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以承德市的森林分布区为研究区域,基于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利用2008年MODIS/NDVI产品和地面气象站点数据,结合土地覆被类型,估算承德市森林植被的年净初级生产力,并分析其时空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承德市森林NPP的总量为1.075×108 g.a-1,年平均值为424.59 g.m-2.a-1,NPP最高值为656.78 g.m-2.a-1.总体空间分布趋势是东南高,西北低,其季节变化较明显,呈单峰型.  相似文献   

2.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利用SPOT NDVI时间序列数据集分析了1999~2008年珠三角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变化,并利用地统计学方法计算了Moran’s I系数与半变异子函数,研究结果表明:珠三角地区植被NDVI年均值呈现出了"升-降-升"的波动增长过程,近10年来NDVI年均值共计增长了9.2%,珠三角核心地带的城市连绵区植被地表由于强烈的人为干扰退化较明显,而外围的山地植被NDVI正在发生着明显的正向变化,形成了珠三角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NDVI在全局范围内存在负的空间自相关,但具有各向异性的结构性分化,135°(西北-东南)方向上NDVI表现出明显的正相关;随机因子所导致的空间变异仅占系统总变异的19.7%,结构性因子在珠三角地表植被空间异质性中占据绝对控制地位。研究结果同时也表明快速城市化区域地表植被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2—2010年洞庭湖流域GIMMS NDVI数据及30个气象站点月降水量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和Arcgis空间插值方法,研究洞庭湖流域NDVI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趋势及其与降水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1)生长季多年平均NDVI值空间分布特征呈中部低,西、东和南部高的格局,NDVI和降水空间分布总体具有较大一致性,在流域北部、东部、西北部及中部呈正相关,而流域东北和中南部NDVI值的分布受降水影响较小。(2)过去29年流域NDVI呈波动性增长趋势,夏季NDVI值最大,春季值明显小于夏秋季;NDVI与降水量的同期变化相关性不显著,相关系数为-0.15,与滞后3个月的NDVI相关性最好。(3)流域NDVI变化趋势区域差异较小,整体以增长趋势为主,仅洞庭湖区附近出现降低,与降水的变化趋势分布在流域西部、北部和东北部地区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以1998年至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调查数据为基础资料,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等有关数量结构分析方法,对韩城市近十年来的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1998-2008年,韩城市各种土地类型变化的强度依次是:交通用地〉耕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园地〉未利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牧草地〉水域.(2)1998-2006年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明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98-2006年,韩城市耕地、林地、未利用地对土地利用的控制程度加大,土地利用多样性减少,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差异加大;第二阶段2006-2008年,韩城市土地利用趋于多样化和平均化.(3)研究表明景观生态学数量结构分析方法能较好地解释近年来韩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规律,而韩城市适宜的多样项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优势度指数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以合肥市为例,基于RS与GIS技术,通过采用2008年、2013年以及2018年的3幅遥感影像,监测2008-2018年合肥市的植被覆盖度变化以及对其生态效应进行评估与探讨。结果表明:合肥市植被覆盖度在10年间呈下降到稳定的趋势,空间分布由集中向周边发散;生态环境质量在10年的时间里经历了缓慢改善的过程,空间上逐渐碎片化发展;遥感生态指数和植被覆盖度在空间上呈正相关。研究结果为城市发展的合理规划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郑州市为研究区,采用2001、2008和2015年Landsat遥感影像,分析郑州市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其与植被指数的关系.采用辐射传输方程法反演地表温度,利用ENVI 5.1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值,在Arc GIS10.2中制出郑州市地表温度图,根据地表温度与NDVI建立回归方程.结果表明:地表温度与NDVI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在2001、2008和2015年,由于城市扩建,郑州市植被覆盖度降低,NDVI值低的地区面积不断增加;中温区面积逐渐减少,高温区面积逐年增加,大体上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散.  相似文献   

7.
结合GNMMS NDVI数据和地面气象站观测数据,分析青藏高原各个生态地理分区NDVI变化特点,对各地理分区内的植被覆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影响进行偏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青藏高原植被覆盖变化率整体呈改善趋势,西部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的北部地区呈退化趋势.  相似文献   

8.
运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9年5期土地调查数据,对淮安市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采用当量因子法对淮安市2000—2019年土地生态系统服务总体价值和单项价值进行测算,并进行时空特征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9年,淮安市各类土地利用均有变化,空间分布差异很大;土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值呈现“减少—增加—减少”的变化趋势,空间差异明显;各类单项价值变化显著,但空间差异较小。建议淮安市以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导向,坚决守住耕地“红线”,建立耕地数量、质量和生态“三位一体”的管护体系;充分发挥水域优势,做好“水经济”文章;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控制建设用地扩张速度;适当增加园地、湿地和草地面积,以实现淮安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2011年5-10月内蒙古地区MODIS卫星的MYD13Q1-NDVI数据为数据源,利用ENVI平台,计算了旬植被长势状态指数与年植被长势变化幅度指数,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平台,对其分了等级,最终通过数学统计方法对内蒙古地区植被长势年内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各旬同等级植被长势状态在年内具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9-14旬(5-7月)植被长势Ⅰ级较快上升,而第14-20旬(7-10月)逐渐下降;除第9-10旬植被长势Ⅱ级较快上升外,其余的缓慢波动;第9-10旬植被长势Ⅲ级较快上升,而第10-12旬逐渐下降,又第12-20旬逐渐上升;第9-14旬植被长势Ⅳ与Ⅴ级逐渐下降,而第14-20旬逐渐上升;除第9-11旬植被长势Ⅵ级较快下降外,其余的缓慢波动。2)各旬植被长势综合状态在年内具明显的时间差异性特征:第9-14旬植被长势综合状态越来越好,而第14-20旬越来越差,其中第14旬(7月下旬)其达到最佳。3)年内植被长势变化幅度以Ⅰ与Ⅳ级为主,具空间差异性特征:Ⅰ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中西部的中部地区、中东部的东北地区、东部的西北地区;Ⅱ与Ⅲ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以东地区;Ⅳ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在内蒙古东、西部之间;Ⅴ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的东南地区和中西部的北部地区;Ⅵ级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开展大范围长时序耕地时空动态及演变研究是自然资源管理与保护领域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数据,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提取出1990-2015年赣江流域耕地数据,并采用动态度、转移矩阵、核密度分析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此间该流域耕地的动态演变及时空格局分布特征.结果显示:1990-2015年赣江流域耕地面积不断减少,规模呈现萎缩态势;耕地的主要来源与去向与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密切相关;空间分布由南向北趋于集聚,逐渐由多而零散密集向少而集中密集变化;耕地景观破碎化程度和斑块形状复杂度呈现先减后增.本研究对赣江流域耕地资源保护、有序合理利用与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遥感和GIS技术处理黄冈市2000~2013年共14年的同时相的MODIS影像,获得其植被覆盖度,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分级。同时对植被覆盖度进行地形统计和分区统计,较清晰地反映了黄冈市植被覆盖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三维分布状况。研究结果显示:(1)从2000年到2008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处于上升趋势,从2008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则处于下降趋势,但总体而言黄冈市的植被覆盖度良好;(2)从2000年到2013年黄冈市植被覆盖度变化不明显,上升为主;下降、急剧下降和快速上升的比例很低;(3)植被覆盖度较高的县市主要为:英山县、罗田县、麻城市;植被覆盖较低的县市主要为:黄州区、武穴市、黄梅县。  相似文献   

12.
运用R/S分形理论对我国及各省区1952—2012年期间粮食产量的波动规律及预测方法的选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自1952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不断增长,但是增速逐渐变缓。粮食产量存在着明显的波动特征,正负波动基本相当。在1952—2012年期间,我国粮食产量的时间序列具有较明显的持续性,但这种持续性影响经过一段时期之后即会消失。各个省区的Hurst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别,从区域分布来看,Hurst指数较高的省区主要为我国水土资源及气候条件均相对较为优越的粮食主产区。Hurst指数高的粮食产量时间序列具有自相关性,使用ARMA模型进行短期预测的精度会相对较高。Hurst指数在0.5附近的粮食产量时间序列波动基本处于随机状态,适合使用马尔科夫链模型进行短期预测。Hurst指数低的时间序列是反持久性的时间序列,具有均值回复的特征,适合使用EMD提取趋势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草原生态重建是重大的战略问题,是实施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搞好生态建设的重要环节。经过近几年草原生态环境建设,内蒙古防止草原沙化、退化的局面有了很大的改善,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少困难与问题。全面开展草原生态建设工程,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保护好现有草原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对传统游牧文化必须加以保护,这是草原生态建设的无形制度基础;重建内蒙古草原生态必须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4.
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呼伦贝尔市、通辽市部分民族的调查,在经济类型、居民收入、政策法律、婚姻家庭、饮食文化、居住形式、宗教信仰、科技教育等方面,现代北方民族的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环境之间形成互动的本质关系。现今由于草原生态环境逐渐退化,导致了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弱化。将传统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链条继续保持下去,有利于促进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5.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stock market time series and the implication of their Hurst exponents are discussed.Hurst exponets of HJIA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components are tested using re-scaled range analysis.In addition to the original stock return series,the linear prediction errors of the daily returns are also tested.Numer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Hurst exponent analysis can provide some information about the statistical properties of the financial time series.  相似文献   

16.
19世纪中期后,清政府对蒙封禁政策逐步放宽,土默川、后套地区先后官垦或招垦,至清末,生态脆弱的鄂尔多斯地区成为放垦重点,造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但清末的放垦仅造成中西部个别地区植被的破坏和环境的变化,只是众多趋动环境变化因素之一,且影响有限,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环境恶化是本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长期综合作用的结果。我们应该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内蒙古经济总量呈快速增长态势,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但是.从三次产业的整体来看,地区经济发展主要靠第二产业——工业拉动,以高投入、高消耗、高增长、低效益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仍然主导着内蒙古产业经济的发展,资源型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必须以循环经济理念,构建内蒙古生态产业体系,有效协调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够实现产业经济效益与资源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才能够保证地区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内蒙古生态旅游的营销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展生态旅游是内蒙古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内蒙古虽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地理环境与独特的气候条件以及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策导向等原因。使内蒙古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相当脆弱。一旦在开发中遭到破坏,将会导致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内蒙古旅游业的发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以市场细分为基础,以游客需求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蒙古族及北方少数民族化为依托,以促销为手段,跳过传统大众旅游方式直接发展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9.
区域资源与环境是一个地区开发的基础。本文采用野外调查法和文献检索法,对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辉腾锡勒土壤和植被进行调查,收集与研究区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环境资料,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地质环境形成、地貌情况、气候状况、土壤类型、植被、水文及社会历史等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而分析了辉腾锡勒的环境特点。通过综合自然和社会经济状况,提出该区域最优先开发的资源是生态旅游,其次是辅助旅游再适当开发一些风电产业。生态保育与适度牧业相结合是该区域生态、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助推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