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郭沫若翻译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郭沫若从小受中西文化浸染,一生著述和译著丰富,对中国的翻译事业有特殊的贡献。郭沫若作为翻译家,就翻译者的素质、译者的动机、诗歌翻译、以及翻译创作论等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译著和翻译理论都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苏吉 《考试周刊》2009,(35):36-37
在中国近代史上,严复作为一名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他在翻译赫胥黎的《天演论》时,首次提出了中国近代最有名的“信、达、雅”的翻译理论,这一理论成为中国翻译界百年不变的翻译原则和标准。然而纵观严复所留下的大量翻译著作及文字材料,我们却发现,这些译著里充斥着许多不符合“信、达、雅”翻译标准和原则的内容.用严复自己的话来说.他所采用的是“达旨”式译法。本文以《天演论》为例,从历史背景出发,探究“达旨”式译法的涵义和译者的主体性是如何体现的,并对其译文中的翻译特点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本文简述了郭沫若的翻译标准"风韵译"并对其意义进行解释,其在郭的英语诗歌翻译中的体现,更好地阐明了"风韵译"的三个主要原则,由此可见郭沫若的翻译原则和特点奠定了他在中国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的一位奇才,他外文古文同样精湛,而且译著多成经典,给后世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信、达、雅"的翻译标准也成一代典范,至今屹立不倒。他为什么能达到如斯成就?本文拟从两方面来分析他成功的原因:一是严谨的治学精神;二是他的爱国精神。通过对严复的精神剖析,来找到激励一位翻译工作者不断向上攀登的原动力。  相似文献   

5.
傅雷,中国翻译理论研究史上里程碑式人物之一,是20世纪中国文学、翻译史上一个具有特殊地位的伟大翻译家。他提出的翻译理论精辟完整,闪烁着智慧的火花和理性的光辉。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他在中国文学翻译史上的独特地位,他对三大重要翻译论述.以及其成功的原因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来对他进行解读,借以表达缅怀之情。  相似文献   

6.
东晋高僧慧远,身处佛教新兴之乱世,搜集整理佛经,弘扬佛教,与佛经翻译有着"不解之缘"。他虽未直接参与翻译实践,但对于教理的渴慕与追求,让他成了"译场"的组织者;丰富的佛教生活经验使他成了佛经翻译的理论思考者和汉译佛典的最好检验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谙和对佛教教理的透彻了悟,使他成了佛经翻译活动的有力维护者,他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而且在佛经翻译史上也扮演着特殊而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哲学诠释学为基础,阐述了接受美学的发展轨迹;通过将接受美学,个体体验,关联理论相融合,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解释视角,对《西游记》章回目录中"心猿"一词的翻译进行了全面剖析并提出最好的译著就是最适合特定读者的译著。  相似文献   

8.
尤金·奈达被誉为"西方翻译理论之父"。他提出的翻译信息论、"动态对等"论和读者反应论等翻译理论,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通过对奈达主要翻译理论的介绍,试评奈达翻译理论的贡献及局限性,以求对译者合理应用其理论从事翻译研究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教育译著是近代西方教育理论传入中国的重要形式。通过早期传教士的翻译、教育期刊的介绍及留学生的译编,教育译著随之被传入到中国,教育译著的导入加快了中国近代教科书的发展,促进了中国近代学科分类体系的形成并加快了中国教育近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杨晦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在剧作、翻译、评论、文艺理论和教育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与贡献。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界有关他的研究几近寥寥。杨晦以"文艺—社会"的辩证关系作为批评的理论地基,对古今中外的作家和作品展开了深入精辟的读解评骘。他的批评时常逸出文本对象之外,表现为批评的"延宕"。事实上,他是通过批评别人来鞭策自己,充分显示了一个现实主义批评家执著的理性批判精神。  相似文献   

11.
严复在中国翻译史上堪称“译坛大家”,其著名的八部译作可谓家喻户晓。通过对它们的详读可以发现,为了译介域外学术思想和阐明自己的思想,严复通过其译作中的译例言以及和好友的通信等手段表达了他的翻译思想。多年来,很多学者专论或者涉及过严复及其翻译思想。“信达雅”似乎成了其翻译思想的全部。但细究严译名著,发现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它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严复的译作,认为其大多反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但同时也认为在晚清社会封建保守意识形态占主流地位的情况下他的译著却甚为流行,是因为他顺应了当时的翻译生态环境,采用译写翻译策略,使译作成为"适者",因而成功地生存下来,实现了译者的"译有所为"。  相似文献   

13.
晚清时期,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与融合.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竭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达旨术”便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基础之上并能有效引进西方先进思想,成功地将两者融合的一种翻译策略.启蒙思想家严复借此法宣传了济世救国的政治愿望.将严复“达旨术”放在晚清意译风尚盛行的背景下阐述,有利于准确理解其内涵.  相似文献   

14.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当下国内外各种翻译思想推陈出新,竞相争艳。严复翻译思想在其一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虽历经诸多批判,但每涉及翻译的标准问题,其思想仍一直为学界所接受。这恰说明严复翻译思想适应了翻译生态环境,又接受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在不断的适应与选择过程中,严复翻译思想得到了完善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严复是中国近代外语教育特别是英语教育的先行者,其英语教育理念的形成,除时代影响外,还与其独特的个人经历密切相关。其英语教育理念是在争辩中形成的,他反对当时社会上流行的从日文转译西学的做法,力主通西学必先习其语言文字,必求之初地而后得其真。面对守旧派的各种质疑,他据理争辩,反复论证中国人学习外语是正确而必要的选择。他善于从中西文化比较和交流的高度审视外语,对于近代外语教育具有导向式意义。“会通中西”是其语言文化观的核心和灵魂。严复英语教育理念独具理论深度,在英语教育及整个外语教育史上皆有承前启后的里程碑式意义,应在语言文化学大视野中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7.
以严复翻译的名著《天演论》为例,考察严复通过翻译实践提出的“非正法”以及他为何要选择这种翻译方式。“非正法”是严复在其翻译过程中选择的一种翻译手段,不同于通常情况下的微观的翻译技巧,而是一种宏观上的翻译策略,这种翻译译中有评、译中有述、译中有编、译中有写、译中有删除,也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姚斯的"期待视野"理论对翻译的启示是,为了使读者接受自己的译本,译者在翻译中必须关照读者的期待视野。基于对晚清时势下读者特定期待视野的关照,严复在将Evolution and Ethics翻译成《天演论》时,通过改写、删削、省略、增加等方式,强化了译本对当时中国读者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的呼唤。因此,严复的译本激发了当时读者的积极响应,成为和读者期待视野近乎完美融合的典范之作。  相似文献   

19.
对严复倡导翻译的三个原则——"信、达、雅"的理解,尤其是"雅",学界理解较为分歧。文章从严复代表性译作《天演论》的吴汝纶序、自序和译例言分析入手,认为在翻译中,严复最关心的是在"信"的基础上达到"达",而翻译像《天演论》这等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不仅能达到"达",而且还能行远。既符合汉以前字法、句法的文体,又能表达精理微言者,非先秦诸子文体莫属。所以,严译三难中的"雅",其确指为先秦诸子文体,至为明确,学界不应概以"文雅"模糊掉他的本意。当然,以先秦诸子文体之雅言来翻译,针对的是有"精理微言"类的著作,而严复毕生所翻译的八部作品,均属此类,也是需要说明的。  相似文献   

20.
试析严复非正法翻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使他的译著能起到“启发民智、救亡图存”的目的,严复在翻译时采用了一些非正法翻译策略。就其译本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来看,这些非正法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文化的构成成分,有着积极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