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画眼”     
“画龙点睛”这成语,许多人都知道。它往往是比喻写作时的传神之笔。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这“点睛”之笔通常又称做“画眼”。鲁迅说:“忘记是谁说的了,总之是,要极省俭的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副的头发,即使细得逼真,也毫无意思。”鲁迅这儿所转述的,显然是被誉为“画祖”的顾恺之的名言。相  相似文献   

2.
浅谈读与写     
读书是写作的先导。多写是写好文章的关键。杜甫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说的正是这个道理。阅读是写作的前提。阅读对写作起着准备、启发、潜移默化的作用:兴趣的培养,感情的陶冶,思想的熏染,生活的教诲,语言的磨砺。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说:“惟勤读而多为之,自工”。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鲁  相似文献   

3.
学着宽容     
说到宽容,我想先从一位智者谈起。那就是众所皆知的孔老夫子。有一天,孔子的学生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意思是说:“老师,有没有一个字,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坭?”子曰:“其恕乎!”意思是:“那大溉影提恕吧。”所谓的“恕”,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宽容。  相似文献   

4.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人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这里是大体、稍微的意思。冰心《二老财》:“小时看《红楼梦》,觉得一切人物都使我腻烦.  相似文献   

5.
《孟子》上說:“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继日.”这是成语“夜以继日”的来源,意思是说白天功夫不够用,夜晚接着干。現在报紙上有些文章常常把这一成语写成“日以继夜”,很多人在口头上也这样說,这是不对的。汉語里四字成語是固定詞組,一般不随便改动;少数可以更动詞序或改換其中个別的字的,也須“約定俗成”。把“夜以继日”顛倒过来,說成“日以继夜”,就不妥当,因为“日以继夜”和“日夜”、“日日夜夜”的意思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读1999年11月18日的《中华新闻报》,发现成语用字随心所欲乱用的现象,如:三版《基层通讯员投稿有四忙》中:“凤毛鳞角”正确的成语应为“凤毛麟角”,意思是说凤凰的毛,麒鳞的角,比喻极其难得而宝贵的东西“鳞角”显然是错了。四版《港报女记者惨遭强暴今日女报仗义讨公道》一文的“编后”语中:“仗义直言”。正确的成语应为“仗义执言”,意思是说为了主持正义说公道话“直言”  相似文献   

7.
谢顾问:常听人说:稿件“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我每逢写了稿子,除了自己反复修改几次外,还要请领导和老通讯员们帮助修改。如此七改八改,把我想要表达的思想全改得走样了,可稿子见报的并不多。于是,我对这个说法怀疑了,请帮助我弄清这个问题。81246部队焦德欣焦德欣同志:我也听说过一句话,叫“稿子是改出来的”,这与“三分在写,七分在改”大概是一个意思。修改果然比写作本身更重要吗?我的体会是──一、对于初学写作的同志来讲,多给他们讲讲文章多修改的重要大有益处。有些通讯员,虽写作基本功不大好却…  相似文献   

8.
当了一辈子“文字匠人”,养成了“咬文嚼字”的毛病,有时还不免因此受到非议,但我却至今不悔,读书看报照例喜欢“挑字眼儿”,也总是可以从字里行间找出一些差错来。从“走出维谷”说起某报上有这样一段话:“变过去的计划——生产——市场为现在的市场——计划——生产,我们就能走出维谷。我们的经济就能搞活,就能发展。”有一条成语叫做“进退维谷”。维:连着;谷:比喻困难。意思是进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上文的作者借用和支解了“进退维谷”这条成语,又不知道它的确切含义,于是就写出了“走出维谷”这样怎么也解释不通的话来。陶渊明曾为五柳先生作传,说他“好读书不求甚解”。恕我直言,当今像上述这样不求甚解者颇  相似文献   

9.
谢顾问:初学新闻写作,刚知道“五个W”。为把“五个W”说全,我总是在写稿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得很详尽。可把稿子拿给编辑看,编辑老说我写得太啰嗦,为什么我的稿子总是啰嗦呢?54648部队付珂炜付珂玮同志:你刚学写作,就能按照新闻写作的规律,精心写好“五个W”,这是一个写作的进步。然而,写全“五个W”与语言啰嗦并无直接联系,更不能说写全“五个W”是语言啰嗦的必然结果。因为写全“五个W”在于把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交代清楚,而清楚是不能与啰嗦画等号的。既如此,啰嗦之弊源于何处呢?按照我的理解,啰嗦是下列因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0.
郦波 《出版参考》2011,(5):43-44
曹操当年解释唯才是举的意思的时候就说:“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者……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陈寿《三国志》) 意思是说哪怕是道德品质有问题,哪怕其人不仁不孝是个坏蛋,只要他有本事,能治国平天下,你们就一定推荐给我,不管人怎么样,有点儿才我就用。  相似文献   

11.
“差强人意”语出《后汉书·吴汉传》。吴汉是刘秀手下的大将。有一次打了败仗,诸将“或多惶惧,失其常度”,而吴汉却“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刘秀听说后感叹道:“吴公差强人意,隐若一敌国矣!”称赞吴汉颇能振奋人的意志(差,颇、殊;强,振奋;人意,入的意志)。后来“差强人意”作为成语,意思稍有改变。指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差,这里是大体、稍微的意思。  相似文献   

12.
我这个人好读书,闲暇之余也写点文章,偶尔也有几篇所谓的“新闻稿件”,但遗憾的是,这些文章都没被报纸采用,结果我放弃了。说实在的,我真有些不甘心。正好有了一次学习的机会,我自费去参加了培训。学习后,我向栏目编辑递交了一篇稿子。这可是我准备几天写成的,洋洋洒洒千余字的消息。没多久,乡镇经济版竟采用了我写的文字。——虽说只是摘用我稿子中的一点点儿,只有200多字,但这是对自己写作的一种鼓励和肯定。自己的名字见报后,我兴奋极了,这毕竟是第一次见报,我真想把这个喜讯告诉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一“豆腐块”文章实现了我新闻写作史…  相似文献   

13.
谢顾问:在我初学写作的时候,常听到这种善意的规劝:初学搞报道应多下基层,多体验生活,不能屈服一坐就扎根,热衷于“闭门造车”。在这种意见面前,我迷惑了:难道我坐下来写作就是“闭门造车”吗?54953部队郑北郑北同志:对于初学写作者来说,下基层,多体验生活,的确是十分必要的,但除此之外,也需要坐下来学,点基础知识和文字运用、稿件构思等基本功,不能把后者不加分析地统统说成是“闭门造车”。“闭门造车”是个反人词,本意是指不管客观实际主观乱间。用在写作上,往往用以讽刺那些足不出户,冥思苦想,专作理论脱离实际文…  相似文献   

14.
编稿两得     
张兵 《军事记者》2006,(5):58-58
写文章,谁都希望“出新”。但怎样才能出新呢?——换个“说法”。譬如:有句俗语叫“杀鸡给猴看”,说的人多了,便不新了。有人反其义而用之,说:“杀猴给鸡看”,意思新了。还有人说:“杀鸡猴不看”,意思又新了。又譬如:“磨刀不误砍柴工”,这是句老话。有位作者写了篇文章寄给我,题目是“磨刀也误砍柴工”,“说法”挺新。再譬如:“雪中送炭”,意思都知道。一位朋友跳出原意,作一文叫“雪中拒炭”,新不新?有一则故事,说的是一个寒冷的冬天,一条繁华的大街上有个双目失明的乞丐在乞讨。乞丐的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上书“自幼失明”四个字。一天,…  相似文献   

15.
我的一位同窗,已作了十五年的民办教师,有天拿着一张报纸来找我:“编辑同志,这是什么意思?”我顺着手指看去:“中国电影观群的欣赏习惯……。”我说那是排错了.想不到她却十分认真地说严白纸黑字,怎么能错呢?”这使我想起杂文家公今度的话:“中国老百姓对铅字的东西抱有无限信仰。”然而,也有对铅字不那么看重的,其中不少就是白纸黑字的制作者们。报刊上差错之多、  相似文献   

16.
宋代欧阳修在翰林院供职时,曾与同事在闲游中看到一匹脱缰之马踩死了一只狗,便提议各人都把此事记载下来。一人说:“有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另一人说:“有马逸于街衢,卧犬道之而毙。”欧阳修说:“如果让你们撰修史书,恐怕一万卷也写不完。”于是他只说了六个字:“迪马杀犬于道”。由此,我联想到了一则不足十字的“最佳体育报道”。 在法国里昂举行过一次体育报道竞赛,内容是报道当地一场足球比赛。参加报道竞赛的职业记者和业余新闻爱好者约1100名,而头奖却被一个名叫纽隆的无名之辈夺得,得了1.5万元美金。 纽隆是一个刚满21岁的银行职员,这是他第一次  相似文献   

17.
南京新街口的一块电子显示广告牌上写道:“××牌淋浴热水器让您随心所‘浴’。”将成语随心所欲的“欲”改为“浴”,作为幽默别致的广告,使人难忘,给它赋予了新的含义(5月25日现代人报四版)。人们不笑它有白字,只会赞其独具匠心。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的、定型的词组或短句”(现代汉语词典)。虽有定型的特点,也不可理解为一成不变。如“揠苗助长”,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其中的“揠”,意即拔,此成语也作“拔苗助长”。这是公认的。 文章中使用成语,可收言简意赅或形象生动之效。但决定用其一成语时,先要弄清其含义,是那几个字组  相似文献   

18.
王军 《大观周刊》2011,(41):124-124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的.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语文学习的目标。这两项目标是其他学科很难完成的,这是语文教师的专责。所以语文学习究其本源是个习惯问题,再聪慧的同学,学习习惯不好.便很难学好语文。那么语文习惯究竟包括哪些方面呢?从大的方面讲,除了阅读与写作的习惯,还应包括听说与说话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风格作为个人使用语言特点的综合,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代表着与众不同、不可取代的个人存在和精神个性特色。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艾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成为艾丰作品经久魅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准确、简约、洗练是艾丰新闻作品语言的第一特征老舍曾说,“世界上最好的文字,也是最精练的文字,哪怕只几个字,别人可是说不出来。简单、经济、亲切的文字,才是有生命的文字。”(《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古今作家都把语言的简练视为写作的较高境界。刘知畿说过:“文约而事丰,此述作之优美者也。”欧阳修则以“逸马毙犬于道”强…  相似文献   

20.
“用事实说话”是新闻界常讲的一句话,前年和去年分别在《新闻传播》和《新闻界》发表一篇文章,一个讲这是新闻写作的规律,另一个说这不是新闻写作的规律。我感到双方都不同程度地没有说到“点”上,不能在是否“规律”的层面上讨论。而应从理解“用事实说话”本身是一种什么行为开始。 “用事实说话”是个带有介词的动宾结构短语,核心是“说话”,“用事实”是方法。明确这个短语的意思,事情就好说了。 既然“用事实说话”的核心词是“说话”,那么这是一种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