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张愉 《声屏世界》2006,(3):19-20
被称为北京2008奥运会预演的第10届全运会闭幕后,在品味体育给我们带来快乐的同时,我们能感受到有一种不和谐的声音几乎从全运会开幕前一直贯穿到结束:“误判”、“假摔”、“让牌”……媒体在这场黑幕揭露中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从新浪网的“钟玲事件”到《体坛周报》的《孙福明究竟输给了谁?》,中国的媒体掀起了一场关于“体育精神”的大讨论,新京报刊登了名为《除了运动员谁还需重塑体育精神》的评论文章。正如评论的题目所示,到底除了运动员,谁还需要重塑体育精神?大众传媒责无旁贷。大众传媒重塑体育精神要明确体育报道所要展示的体育精…  相似文献   

2.
孙福明的眼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事隔多天以后,再次回溯第十届全国运动会中“孙福明的默契比赛事件”,不仅因为它是本届十运会一系列丑闻中的“典型性事件”,更因为解剖清楚这个事件,能使人们更了解复杂的中国体育制度背后,到底哪一部分出了问题。10月12日下午,全运会女子柔道78公斤以上级决赛,32岁的辽宁选手孙福明  相似文献   

3.
孙福明事件得以重赛,是因为她实力太强,而比赛看起来又打得太假。而本届全运会还有更多看似真实的假赛和无法重来的耻辱。  相似文献   

4.
六届全运会开始后,人民日报特地把每天的体育消息栏目从第三版移至第四版,并占了约2/3的版面。在1987年11月23日的人民日报第四版上,刊载了这样一张照片,一个女游泳运动员在激起的浪花中,正抬头换气,奋力划水,照片拍的动感很强,不失为传神之作。但再定睛看去,她的游泳帽上赫然写着“JAPAN”(日本)。照片旁的文字说明是“黄晓敏在比赛中奋力冲击世界纪录”,署名是“本报记者吴骅”。对照图文,不能不使人困惑,是日本游泳选手来中国参加全运会,还是黄晓敏加入了日本国籍?  相似文献   

5.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举行,既是对广东体育战线和各项工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广东新闻界的一次考验。作为东道省的省委机关报,我们在组织这次全运会报道时,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有限的篇幅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运会的重大活动、重大赛事及各代表团的情况,受到了全国不少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次全运会,无论是比赛项目、参赛代表团和人数,还是参观人数,都超过了历届全运会。为了把这次我国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体育盛典报道好,我们报纸  相似文献   

6.
2009年10月16日至28日,第十一届全运会将在山东省17个城市隆重举办。经历了2008年北京奥运的洗礼,中国体育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第十一届全运会将在金秋十月闪亮登场。本届全运会恰逢新中国60周年华诞和全运会创办50周年,是山东省历史上承办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影响最广的一次国家级综合运动会,将是对共和国体育伟大成就的一次致敬,对祖国60周年华诞的一份厚礼。中央电视台将参照北京奥运会标准,多频道、多形式报道全运会。  相似文献   

7.
体育报道,从动态上讲,它包括各项体育竞技活动如奥运会、亚运会、全运会、省、市运动会等,还包括体育新闻人物报道等;从静态上讲,则涵盖更多的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内容,如体育运动的有关国家政策、行业法规,体育设施和建设等等。在进入市场经济的今天,体育与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
张锦华 《新闻知识》2005,(12):15-17
10月23日,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在江苏南京落幕。作为“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十运会创下了多个全运会之最,同时负面新闻之多,也创下了历届全运会之最。从传媒的角度看,这是报道透明度的加强和舆论监督的强势登场。所以当人们在赞叹刘翔的巨星光环、东道主的金牌奇迹的同时,也在感慨媒体监督力量的空前强大。十运会期间,各大新闻媒体体育记对比赛的舆论监督引人关注,使人们在关注比赛成绩的同时,  相似文献   

9.
第六届全国运动会在广东举行,既是对广东体育战线和各项工作的一次检阅,也是对广东新闻界的一次考验。作为东道省的省委机关报,我们在组织这次全运会报道时,注意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点,在有限的篇幅中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全运会的重大活动、重大赛事及各代表团的情况,受到了全国不少同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这次全运会,无论是比赛项目、参赛代表团和人  相似文献   

10.
李康宁 《青年记者》2009,(22):52-52
2009年元旦,我远赴东三省,采访了十一运冰雪项目的比赛,见证了全运会第一枚金牌的诞生。在原驰蜡象的莲花山滑雪场,看着金镶宝石的“璇宝”,我止不住慨叹:“全运会,来了!”不过,没想到的是,进入6月后,我奉命走到了幕后,担任了“无名英雄”的角色。先是在组委会大型活动部工作了半个月,之后又返回齐鲁晚报,开始着手策划“全运50年体育功勋榜”评选活动。这是为全运会造势的重要活动,联合了全国范围内的几十家平面媒体,在全运会历史上可谓规模空前。  相似文献   

11.
少点血腥气     
在日前结束的“2005中国斯诺克台球公开赛”上,18岁青年丁俊晖以9:5战败七届世界冠军得主亨德利,夺冠后一举成名。某早报用三个版面来报道这件事,但令人“记忆深刻”的,不是对激烈比赛过程的描写,而是这三版的标题—“九枪,丁俊晖挑下亨德利“”冷面丁俊晖杀戮之旅“”一枪轰出45万“”杀手丁俊晖”,可谓个个带血、条条硝烟,看来让人顿感仿佛置身于血雨腥风的厮杀之中。紧张刺激的标题的确引人注目,但竞技体育追求的是“更高、更快、更强”,将它与江湖厮杀混为一谈的报道方式,既是对体育竞技事业本身的歪曲,也是对众多体育爱好者(特别是青少…  相似文献   

12.
刘世明  于海峰  吴洋 《新闻传播》2007,(4):11-11,33
都灵大冬会硝烟散尽,2009年大冬会的圣火将在冰城哈尔滨点燃。如果说都灵大冬会的采访经历,对一般很难有机会在国际赛场参与报道的城市电视台的体育记者来说,是一种责任一份荣幸甚至是一次千载难逢的机遇的话,那么,都灵大冬会留给我们最深的启示就是:体育记者必须要有世界意识。只有强烈的世界意识,敏锐的全球视角,精当的业务水准,才能使体育记者像体育健儿一样,在媒体竞争中驰骋、打拼,满足不同层次的受众需求。因为具有“小奥运会”之称的大冬会毕竟不是城运会、省运会、全运会,而是全世界大学生的一次青春的聚会,是一次世界大学生冰雪运动最高水平的较量。  相似文献   

13.
用心写心笔生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的标题,是偶然从一次新闻组稿会上信手拈来的。虽属“偶然”,但也是水到渠成的事。  相似文献   

14.
郭晓建 《新闻界》2001,(6):48-49
体育,作为和平时期的“战争”,具有独特的魅力,其赏心悦目的观赏性、激烈对抗的刺激性,吸引着世人关注的目光。体育竞技胜利,带来的兴奋、激情、狂热、满足和陶醉,体育竞技失败,换回的沮丧、懊悔、痛苦、悲伤与愤怒,就像挡不住的诱惑,时时地影响着每一位运动员,每一位观众。大型体育赛事的输赢,甚至常常与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荣誉与感情联系在一起,深深地影响着民众的精神面貌。因此,体育极具新闻性。体育为当今人类所重视,体育新闻拥有最广大的受众,就是理所当然的了。我们回顾体育的发展进程,就必然发现体育发…  相似文献   

15.
张小玲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体坛的众多奇迹:48岁摘取52枚金牌,蝉联世界残奥会乒乓球女单“五连冠”,在去年9月第十二届世界残奥会上,她夺取了中国残奥史上第100枚金牌。但很少有人知道,这位被誉为长青树的“乒坛皇后”,将爱情、亲情作拐杖和生命的支点,用113条假肢一次次登上世界残奥会巅峰。2005年6月18日,记者在广西钦州采访张小玲时,她正备战2008年北京残奥会,力争实现六连冠梦想。  相似文献   

16.
蒋继斌 《新闻窗》2010,(2):59-59
我国的体育新闻从传统意义上来说,大多指的是赛事类报道,赛事的“含金量”和新闻的重要性成正比,例如最重要的奥运会、次重要的亚运会、全运会等等,如今,这种传统意义上的体育新闻逐步“异化”,“赛场之外”正在成为主流。这些涵盖范围更广的体育新闻在趣味性和可读性上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虚假新闻泛滥、恶意进行炒作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文良安 《新闻天地》2005,(5):39-41,59
赵小琼,这个名字正在湘西自治州广大干部群众中传诵着。她的事迹,成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最生动的教材;报告会上,她的事迹让许多人潸然泪下,泣不成声;远在北京的中残联领导,接到她去世的消息悲恸不已,忘不了“半个身子”的她一次次赴京汇报的动人情景。而吉首乡五里牌村党支部书记还在念叨:“你带领我们种的沙田柚已结果了,你还没尝一口……”  相似文献   

18.
看了李素丽的先进事迹,我不禁为她用心去工作所折服,她说:“用力去做只能达到称职,用心去做才能达到优秀。普通平凡的事情要往好里做,是没有止境的。”为此,李素丽用心去做工作的准则是“礼貌待客要热心,照顾乘客要细心,帮助乘客要诚心,热情服务要恒心”。正是这普通的“心法”温暖了无数个乘客的心,使北京公交汽车售票员这一“对内代表首都,对外代表中国”的特殊职业在阳光下展现得绚丽多彩,也使她在平凡的岗位上变得崇高而又伟大。李素丽的事迹很多,说也说不完,但她传奇般地把车内一小偷制服却被北京人传为美谈。一次车内一…  相似文献   

19.
马安泉 《青年记者》2009,(22):50-51
我常常扪心自问:“在济南全运会中,我为齐鲁晚报做了些什么?”是的,编写“山东冲金指南”是一名老记者的义务、采访报道赛事是我的本职工作、主持“常回家看看”专栏是领导交给的任务……然而,正是在组办“常回家看看”的过程中,本报与众多体育功勋人物的真情互动,成为本届全运会令人动情的一大亮点,这使我至今兴奋不已而生发了许多感慨。  相似文献   

20.
中外新闻媒体激战八运会郭礼华邬鸣飞熊熊燃烧了12个昼夜的“八运”圣火,已于1997年10月24日晚在雄伟壮观的上海体育场缓缓熄灭,这举国瞩目的第八届全运会是本世纪我国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全国性综合运动会,被喻为“世纪之交的高标准、高水平、高度文明的盛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