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0 毫秒
1.
太极推手为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运动,古称“ 手”、“打手”,是一项两人相互搭手,听劲而动,粘走相随,既要化解对方推逼,保持自身稳定,又要乘势破坏对方平衡,使其倾跌的运动。其基本技术包括棚、捋、挤、按、采、 、肘、靠八法。技术特点表现为舍己从人,乘势借力,引进落空,以小力胜大力。练习推手能加深对太极拳拳式和劲法的领会,提高人体的灵敏、速度和力量等素质,并有助于锻炼皮肤触觉,提高感知能力,锻炼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判断能力和应变能力。 “柔化刚发”是太极推手的主要技术风格,也是太极推手的灵魂所在。“化”…  相似文献   

2.
刘德增 《武当》2008,(12):24-26
太极拳有技击和养生两大主要功能,两者都是中华瑰宝。自古至今练成太极拳技击和养生功夫的高手只是凤毛麟角。今天两大功夫的绝技都有发掘、继承、发展的需求。青少年和青壮年人适合练技击,中老年人和体弱多病的人适合练养生。说解放后国编、简化、普及太极拳是“花架子”、“花拳绣腿”、“太极操”不妥,把当今太极拳区分为“太极拳功夫”、“太极拳运动”、“太极体育竞技”更不合适。  相似文献   

3.
龙振宵 《精武》2007,(8):30-30
蒙上眼睛训练是武术技击训练的一种特殊手段,其练习难度虽大,但是效果却是惊人的。人们都知道,李小龙当年在长堤国际空手道大赛中表演的中国功夫,就是咏春拳的"蔽目黐手"(即蒙着眼睛贴身近战)。由此可见,蒙目训练出来的功夫,效果非同凡响。太极拳的技击功夫,常常被人们誉为是一种身体艺术,因为太极拳家身体的任何部位都可以随时体现沾粘相随、接转化发和控制对方肢体的能力。要想尽快达到这一境界,建议大家在推手(特别是散推手)中运用蒙目训练的方法,会收到事半功倍的奇效。  相似文献   

4.
杰光  杰明 《武当》2009,(2):56-57
时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1799~1872),初到京城,只以太极拳中之“云手”一式,把诸亲王府各门派的名家发放至三丈开外的网绳上,而绝不伤对方毫发?这是太极拳之内功也。凡得其太极拳之真传,功成圆满者皆可如此。  相似文献   

5.
梁焕枝 《精武》2008,(8):42-43
在上世纪50年代,吾师赵赴继目睹冯廉师爷在广州海珠广场与一泰围拳师切技,一瞬间令对方倒地。使之口服心服,二人成为挚交。赵师后来问及冯师爷本门实战打法.冯曰:“以静制动,犯则立扑、”后来我问赵师何以称“犯则立扑”.赵师说:“对方微动即上”。二十多年研练、教徒的实战经历使我认识到咏春拳是一门近身的实战功夫,  相似文献   

6.
荆力 《中华武术》2000,(9):50-50
许多练习太极拳的人及有关太极拳的资料中常常提到练习太极拳要能达到“四两拨千斤”才是有了一定的功夫。这五个字的出处有两处:一是《打手歌》:“搠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其中有“牵动四两拨千斤”之句。二是《王宗岳太极拳论》:“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相似文献   

7.
林泉宝 《武当》2003,(7):15-15
推手技法,是武当赵堡太极之中层功夫。推手古代叫“擖手”,或者叫“打手”或“搭手”,它是太极拳独有的一种训练方法。太极拳的拳架不但具有养生的作用,又是技击实践运用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技法上运用太极拳八门劲(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的基本方法,以沾连粘随为太极拳之技巧,并以不丢不顶,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之原则,来探索对方的动向、虚实,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以推手而致用,此致用的核心即为“懂劲”。什么是“懂劲”?懂什么劲?怎样才能懂劲?这是学习太极拳的人都必须弄明白的重要问题。太极拳论中说:“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由势熟而渐悟懂劲”。劲之阴阳,即刚柔也。劲之偏刚则易折;劲之偏柔,则无用,故必须相济。要懂之劲,即刚柔也。在太极拳推手中,不但要懂自己的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而且更要懂人家之劲在每一招势中、每一时刻、每一阶段的刚柔。所谓“用”,即是遇刚则用柔,遇柔则要刚。即要知人,又要知己。这都要在“粘走”中求功夫,勿犯“丢顶”之毛病。什么为“粘”  相似文献   

9.
太极拳与伦理哲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智 《中华武术》2002,(7):28-29
一、从太极拳修炼的“运劲之功夫。先化硬为柔”,从“柔”之属性析老子“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无为人生。太极拳起步修炼要求人们全身放松,内心清静,以柔软的姿势去原有的拙劲、蛮力。通过这个“柔”的手段“无欲以观其妙”(老子言),太极拳以“无欲”的方式,求它的最高境界,其实人间万象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10.
吴式太极拳的防身制敌方法很多,归结起来不外乎“点、打、拿、发、摔”五种。点就是点对方的穴位;打就是打击对方的要害部位;拿就是擒拿对方的反关节;发就是把对方抛掷发放出去;摔就是把对方摔倒在地。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杂谈     
墨明 《精武》2008,(7):8-10
……“太极心”是指人的心理状态。练拳是舒筋活血,体健神扬,模仿太极运行的自然规律。练“心”是掌握待人处事太极之理的方法,对养尊处优,延年益寿很有奇效。太极拳能化解各方面外来的力量。有“太极心”的人能接纳各个方面来的压力,找出最佳处理方法。对人类而言,“太极心”比“太极拳”更加难掌握,遇事坦然冷静,面容轻松自然,心静如水。  相似文献   

12.
谈简化太极拳的教学OnTeachinginSimplified“taijiquan”¥ZhuZhiyong朱志勇(辽宁中医学院110031)练太极拳功夫深时身上会感到有一股热气在周流,这就是“内气”,它是人体内的一种能量流,功夫越深的的人,贮藏的能量...  相似文献   

13.
林泉宝 《精武》2004,(1):32-32
一、领架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博大精深,有人说“太极十年不出门”,其实“十年”并不算太长,如果没有掌握太极拳的正确修炼方法,就算是练几十年也出不了门。“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两句话道出了练功的要旨。 首先要有正确的练法.也就是引路入门的口授方法。所谓“领架”即是学练老师的架子,领悟架式的真谛。架子正确与否关系到太极拳的质量,如不得太极拳之神  相似文献   

14.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  相似文献   

15.
太极推手,也有人称之太极揉手、搭手等,实际上就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搏击对练。这种徒手对练可以是单手、双手、定步、活步,甚至散手,由练习者双方约定。太极推手是一种徒手搏击训练方式,不限制摔抱擒拿等所有的武术攻击技法,唯一限制的是手肘膝肩等容易给人造成伤害的部位,不可脱离开对方的身体进行击打,即俗称的“断手”。太极推手要做到制服对手,让对手落败认输,同时还要保证对手不受到伤害,甚至不感觉难受,可见其难度远远超过了其他功夫。太极推手没有多年的训练,没有洞悉太极拳的真正内涵,很难做到制服对手,还不让其感觉到丝毫难受。  相似文献   

16.
<正>中华传统武术太极拳的修炼者功夫到了一定阶段,自然会强烈地关注太极拳功夫中的一个名词,那就是太极拳凌空劲。由于种种原因,这一功夫让大众感觉似有似无、似信非信。陈炎林先生在1949年出版的《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曾提到过凌空劲,并这样写道:“凌空劲此劲异常奥妙,而非目睹者所能信,实乃一种精神上之作用而已。艺高者发此劲时,仅须口中一哈,对方即双足离地而后退。盖因被发者精神已为发者所吸引,无可抵抗;然被发者必须先明沾粘等劲,故一哈之后,即由感觉而后退,否则发者仍无效。此劲虽奥妙莫测,但学者可不必深求,仅作游戏观可耳。”从陈炎林先生这段话感知的信息是:其一,被“凌空劲”攻击者必须有武术的基本功夫及反应意识;其二,这个功夫很难被习武者学成上身,即使深求也未必会学到。  相似文献   

17.
赵连保 《武当》2006,(8):20-21
“中”在词典里的字义主要是指四周距离相等,即中心、中央。但在太极拳推手时,习惯用语“中”字,一般指重心。所以有“守中”即守住自己的重心,“失中”即失去重心,“得中”即控制住了对方的重心等说法。本文想从“无过不及”和“重心”两个角度来论述太极拳的“中”。首先是“  相似文献   

18.
传统太极拳,有六十几势、八十几势,还有一百零几势的。名为太极拳的一套拳,仅有十几个拳,两种钩型,掌多达几十种。几代拳人,多在掌与掌中间下功夫,在拳与拳中间变换、漫游。初练拳的人,用现代语讲,一时找不到太极拳的感觉,就是练拳多年的人,也难以找到太极拳的奇妙之处。为什么?皆因没练“太极脚”” “太极脚”说并不耳生,拳论上早有定论。 太极拳的功夫从浅到深,“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但脚下的功夫是筑基功,不能忽视。练过多年拳的人,不能与  相似文献   

19.
张修睦 《精武》2004,(5):34-35
霍梦魁所传武式太极拳为李启轩所传拳架,由李启轩之孙李福荫传于霍梦魁。此拳每势均以“擎、引、松、放”四字为宗旨,要求练就“引进落空合即出”的发放功夫,充分体现了武禹襄创拳的初衷。  相似文献   

20.
三层功夫练就传统陈式太极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虹 《中华武术》2006,(6):26-28
经过45年的实践和钻研,我认识到太极拳既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又有修炼不完的武术功夫,同时,针对当前社会上的种种“时代病”,它又是一套优秀的独特的健身术。所以,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完美的运动”。俄罗斯《文化报》说“中国的太极拳,是一种整体健康术”。这些评价,都不是偶然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