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猎潜舰艇也称反潜舰艇,其发展历程包括最初单一舰种的猎潜艇,以及后来发展为多艇种的猎潜舰艇(反潜舰艇)。猎潜艇最早出现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是以反潜武器为主要装备的小型水面战斗艇艇,主要用于近海搜索和攻击潜艇,还可担任巡逻、警戒、护航和布雷等任务。猎潜艇体积较小,艇速较高,搜索和攻击潜艇的能力较强,但适航能力较差,防护能力较弱,续航力和自给力较小,适于在近海与其他舰艇协同并以编队与潜艇作战。非常遗憾的是笔者虽经多方努力,仍未觅到猎潜艇邮票。  相似文献   

2.
在水面舰艇的训练活动中,训练管理是保证部队训练质量、提高部队训练效益、使部队训练贴近实战的重要手段。训练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部队战斗力的发挥。本文借鉴管理成熟度的理论,建立了水面舰艇训练管理成熟度模型,探索了一种对训练管理水平进行等级划分、评估和改进的方法。有助于水面舰艇部队及时了解自身的训练管理能力,发现训练管理各个阶段中的问题和不足,也有助于上级机关全面掌握部队的实际管理情况,为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训练管理改进措施提供明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的教育环境下,个性化教育发展已经成为了现代教育的主流。所以在乒乓球教学的训练中,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很重要,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个性。基于此,本文将针对乒乓球教学训练模式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个性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邱俊强 《中华武术》2008,(11):12-14
高海拔训练,意味着在高于传统高原训练的高度(〉2500米)进行训练。对某些耐力性项目如登山,滑雪项目来说,对高海拔的适应以及在高海拔环境下训练已经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在人工模拟高海拔和自然高海拔训练中,后者因为条件艰苦、不易控制而鲜有运动员尝试。对于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在高原环境下居住,对居住地的低氧环境已经产生适应,可以尝试进行更高海拔的短期训练。  相似文献   

5.
发展力量的训练已成为当前世界上游泳运动员的基础训练。高水平运动员力量训练的意义虽然已经得到肯定,但发展力量的正确方法却尚未找到。最初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是记录运动员不同时期的力量发展的情况,分析运动员成绩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核心力量训练在游泳训练实践中的应用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慧 《浙江体育科学》2010,32(1):38-40,44
目前,核心力量训练越来越受到高水平运动队的重视,尤其是在不稳定环境中进行的游泳运动,核心力量和核心稳定性的训练已经成为各位教练员训练计划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游泳项目有其自身的特点,要制定出与其项目自身特点相符合的核心力量训练计划才能更有效地提高运动成绩。文章旨在针对游泳项目的核心力量实践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为进一步深入到训练实践中提供相关经验。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科学高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环境中,知识和信息已经成为人类的一种宝贵资源,特别是在竞争性极强的体育运动领域,及时、准确地掌握情报,了解情报,最为关键。就体育而言,科学训练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水平,传统的体育教学法和单凭个人经验进行训练的手段已经陈旧,向以可靠的情报为依据的科学训练作战略转移,已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就更需要科学预测,系统分析,一切着眼于“运用”、“筹划”、以及多方案的比较,从而高瞻远瞩,统观全局。这样就应当大力加强体育情报研究工作,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为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当代篮球运动中,一个很重要的趋势是防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防守基本功的加强,富有攻击性的全场紧逼防守,和攻击性、对抗性、全面性集体性很强的多变防守形式,已经成为夺取胜利的十分重要因素。加强防守训练,提高防守技战水平,已经开始被我国教练员所重视。但是,防守仍是训练中非常薄弱的环节。我们的少儿运动员都爱练投兰,持球切,运球突破,传接球等进攻技术,而很  相似文献   

9.
高原训练及其研究现状(待续)   总被引:50,自引:4,他引:46  
自本世纪50年代,国际上已经注意到高原环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并开始有意识地开展高原训练以及对它进行研究。高原训练即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将运动员组织到具有适宜海拔高度的地区,进行定期的专项运动训练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是,人体在高原低压缺氧环境下训练,利用高原缺氧和运动双重刺激,使运动员产生强烈的应激反应,以调动体内的机能潜力,从而产生一系列有利于提高运动能力的抗缺氧生理反应。但在运动实践中,高原训练能否提高运动能力,一直存在争议。运动生理学家也对高原训练引起机体产生的某些生理学适应性变化,进行了大量的人体和动物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也有所不同。本文从训练学及运动生理学的角度,对国内外高原训练的发展情况及高原训练对生理生化机能影响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1.传统高原训练(HiHi)的基本思路及其思考(1)高原训练的基本思路:高原训练实质上就是利用机体处于高原环境中对缺氧所产生的应答性和适应性变化,改善机体转运和利用氧气的能力。通过运动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承受训练负荷,给机体施加了一个新的训练刺激,以运动性缺氧和环境性缺氧  相似文献   

11.
排球训练中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 ,通过对国内外模拟训练的案例进行分析 ,并对排球模拟训练方法进行必要的探讨和研究 ,以期寻找出它与排球训练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和本质的联系 ,并初步提出具体的训练步骤。  相似文献   

12.
训练质量刍议——兼析当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小平 《体育科研》2006,27(1):50-54
训练质量是决定训练水平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运动训练界存在两种错误倾向,试图通过提高训练强度和增加比赛数量来解决训练质量不高的问题。无论是训练强度,还是比赛的数量,均不能直接、有效地提高训练的质量,提高训练质量的唯一有效途径是提升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3.
对运动表象训练在体操训练和比赛中作用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意念训练是运动心理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注意和加强平时的意念训练,保持持之以恒,并将运动表象训练运用到体操教学、训练和比赛中,促进体操训练水平和竞赛成绩的双飞跃。  相似文献   

14.
运用“翻沙训练法”对西安理工大学男、女篮球队进行了训练实验。结果显示:此法能使大学生运动员较快的掌握篮球基本技术,提高自信心和比赛能力。  相似文献   

15.
李庆  王光林 《体育科学》2004,24(2):33-37
通过国外有关文献和科研报告,试图对力量训练中负荷量问题的相关历史研究,当今的前沿科学报告,目前国外力量训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科技动态进行系统综述,特别是在单组和多组训练的比较研究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运动训练中值得注意和研究的一些问题及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刘桂海 《体育科技》2004,25(1):29-31
对三级跳远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量分析及关键性训练因素进行剖析 ,不同级的运动员的训练负荷量的结构中 ,一般训练负荷量和发展性负荷量在所占的比重存在不同的比例。关键性训练因素对三级跳远运动员成绩所起的作用有训练负荷因素、身体机能因素、教练因素占有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游泳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法等研究方法,结合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对游泳的专项力量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分析,认为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中游泳技术动作结构与完成动作的主要工作肌肉群用力相似才能获得最佳的效果,发展身体各个部位的力量应该采用的不同训练手段和方法,应该注重陆上和水上力量练习的转化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才 《当代体育科技》2021,(7):41-42,45
近几年来,网球运动开始渐渐受到广大青少年群体的欢迎和喜爱。网球运动因为具有时间短、强度大的特点,因此对参与者的体能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如今,我国各大高校也开始将网球运动引入到体育课程体系中,以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因此,在大学生网球运动训练中,专项体能素质的训练成为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能够使得网球专项体能训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该文对网球运动训练中大学生专项体能训练的具体方法进行探索,以期能够为大学生网球运动技能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9.
在总结当今国内足球训练中常用的身体训练方法的基础上结合荷兰讲师讲的:“足球训练就是身体训练。”探讨足球比赛的构成要素在身体训练中的作用,并指出了身体训练在足球训练中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20.
间歇训练法是在训练中安排适当的间歇,使运动员在短时间内达到更高的强度和更大的量;而短跑作为田径赛中距离短、强度大、速度快的项目,由于其技术动作特点,在训练中负荷量与强度的科学安排就显得十分重要。从间歇训练法的特点和重要性出发,分析了短跑训练中采用间歇训练法的现状,如不同距离的间歇训练法、不同强度的间歇训练法、不同速度的间歇训练法、创新性的间歇训练法等;同时,探讨提出选择合适的距离、合适的速度、适宜的运动量;正确的确定间歇时间和休息方式;严格控制训练过程,注意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做好训练前的各项准备,切实预防训练过程中的运动损伤和运动性疾病的发生等短跑训练中实施间歇训练的策略建议,这将利于使间歇训练法在专项运动训练中更大范围地推广与运用,进一步提高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成绩和运动竞技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