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见英 《小学生》2012,(8):68-68
减负和勤奋学习,从表面上看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因为《小学生减负措施条例》是这样表述的:要求教师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质量,坚决杜绝布置大量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提倡布置综合性和创新作业,引导自主学习。而许许多多所谓的勤奋学习的方式就是上面所说的机械性、重复性、惩罚性的作业,就此而言,减负和勤奋学习是相悖的。然而,笔者认为,为了给学生减负,应给勤奋学习以“新的定义”,有了“新的定义”的勤奋学习就能与减负和谐共存。为此,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了两种做法,一种是在生活中实施快乐学习法;一种是分解知识点和化身行为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减负”已成为教育界的热门话题。那么“减负”究竟减什么?目的何在?“减负”后我们师生干什么? 首先要正确认识“减负”的内含,学生“减负”不允许减教学质量;学生“减负”不允许教师“减负”。学生“减负”意味着对学校加大压力,对教师素质要求的提高;教师的敬业精神要进一步加强。其次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即“减负”与提高教育质量的关系;“减负”与正确的人生观、质量观、价值观的关系;“减负”与勤奋学习,培养坚强意志的关系;“减负”与科学管理的关系。 我校“减负”后的整体工作思路是:(一)更新教育观念,端…  相似文献   

3.
计德华 《上海教育》2000,(11):25-25
学校领导作为教育管理者在实施“减负”中的主要职责是引导教师、学生和家长正确认识“减负”的现实意义,并探索“增效”的具体途径。“减负”的真正含义和目的是什么?是否教师在课堂上少讲一些,课后少布置作业就是“减负”?学校领导对此首先应有正确的认识。为此,我校行政班子在开学前就“减负”工作进行了三次专题研讨,达成共识,并确立了工作目标和措施,我们始终坚持:“减负”所要减的应是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即减去那些与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发展没有关系的怪题、偏  相似文献   

4.
减轻学生过重负担的理性思考与实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负担分为显性负担与隐性负担两类 ,包括课业负担、经济负担、心理负担三方面。其成因和表现各异 ;学生负担过重是个相对概念 ,应具体分析 ;减负与培养学生顽强意志、刻苦钻研、勤奋学习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毅力是一致的 ,减负并非取消考试 ,并非无负 ;减负的目的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减负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5.
在希腊语中,学校就是闲暇,我想减负正印证了这一古老命题。而在今天,教育与生活却渐行渐远,减负就是为了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教育轻装前行。在笔者看来,减负虽是一个时代新命题,  相似文献   

6.
减负!减负!减负的呼唤再一次发出了。 但减负之路是漫长的,坎坷的,曾经多少次减负的呼声都被淹没在了提质的幌子下。如山的作业中,到今天仍是“涛声依旧”。在这崎岖的减负之途中,如果“五心”不定,减负难行!  相似文献   

7.
中小学生负担过重是长期以来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是社会各界十分关注的问题。2000年1月7日,教育部召开“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负担工作电视会议”,布置新千年头件大事: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在全国中小学得到积极响应,中小学生的负担过重问题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减负”决不意味着不要勤奋学习,更不意味着可以降低教学质量,“减负”本身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增效”,是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减负”与“增效”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既减轻学生过重负担,又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  相似文献   

8.
“减负,减负,越减越负!”学生中的这句怨言反映了当今即使在实施新课程,“减负”口号喊得轰轰烈烈,甚至动用行政手段来强制干预,但学生的学习负担依旧没有减轻,甚至还有愈演愈烈之势,而数学教学的题海战术是罪魁祸首.数学题海战术在我国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其根源何在?如何给予治理呢?  相似文献   

9.
《今日教育》2013,(10):7-7
2013年8月以来.教育部两次对《小学生减负十条规定》向全社会征求意见.折射出对学生学习负担的高度重视。“减负”虽是一个系统过程.但是学校是“减负”的主战场.教师是“减负”的主力军。每位教育人的“减负”微行动.足以汇聚成为“减负”大智慧.为孩子们和教师自身留下诸多幸福的记忆。  相似文献   

10.
我认为,“减负”不能一味在“减量”上做文章,还要在“激趣”上下功夫。减轻课业负担,是从外在方面“减负”,只能治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才是从实质上“减负”,才能治本。  相似文献   

11.
审视“减负”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减轻中小学生的学业负担(以下简称“减负”)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难解之题。建国以来,历经多次“减负”,每次尽管都轰轰烈烈,但好象都难以有所作为。广大中小学生学业负担非但没有减轻,而且有越来越重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何在,如何解决,教育理论界及教育实践界曾进行了各种探讨与试验,其中尽管不乏真知灼见,但总的来说却表现出理论探讨的不深入与各种实践措施的草率与简单化的倾向。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旨通过对“学业负担”的内涵及其种类的分析入手,对“减负”问题提出一些个人见解。  相似文献   

12.
减负!减负!减负的呼唤再一次发出了。但减负之路是漫长的,坎坷的,曾经多少次减负的呼声都被淹没在了提质的幌子下,如山的作业中,到今天仍是"涛声依旧"。在这崎岖的减负之途中,如果"五心"不定,减负难行!  相似文献   

13.
以前我常用"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勉励学生勤奋学习。可是今天我却茫然了,这语文教学该教给孩子们什么呢?是该教给学生知识?还是该教给学生能力?陈大荣主任的一句话"现已提倡学海无涯乐作舟"让我豁然开朗。我想说:"我们该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心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发自内心地说:‘我喜欢学习语文。’"让孩子们快乐学语文,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教学中,我尝试了几种方  相似文献   

14.
目前,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减负”成了各方面关注的热点.然而,仔细分析,在“减负”表面繁荣的背后却存在着许多深层次的问题有待解决.譬如,“减负”究竟应该减什么?如何“减负”才既不会降低教育教学质量,又能真正达到“减负”的目的? 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人们还远不够清楚.为了解答这两个问题,给科学“减负”提供参考, 我们在本校进行了一项关于“减负”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教育短波     
正阳县真阳镇“减负”不减“勤”“减负”了,教师是否还要勤奋地教,学生是否还需勤奋地学?正阳县真阳镇师生们的回答是:“减负”不减“勤”。“减负”后,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了出来,玩的时间增多了。个别学生说:“减负”了,还需勤奋学习吗?真阳镇教育工作站发现问题后,及时组织全镇教师认真学习江总书记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精神和教育部关于“减负”的文件,进行“‘减负’后要不要勤奋学习”的大讨论。结果大家一致认为:“减负”是减轻学生额外的课业负担,而教育部教材大纲中规定的课程、课时,必须予以保证,规定必须坚决执行。同时,学…  相似文献   

16.
靳颖 《考试周刊》2010,(46):200-201
目前,给学生“减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理念在全社会已经达到了共识,然而“减负”说起来容易,在实际操作中却非常困难。要想“减负”,我们首先就要找出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让学生真正直挺起被压弯的腰杆。  相似文献   

17.
王敬良 《吉林教育》2000,(10):18-18
“减负”对于教师来说并不意味着轻松,相反压力更大。既要减轻学生负担,又要保证学习质量,可见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素质,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下面谈谈“减负”之后的数学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8.
回望数十年减负政策,反观减负的实施,减负痼疾难除,减负的政策与实施之间已然失衡。从减负的关注点即要求时间教学、考试、作业"量"的减少,到减负实行后"量"的不减实反增,可以得出当前减负实施者对学习负担"量"的迷思颇深。核心素养视野下从以"量"为核心转向以"质"为核心,选择高质量的学习负担和高质量的教学方法,澄清学习负担"质"的重心。  相似文献   

19.
钮小桦 《教育》2013,(24):23
造成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减负"是一个系统工程。虽然学校不能解决"减负"的所有问题,但可以有所作为。在观念和方法上"减负""减负"的前提是研究教育规律、不做违背教育规律之事。"减负"不是简单地做减法,合理的学习标准不能降低,但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必须予以纠正。首先是观念"减负",核心是真正尊重人的成长规律,尊重人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当前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分析和探讨了减负中的两个问题,当前学生课业负担的特点及其对减负的启示:当前减负应该处理好的七大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