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知行合一”是认识论和实践论的高度统一,是课程理念向个体观念转化的过程与表现;在知行互动中,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与往复,实践和认识的每一次循环,都是一次螺旋式的上升。英语教师应该在理论的实践化、实践的理论化中重塑个体信念,并从教学实践、体验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反思和自主发展五个方面去践行课程理念,不断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2.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进,人们在理念上已达成“以人为本”的共识,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往往只停留在表面上的热热闹闹,学生真正参与探索、构建、讨论与交流的成效却很低。因此,我们进行了“如何设计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遵循“设计—实践—反思—再设计—再实践—再反思”  相似文献   

3.
服务学习和新时代劳动教育在育人目标、评价方式等方面具有适切性,同时服务学习课程设计为劳动教育课程开展提供了有利支撑。围绕课程主体、目标、内容安排、组织实施、总结评估等五个课程要素,将“服务学习”理念融入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构建课程框架,并以“匠心·职教公益课堂进村社”劳动实践项目为例,形成“调查村社需求—确定劳动课程目标—设计劳动课程内容—开展劳动课程实践—系统观察和记录—反思、理解与领悟—劳动知识、技能、价值观的再应用”的劳动教育课程周期循环,在此基础上实施分析了一门劳动教育课程实践案例。  相似文献   

4.
黄有华 《福建教育》2007,(11):52-52,55
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很重视对自己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但比较忽视对学生学习反思的研究,导致教育教学中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现象:教师满腔热情,学生却疲惫懒散;教师分秒必争,学生却姗姗来迟: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却启而不发……种种因由,学生学习的责任感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形成评价和反思的意识”。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指导学生进行单元学习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课程理念是对国家意志、教育价值、学科特质等的高度凝练,具有方法论的意义。教师应充分研读课程标准,对标课程理念,以此明晰历史课程育人目标、理清历史课程内容、强调内容价值引领、突出师生的双主体性、强化教学评价。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育学生的史学素养“六大意识”,并在明确史学素养培育教学基本流程的基础上,联结主题与史实、史料以及史感,融通“为学”“为教”和“为人”,进而以“教—学—评—研”一体化助推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相似文献   

6.
张甦 《现代教学》2014,(10):23-24
我校充分利用多年来在“智慧育人”办学理念上已经形成的研究基础与成果,在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学校课程的个性化运作中,完善并建立起了基于我校校情、适合学生发展的校本课程,我们称之为“F—U—N课程”。我校通过“F-U—N课程”的构建与实施来践行“智慧育人”的学校理念,将新课程理念融入到我校课程实践之中,为多层、多元的课程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氛围,搭建了学校内涵发展的新平台。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对中学哲学教学进行反思。认为教学过程中既不能以“教师”为绝对的中心,也不能以“学生”为绝对的中心,而应是师生互动,教给学生知识,训练学生技能,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同时,要实施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发展性评价,坚持发展性评价与知识性评价相结合,更重视发展性评价。  相似文献   

8.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等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理念创新与实践抓手。“园艺植物育种学”作为园艺专业必修课,在教学改革中以OBE理念为指导思想,从教学目标设置、思政元素挖掘、教学组织设计、考核体系优化等方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成果为导向的新型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实践结果表明,该模式得到园艺专业绝大部分学生的认可,激发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思想觉悟。  相似文献   

9.
李国帅 《学周刊C版》2010,(10):193-194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评价中,怎样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怎样展现评价的激励、发展性功能,是新课程教学中需要研究的问题:为此,我们从评价理念、方法、内容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是世界高等教育普遍追求的新模式和新视角。英国女王大学坚持将卓越的课程教学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精神相结合,并且在课程教学评价中也坚持这一理念。新发布的《评价指导与支持指南》分别从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式和评价设计五个方面对英国女王大学的课程教学评价进行了描述。这一制度设计体现了坚持发展主义的课程评价范式、突出结果导向的课程教学评价、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等特征,对我国高校课程教学评价的“理念—支持—评价”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地理课堂教学成为高中地理学科课程理念、目标、内容、评价等精准落地的关键环节。课程教材研究所牵头组织专家团队与中学一线教师对接,以“改课”为支点,开展了“专家—教师”协同课例式研修,确定了“学习内化—实践外化—反思再内化”的实验项目的底层逻辑和工作脉络,探索出“实情分析—问题导向—协同设计—深研改课”的实验研究路径。通过“一次设计→专家诊断→互动研讨→修改建议→二次设计→反思提升”的研修流程,精准诊断问题,开展教学实践探索,推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全面落实,实现地理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新课程改革应确立的基本理念有:课程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课程管理的民主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3.
围绕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在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中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与实施研究。以“两个混合”为理念,构建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混合式课程。对课程的前端设计、资源设计、教学组织实施、教学评价以及课程思政实施途径进行了研究和实践,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五位一体”混合式课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4.
在职业技术教育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利用多种教育资源研究“问题”、教师树立全新的课程和教学理念以及建立以“质性评价”为基础的新的课程评价观等四方面,阐述了“研究性学习”如何进入职业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2002年9月,我区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实验试区。经过一个学期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我区的新课改工作稳步推进,初见成效。为更好地推进新学期课程改革,促进课改理念进一步向教学实践转化,区教育局在总结反思、发现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以新教材对比分析为切入点,加快课改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工作思路。我们的基本策略是各学校以教师个体为单元,通过学习比较新旧课程标准间的差别,分析新旧教材之间的差别,进而组织教师分析这种差别所体现的新课程的理念,集思广益举行观摩课,再回过头来研究新标准、新教材,再反思修改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进入课堂。  相似文献   

16.
“构造地质学”是地学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本文以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目标为指导,基于OBE理念,以出口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阐述了“构造地质学”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阶段的新课程改革是一项开创性事业,需要一流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教育思想的革命。新课程改革理念研究的凸现,既是对新课程改革实践理性的呼唤和回归,又是对新课程改革科学理性的反思、建构与价值整合。新课程改革应确立的基本理念有:课程目标的完整性;课程结构的整合性;课程教学的科学性;课程管理的民主性;课程评价的发展性。  相似文献   

18.
《中学生物教学》2017,(24):44-46
在介绍GLOBE课程理念的基础上,以"细胞的癌变"一节为例从前期工作、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三方面详细说明如何开展GLOBE课程理念下的教学,通过教学实践得出结论:以"问题导向"指导学生开展合作探究,能从一定程度上提高高中生物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基于工程教育模式和理念,针对数字逻辑课程开展了积极有效的教学改革探索和实践。在改革与实践的过程中,针对课程构建课程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并评价学生对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结果作为毕业要求达成情况的评价依据。教学团队对关键性的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制订了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能力、素养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提出并实践了“线上课程+课堂教学+项目实践+竞赛”的教学实施过程,形成了贯穿“教、学、评、测、练、管”等教学全链条监控过程。  相似文献   

20.
课程改革情境中的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一项叙事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教师信念是课程改革能否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的关键。论文采用“叙事探究”的方式,通过对一位优秀高中语文教师的描写,从自我角色、课堂管理、学生需要、课程设计与实施、课程资源等方面综合展现了其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并分析了阻碍教师实践信念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教师信念与新课程理念基本相吻合,但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具有不一致性。研究建议,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调整和重塑教师信念,一是教师加强自我反思,二是新课程教师培训切实关照教学实践,从而促使教师信念与教学实践达成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