代”,最终成为了“现代派”。  相似文献   

10.
从建国之初到七十年代末,西方现代派在我国遭到了全面的拒绝,这本质上不是艺术形式而是意识形态的拒绝。在新时期之初,王蒙以其“意识流”小说推动了艺术形式和文学观念的解放。八十年代中期,中国青年一代小说家对西方现代派采取全面的主动性借鉴姿态,形成了以马原为代表的形式革命,以刘索拉为代表的反抗主流文化和以韩少功为代表的“寻根文学”三大文学集团,并确立了文学上的多元化局面。九十年代后,西方现代派的影响不再具有推动思潮形成的力度,但已渗透到中国当代文学创作的一切方面。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代初期,随着“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各种文学社团、流派蜂拥而起。文学批评领域也出现两大文学批评派,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代表的“为人生”文学批评派,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为代表的“为艺术”文学批评派,他们都遵循着自己的文学观念、创作原则,建树着自身的文学批评理论体系。它们的形成及其发展,对“五四”以后的文学创作、理论建设、文艺思想斗争,都发生了深远影响。一创造社开始文学活动时,就高张起“艺术独立”的大旗,坚持“为艺术”的文学标  相似文献   

12.
在戏剧表演界一直存在着所谓“体验派”和“体现派”两种创作方法的争议。就表演的创作方法而言,其实没有绝对意义上的所谓“体验派”和“体现派”,只有相对的侧重而已,两者之间应该是对立统一,相互交融的。  相似文献   

13.
凌叔华在与“现代评论”派、新月派以及京派的文学互动中.逐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自由主义思想,并用创作实践着自己的文学理想,这使她成为“现代评论”派、新月派和京派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4.
文章比较了云间派与竟陵派、唐宋派、娄东派及虞山派文学思想的异同,认为复古主张与性灵思潮在明末文学中有合流的趋势。云间派的兴起正反映了这一趋势,不能因为他们主张文学复古,就简单视之为是对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反动。  相似文献   

15.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写“另类文学”之风,因其表现形式的“庸常”而迎合了一部分青年人的媚俗心态。从“另类文学”中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人文精神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中国的前途和青少年的前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民族主义”文艺和“战国策派”文艺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是相提并论的,被斥之为具有“法西斯主义”倾向的流派。研究证明,它们是两个性质迥异的流派。通过对其成员组成、文艺观、时代观以及理论渊源几个方面的辨析表明,“民族主义”文艺派是为国民党政治统制“代言”;“战国策派”文艺则为中国民族文学在世界文学殿堂中赢得一席之地而“立言”,同时还是实现该派“战时文化反思和重建”主旨的一支重要力量,自觉承担着五四以来改造国民性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是在斗争中发展的。在党的创立时期,我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为了传播马克思主义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曾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进行斗争,特别激烈的是与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在纪念党的六十周年的时候,回顾一下在建党问题上反对无政府主义的斗争,对今天肃清林彪、“四人帮”煽动无政府主义思潮的流毒,坚持党的领导,是有意义的。 无政府主义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和流氓无产阶级的反动思潮。斯大林曾经指出,小资产阶级“是滋长各种无政府主义派、半无政府主义派和‘极左派’的最好的土壤。”中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大量存在的国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以来的民粹主义社会思潮既是时代环境的产物,也受到了俄国民粹派的较大影响.民粹主义思潮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多有渗透,具体表现为两种民粹主义面向:“以民为粹”的文学精神和“民之精粹”的精英意识,分别指涉创作理念和思想内蕴这两个文学维度,在认识中国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衔接与转向上具有重要意义,也对当下文学与文化环境的纠偏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性灵派”以“求俗”的文学主张独树一帜,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文学流派之一。“性灵派”世俗化的创作倾向不仅表现在文学题材的选择上,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运用上。明清之际理学、心学的发展,市民经济的繁荣,通俗文学作品的大量出现,都是“性灵派”文学创作俗化倾向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的关系,是近几年研究的热点之一。研究者们做出了可贵的贡献,但也留下了一些遗憾。现代中国的启蒙思潮与百年中国文学存在着双向互动关系。在这一“关系”框架中,历史是其基本的维度,启蒙思潮的发展线索与百年文学的历史进程是这一维度的具体依据,而作为思想文化形态的启蒙思潮与作为审美文化的文学的内涵、价值取向、功能则是这一维度的骨骼和丰满的血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