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一、在学生争议最大处进行探究,学生都有争强好胜的特点。争议最大处,学生往往想把它弄个水落石出。而有些问题又不是课堂上一时所能争得清的,再说课堂上时间也不允许。不妨引导学生课后查找资料,将之成文,证明自己的观点。这样,学生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探究性学习。在一次做卤素性质分组实验中,一位同学举手说他在实验中制得的碘化银固体见光不分解,他百思不得其解,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道所用的硝酸银和碘化钾溶液变质了吗?难道它们的溶液浓度过大而造成碘化银沉淀过多了吗?难道光线太弱吗?难道大家熟知的卤化银从氟化银到碘化银感光性越来越强,需要重新定论吗?  相似文献   

2.
怎么都是我的错?课堂上,当老师发现学生注意力不集中而批评时,一位学生小声地嘟囔着这样的话。是的,课堂上,当学生听了一节课后,精力分散,呵欠连天,交头接耳,东张西望,甚至昏昏欲睡时,难道都是学生的错吗?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语文教育论集》中曾以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句为例,启发学生要对诗的意境仔细研究,他曾要求学生这样提出研究性的疑问:“大漠上也许有几处地方,难道不会有几缕炊烟吗?假使起了风,烟不就曲折了吗?落日固然是圆的,难道朝阳就不圆吗?这样的提问,便是在研究。”这实际上也是对语文的研究性学习方法的充分肯定。在今天,语文研究性学习已大兴其道,但这是一片芬芳的土地吗?请听……  相似文献   

4.
经常听到语文公开课上学生们那一声声整齐的、富有节奏的拍手声 ,听到他们大声应答着“喜欢———” ,我就在想 ,难道这是我们学生的真情流露吗?难道这真能说明学生知识水平高吗?不!我们每一位学生都有自己的思想 ,自己的情感 ,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维、学习方法。教师们一味地追求划一和标准答案 ,其实质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是扼杀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 ,我在教学中常常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 ,更希望在课堂上听到学生们的争议声。一、鼓励学生敢于争议 ,培养创新意识罗杰斯认为 :“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构建高效课堂的教改中,由于教师对高效课堂理解不到位,因而在具体实施中出现了偏差。笔者发现以下现象值得反思。1.物质刺激——把学生当猴耍在课堂上,有些教师总是尽其所能,想尽办法,给学生奖这奖那。貌似学生动起来了,课堂火起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了,但在我看来,那是对学生的不尊重,难道我们的课堂必须要用物质才能调动吗?学生的激情只有用诱惑才能激发吗?有些教师怕伤及学生的自  相似文献   

6.
学从问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学校在这一事件中不能尊重学生的人格,给学生以平等相处的环境?难道我们的教育者就真的无视学生的自尊,只能用错误的方式去纠正错误吗?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经历这一事件时,表现出如此脆弱的心理,轻易选择了轻生?难道他不珍爱生命吗? 是我们的老师错了,还是我们的教育错了?是我们的孩子错了,还是我们的家长错了?  相似文献   

8.
学从向中来     
如果我们留心我们的课堂,不难发现,我们的课堂经常给人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老师把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都解决了,一节课下来,学生没有一丝不明白的地方。不带着问题进课堂,也不带着问题出课堂,这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典型的“去问题教育模式”。难道真是我们老师的教学解决了学生心中所有的疑问吗?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了吗?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相似文献   

9.
方旭 《四川教育》2004,(5):42-43
最近,课堂上出现了一种现象:当学生提出课前没有料到的问题时,不少老师都采用了“这个问题我们课后解决好吗”的方式。这似乎成了教师抵挡学生突发其问的不败盾牌。扪心自问:假如教师在课堂上有足够的能力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还会采取这种方法吗?这些问题课后都能够得到解决吗?课后我们研究了吗?是否都反馈给学生了?“课后解决”是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还是我们回避问题的“策略”?假如课后也不解决,教师的承诺或建议又会对学生产生怎样的影响呢?学生满怀求知热情提出的问题,难道就这样“处理”掉吗?我们来看两个案例。案例一:教师声情并茂地…  相似文献   

10.
课堂上,老师问,鸟是靠什么飞翔的?翅膀.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 鸟光靠翅膀就能飞吗?老师问.鸟不光靠翅膀飞,难道还需要靠别的来飞吗?学生们想. 老师说,如果空中没有空气,鸟光有翅膀恩能飞吗?  相似文献   

11.
陈世明 《江西教育》2004,(20):44-44
班上一位学生在给我的信中写道:您还记得上学期那件事吗?那时刚打下课铃,您正准备走出教室,小明(化名)小声地问了您一句话。您不但不回答他,还像他那样口齿不清地学了一句。当时.我真想跑到您面前对您说——老师,您不应该这样!但我的胆子太小了,我没那个勇气。老师,难道您不觉得您不配当老师吗?小明他天生就是那样说话的。您作为他的老师.应该帮他克服缺陷。可您这是在害他,而不是在帮他……  相似文献   

12.
唐江澎 《人民教育》2012,(11):32-33
在高中新课程推行的时候,我们许许多多的课堂一仍旧贯,学生的讲义更多了,负担更重了,教师的压力更大了,生活更累了。每一年,虽然我们都能拿出一串足以让人羡慕的数据,但每一个数据之下都有诉不尽的感慨:难道课堂教学就没有别的出路吗?我们的学生难道就不能学得更轻松些吗?我们的老师难道就不能教得更有效些吗?我们的教学难道就不能让学生的精神更加高贵、智慧更加卓越、情感更加丰满吗?对此,我们很难有自信和响亮的回答。我不大相信简单的形式性变化会给课堂带来实质性的变革,比如学生是秧田式排坐还是茶馆  相似文献   

13.
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 (试验修订本·必修 )《化学》第一册第四章卤素时 ,老师们都要制备AgI沉淀 ,可是再接着做感光实验时 ,竟发现了意想不到的结果———AgI见光并没有分解。每次制备AgI沉淀时 ,都会出现见光不分解的现象。笔者百思不得其解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难道所用的AgNO3和KI变质了吗 ?难道它们的溶液浓度过大而造成AgI沉淀过多了吗 ?难道光线太弱吗 ?难道大家熟知的卤化银从AgF到AgI感光性越来越强需要重新定论吗 ?带着这些疑问 ,笔者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 ,其过程如下 :(1)用新购置的AgNO3…  相似文献   

14.
云雀明白了     
云雀见麻雀整天在树枝上跳来跳去,就问:“麻雀阿姨,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麻雀斜着眼睛瞄了他一眼,说:“难道我还飞得不高吗?你瞧瞧公鸡!”“公鸡先生,你为什么不飞得高一点呢?”公鸡昂首挺胸地在房顶上迈着八字步,说:“难道我飞得还不高吗?你瞧瞧鹌鹑,他跳起来还没我高啊!  相似文献   

15.
当前很多公开课,总是那么轰轰烈烈、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们思绪飞扬、对答如流,总给人以喜悦、惊讶、赞叹;而教师也是意气风发、胸有成竹,与学生顺利交流……在这些热闹之余,笔者不禁深思起来:语文课总需要那样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吗?难道沉默就没有它的立足之地吗?不妨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品鉴一下名师课堂中的沉默吧!  相似文献   

16.
在日常工作中,时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形:学生犯了错误,老师苦口婆心教育,结果却不甚理想,于是得出"现在的孩子真难教"的结论;学生遇到困难,老师无微不至嘘寒问暖,学生不仅不感激反而疏离老师,于是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懂得感恩"。假如说是教师的教育有问题,教师会非常委屈,难道学生犯了错误我能置之不理吗?难道学生遇到困难我不该关心吗?难道我为学生负责任错了吗?  相似文献   

17.
初做一年级的班主任 ,面对一群刚从幼儿园上来的孩子 ,我真有点手足无措。经过短暂的教学实践 ,我发现对孩子的微笑有股神奇的力量。  在刚教汉语拼音时 ,课堂上死气沉沉 ,孩子们始终提不起兴趣 ,作业中也经常出现错误。于是 ,我对教案重新审阅了几遍 ,但始终没能找出原因。一次在教“ie、ue”时 ,我叫了一名学生回答问题 ,他一直低着头 ;我鼓励他开动脑筋 ,好好想想 ,他抬起头正视着我。这时 ,我微笑着向他点点头 ,孩子脸上紧张的神情消失了 ,问题也随之而解。从此 ,课堂上不再死气沉沉 ,学生不再愁眉苦脸 ,这难道不是微笑的力量吗 ?…  相似文献   

18.
杰克趴在小木屋的窗子上向里面看,一个戴礼帽的人正在桌子前做实验。难道他是巫师吗?  相似文献   

19.
寻找突破口,领导学校走出应试教育的怪圈那是1988年,人们早已习惯用升学率和分数衡量一所学校的教学质量,泰兴市实验小学的领导、教师也身不由己被卷进了“分数”的旋涡。刚刚走马上任的王伍群校长心里颇不宁静。实小的师生难道就这样在这个惯性巨大的旋(?)里转吗?如果不这样,实小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他与学校领导成(?)一道,分头到全校28个班级了解教学现状。他们发现,在实小的校园里,老师们习惯于课堂上滔滔不绝(?)讲,学生们秩序井然地坐着  相似文献   

20.
兀鹫与风     
东非大草原上,没有一丝风。一位鸟类学博士与他的一名学生,发现一只兀鹫在一棵孤零零的树上落下了脚。“现在应是兀鹫猎食的时间,为何它还在这儿偷懒歇息?难道它忘记了窝中嗷嗷待哺的幼鹫吗?”学生不解地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