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知从何时起,国内媒体对突发新闻事件的报道喜欢上了一个“门”字,不论什么新闻,都要强行加上这个匪夷所思的“门”字:什么“艳照门”、“补妆门”、“解说门”、“博客门”等等,最近又出了“牛奶门”。也许写者感觉用词美妙,但对读者来说,这种牵强附会的“创造”让人感到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2.
教育新闻由于理论性、专业性强,加上新闻本身受客观事物的制约,写作的难度较大,往往写得枯燥、干巴、狭窄,缺乏诱人的活力。要治好这个“常见病”,办法固然很多,但对教育新闻实行“软化”,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所谓“软化”就是用生活气息浓厚,接近性强的报道去代替那些生硬的报道。要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避“硬”就“软”,选题趋向社会化 在当今教育改革大潮中,教育的内函丰富多了。我们应当把触角伸向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去观察、研究教育报道,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突破似乎只有教育部门才会出教育新闻的观念。尤其是不少即使是写学校也都是一些关于提高教育质量的硬性报道,把报道面限得十分狭小。特别是当  相似文献   

3.
“经济报道难写活。”“写出的经济报道枯燥乏味,自己写着没劲,别人看了头疼。”这几乎成了新闻同行的共同苦衷。故此,报社领导要求“把经济报道写活”。广大读者呼吁“活生生的经济报道”。看来,越是难写活的恰恰最需要写活。而写活的关键还不仅在于“怎么写”,  相似文献   

4.
许多记者都有过这样的抱怨,党报的经济报道难写。要么枯燥无味,“领导不喜欢、读者不爱看”;要么容易写成“一厂一店”,成了工作稿、宣传稿,结果是“谁写谁看,写谁谁看”;要么“内行看不上,外行看不懂”。如何走出这样的困境,让记者从怕写经济报道到爱写经济报道,让经济报道做到“领导喜欢、读者爱看,内行看得上,外行看得懂”?  相似文献   

5.
李涛 《新闻界》2004,(4):90-91
不少人不太会也很“害怕”写“成就”题材的报道,自己写得头昏脑胀,文章写得冗长乏味,不仅文章没有“成就”,人家原本的成就也常常给写没了。可是一年到头了,总要回顾一下成绩,就得在岁末年初搞过去一年的成就报道,每逢党代会、人代会、政协会等会议的召开,也都要搞一些成就报道,每遇“五·一”、“五·四”、“七·一”、“十·一”等重大节日,也要搞相关的成就报道……总之,成就报道是新闻报道中的“老品种”,是党报新闻宣传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隔三叉五就要出现,好比一道经常要吃的“家常菜”。长期以来,我们做成就报道时,最容易遇…  相似文献   

6.
“成就语言”这个词是我生造出来的,指的是成就报道中那些喜庆、褒扬的语言。一些新闻工作者写成就报道写惯了,写灾害报道时不知不觉地就将写成就的语言带了进去。  相似文献   

7.
政治教育报道难写,这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政治教育报道写好了格外出彩,这也是记者和编辑的共识。一般说来,评价这类报道,写得好无非是指写得实写得活,写得差肯定是说写得虚写得死。长期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实与虚、活与死之间“挣扎”。去年部队开展“赞颂新成就、履行新使命、迎接十七大”主题教育活动,《解放军报》在二版开辟专栏,跟进报道,赢得一片叫好声。个中原因耐人寻味,认真总结一下,有助于我们转变观念,把这类报道搞得更好。  相似文献   

8.
全国性大选是一件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关于大选的报道是重要的政局报道。一般的大选报道是把参选情况、选举结果等写出来就可以了。但《你能如此吗?》这篇关于马来西亚大选的报道不仅写出了“怎么样”,而且回答了“为什么”,把政局稳定与经济发展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你能如此吗?》写了马哈蒂尔对大选的重视和他领导的国民阵线在大选中“获得了马来西亚38年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绝对性胜利”,写了马哈蒂尔与“新闻界、  相似文献   

9.
军事训练,作为部队经常性的中心工作和广大指战员的主要实践活动,理应成为我们记者和通讯员关注的焦点和报道的重点。“焦点”也好,“重点”也罢,都得靠稿子说话。拿不出好稿子,指导不了面上工作,一切等于零。许多训练来稿之所以不能见诸报端,就我看来,恐怕与如下3个问题有关:一、写得太实。如果说政治教育的报道容易写得太“空”的话,我们的训练报道往往容易写得过“实”了,大多是就训练写训练,就演习写演习,陷到技术性的圈子里出不来。这可以说是多年来训练报道的一大通病。不少训练来稿,所以似“泥牛入海”,从很大程度上讲,是吃了技术性…  相似文献   

10.
新闻写作最忌造假失实,近年来,在新闻报道中,完全不顾事实弄虚作假的现象已经少了,但是新闻中“局部地区”人为地掺假的情况并不鲜见,突出的是写人物新闻、人物特写和人物通讯,不少是真人真事假思想。这种人物的思想常常是被记者和通讯员理想化了的,或者是想当然加上去的。这种真人真事假思想的报道实质上也是假报道。新闻报道中掺杂了不真实的思想,不仅会失去读者和听众的信任,连被报道的对象也会  相似文献   

11.
媒体执编一忌“唯心歪”,主观武断“想当然”,无中生有乱改写,添秀不成闹笑话。如有位作者写了一篇题为《离休老干部×××当年登上总统府》的报道,原文中没有插上红旗一词,编辑却唯心主观地、想当然地加上“降下了国民党青天白日旗,插上了五星红旗”这一句,殊不知,那时还没有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怎能有五星红旗插上总统府的事呢? 还有一位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是一个普通市民,七旬老人”,其实他是69岁,为了用词与普通市民四字时称,故写为“七旬老人”,编辑者又是想当然地把“七旬老人”改为“70多岁”,使作者一下子…  相似文献   

12.
炎夏盛暑,人们在瓜摊上买西瓜解渴,都希望挑那些瓤多、味甜、皮薄的上等货,忌讳那些瓤少、味寡、皮厚的下品。因为,后者给予人有用的东西太少了。我们某些新闻作品,往往洋洋洒洒,忸怩作态,千回百转,云山雾海,“千呼万呼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内囊里并无多少拿人货色,跟那些厚皮瓜十分相似,故将它比喻为患有“厚皮症”。“厚皮症”的症状之一:每写报道,特别是会议报道,总要大段大段交代背景、参加人员等等,或者加上什么别的楔子,绕好大弯子,难识“庐山真面目”。  相似文献   

13.
报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大报难,小报更难。我们在坚持开展批评中,尝到了甜酸苦辣各种滋味。小报抓批评性报道的困难,主要在于地市县报的天地有限,不仅当地看得见摸得着,不是这个亲戚,就是那个朋友;而且可以找上门来,说情吵闹。因此:一是采写难,由于小报与群众靠得近,往往是有了报道线索,被批评者便很快知道了。他们采取各种办法阻挠批评者了解事实真象,意在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二是见报难。婆婆多干预多。不少被批评者的主管部门或领导,往往缺乏政策和全局观念,回避矛盾,或搞“下不为例”,甚至包庇、袒护。三是部分编采人员有后顾之忧,担心“捅漏子”后与己不利。加上听到一些好心人的“规劝”和亲属的埋怨,愿写顺手的稿子,不愿写缠手的稿子。  相似文献   

14.
新闻文体写作创新之三:多面式报道。 这种多面式报道是在一篇稿件中反映多方面的情况,改变传统的单一方面的报道。所谓单一方面报道,写成绩便连篇好话,写批评就一片“指责”,写揭露又一无是处。总之,非坏即好,非好即坏。有时提倡既报“喜”又报“忧”,也是报这个单位的“喜”,又报那个单位的“忧”。在一篇稿件里报道一个单位或一个人,就很难看到既有“喜”又有“忧”了。多面式报道却做到“喜忧”同报。请看新华社1988年8月14日播发的一条消息,报道歹徒闯进广西大学行凶的事件,既写了该校副校长面对歹徒行凶而逃离现场…  相似文献   

15.
论新闻报道题材与表现方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现今,业界和学界一些人士在论及报道题材时,  相似文献   

16.
经济报道的一个通病是可读性差,可读性差的一个原因是“目中无人”。所谓“目中无人”有两层意思:一层是说我们办报的人没有弄明白经济报道应该写给谁看,另一层是说经济报道很少写到具体的人,“见物不见人”、“见数不见人”,甚至“只见精神不见人”。先说第一层:经济报道写给谁看。  相似文献   

17.
深度军事报道是一种系统反映与军事活动有关的重大新闻事件.揭示其实质.追踪和探索其发展趋向的报道方式。近年来。从军报到军区军兵种报纸.着眼党报使命特点和部队建设发展需求.相继推出了不少有影响的深度报道。笔者感到,写好深度报道。关键不是“怎么写”。而是“写什么”,也就是往哪儿“深”。选准主题。深入问题。选好题材是搞好深度报道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18.
一 在任何一个新闻传播过程中,都包含着“写(报道)什么”与“怎么写(报道)”的问题。“写什么”涉及报道题材.“怎么写”涉及表现方式。在对论题展开正式讨论之前,有必要首先对几个相关概念进行辨析、界定。  相似文献   

19.
据报载: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离休后,当上了《健康报》的通讯员。他写的《北京医学院专科学校开学》一稿,编辑想在“通讯员”之前加上“特约”二字,可崔月犁执意不允。读完这则消息,笔者想到领导写稿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这个问题出现了好的势头。你看,局长“通讯员”、书记“报道干事”等事迹,经常见于诸报刊。不过,有些通讯员一“当官”就洗手不干了。这些同志担任领导后,除工作忙、时间紧以外,还有一点就是不能正确对待个别人的  相似文献   

20.
张玲玲 《新闻界》2006,(6):93-94
一、电视深度报道界定所谓深度报道,是指一种全面、深入的新闻报道。李希光在《超越倒金字塔的新闻学》一文中认为深度报道“是写新闻的过程,不是写新闻的极端结果。”强调了报道过程的重要性。喻国明认为“深度报道作为继党派新闻、客观报道之后的第三代主流报道形式,其特点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