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2000年6月,在美国教育技术首席执行总裁论坛,即ET-CEO论坛以“数字化学习的力量:整合数字化内容”为主题的第3次年会上,提出了“建立21世纪最佳教育环境的关键是通过课程将技术、连通性、内容和人力资源有机整合起来,这种整合的方式就是数字化学习。”首次将数字技术与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方式称为数字化学习,提出了数字化学习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是指一切信息都用电脑“二进制”语言表现,由0和1组成数字信号的时代。数字电影(Digital?Film)是指将电影摄影、编辑和放映等全过程用数字格式统一起来。整个过程将完全摒弃电影胶片,最后放映采用DLP方式(DigitalLightProcessing)的投影机。  相似文献   

3.
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人的转型,提升学生数字素养对于推动教育数字化转型至关重要。构建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是提升学生数字素养的基础和前提。为此,文章在系统梳理国内外数字素养评价指标框架的基础上,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和中小学生发展特征,构建包含“数字意识”“数字知识与技能”“计算思维”“数字化合作与交流”“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数字社会责任”6个一级指标与15个二级指标的中小学生数字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如下学生数字素养评价策略:素养导向,创设真实性问题情境;关注过程,开展数据驱动的评价;技术赋能,理论与技术双向驱动。研究结果可为我国教育政策制定者开展学生数字素养评价并制定针对性的培育策略提供参考和借鉴,助力我国教育全面数字化转型。  相似文献   

4.
拥抱数字     
“拥抱数字生活,连通缤纷世界,创造美丽人生”。这是华中科技大学同学马军参与新浪教育网上评选“校园数字之星”活动提出的数字生活时尚宣言。浏览偶见,感到此宣言可算这个数字时代里既时尚又前沿的典型理念之一了。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叶,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中便对数字化前景作出了大胆预测:“人类的每一代都会比上一代更加数字化。”诚哉斯言。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社会以更快的速度向数字化全面迈进。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无论是工厂还是农村,无论是教育还是科技,无论是安居还是乐业,数字生存深入了现实社会生活、工作、教育和娱乐…  相似文献   

5.
十几年前,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提出引起了西方教育学界的一阵躁动,21世纪的学生是否真的有着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是否真的已彻底改变?本文对数字移民和数字土著的来源进行了介绍,并以英国、美国、和中国研究者对这一概念的实证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归纳了研究者争论的焦点,并阐述了“数字土著”的新进展及其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深、数字化建设不断推进的双重时代背景下,保障老年群体共享数字生活是秉承积极老龄观、彰显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文章基于数字社会转型期中四类主要的老年语言问题,构建数字社会建设中老年友好语言服务的内容框架,并从“实现资源整合”“坚持服务导向”“以信息为支撑”三个层面提出实现路径,以期为实现老年群体弥合数字鸿沟、共享数字生活提供现实参考与学术建议。  相似文献   

7.
数字原住民的提出、研究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化生存正在冲击和改变着学习者的认知和学习方式,"数字原住民"成为了教育领域的热门词汇。通过对数字原住民相关研究的梳理,进一步界定概念内涵,并利用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剖析,发现已有研究存在:理论研究多,实证研究少;数字原住民与数字移民区分不当;缺乏深入教学现场的持续研究等问题。数字原住民意味着不仅是将计算机及网络看作一种工具,更需要看作是一种生活方式或者生存境脉,其研究应该深入到问题出现的现场,即教学实践中,以此发现问题的关键。技术变革教育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发生,技术与教育之间还存在中介变量,即学习者的认知。数字原住民的提出,引发人们去探索技术与认知之间的关系和作用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乡村”建设引起社会关注。“数字乡村”建设有助于推动农村社区教育管理信息化、触发数字资源对社区教育的深度赋能效应、促进新型职业农民角色的转换。“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农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和经费供给滞后,数字化服务能力有待增强;数字化培训体系不健全,专业教师紧缺;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足,数字素养与技能亟待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社区教育需利用大数据高效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助力社区治理数字化转型;构建大数据参与社区教育的多元保障机制,打造社区教育品牌;丰富社区数字化教育内容与形式,保障居民数字化需求。  相似文献   

9.
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引起了学校、教育、教学及教育者、学习者相互关系的深刻变革。教育者只有真正理解和把握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个性特征,才能够提高学习者的内在动机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的效果与效率,并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快乐的学习场所。本文基于数字时代背景的阐释,对数字时代的青少年学习者学习方式及其个性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农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亟待有效提升,以帮助农村教师应对日益严峻的数字化挑战。本研究认为,提升农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是农村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动力源泉,能够持续赋能数字化转型走向纵深;有利于教师适应新技术、新模式,从而创新教育教学体验;有助于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农村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育资源;能够带动农村学生数字素养提升,有效弥补城乡学生间的“数字鸿沟”等。提升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有:农村中小学教师自身提升意愿较弱、农村教师研修仍存在诸多现实桎梏、难以准确评价并表征教师数字素养等。对此,应以智慧教育平台为“桥梁”缩减城乡教师提升动力差,强化农村中小学教师提升积极性;以农村教师真实需求为“蓝本”开展循证式研修,提升研修定位的准确性与实施的有效性;以数字徽章为“支点”,撬动农村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评价及表征难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数字化的本质内涵角度探讨数字化设计。  相似文献   

12.
最近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第十一次调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2年12月31日,我国的上网计算机总数已达2083万台,是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29.9万台的69.7倍。上网用户总人数为5910万人,同第十次调查相比,半年增加了1330万人,增长率为29%,和去年同期相比增长75.4%,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结果的62万上网用户人数相比,现在的上网用户人数已是当初的95.3倍。这足  相似文献   

13.
本简要论述了在网络环境运行中的数字图书馆的数字化作品对作及出版社的版权侵犯,以及目前所要采取的法律和技术手段的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数字化资源建设是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本文介绍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概况,重点探讨了数字化资源建设的内容、工作方法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数字水印技术正成为矢量地图版权保护和侵权研究的热点.本文介绍了矢量图数字水印的基本要求,总结了目前国内外针对二维矢量数字地图数字水印技术所做的相关工作,并对二维矢量地图数字水印信息进行了分析、比较.  相似文献   

16.
17.
数字化时代     
本文以科普宣传的形式介绍了当今世界IT业的最新科技动态,通过计算机发展简史,近几年发展最新动态及对未来的展望来介绍IT界的新事物,普及科普知识  相似文献   

18.
《学校用计算机》2013,30(1-2):139-147
Abstract

Educators are faced with developing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reporting to state and national agencies on pre-service teacher candidates' ability to teach using innovative pedagogy as well as content-specific standards. Portfolio assessment has gained momentum as a standard in assessing student-learning outcomes. This paper is a discussion of digital portfolio development as a stimulus to the intellectual involvement of the learner (a Type II application). Digital portfolio development is an activity that naturally involves intellectual involvement as the learner identifies the problem (developing the digital portfolio) and then problem solves as he or she creates the digital portfolio. Each student is in control of portfolio development and manipulates the Web-based software to create the professional portfolio.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