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艺说     
教艺者,教学艺术之谓也。教师之授业,以其教学艺术而分高下也。夫艺术者,其要旨在于创造,其生命在于灵气也。刻意模仿之作品,硬套生搬之技术,虽维妙维肖,终雕虫小技而已,难登艺术之殿堂也。以艺术之理,探教学之法,教学艺术之奥妙明矣。欲言教学之艺术,必先明教学之规律也。教学规律者,教与学之规律也。教之规律在于善教,学之规律在于善学也。善教者,不在教人求知,而在传授求知之  相似文献   

2.
历代儒者对孟子人性善的解释都是将其解释为预设的人性本体.从《孟子》文本出发,通过对孟子何谓大者、大者如何立、大体的存养、为不善的原因等几方面进行了分析,认为孟子所谈之性,既有欲望之天性又有本体之人性,“大体”“大者”即是本体之人性,其人性本体是通过“思”并将之“扩而充之”而得来的;通过“思”和“扩而充之”而得来的人性本体是需要通过“寡欲”和“集义”的途径而“存养”的;不能“存养”即是“不善”,因此,孟子绝不仅仅只是一个形而上学者,而是儒学形而上学的缔造者.  相似文献   

3.
学生能否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导”的优劣。如何“导”?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所谓教师之主导作用,益在善于引导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谓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受。”并明确指出:“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源弥深,乃为善教者也。”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认真贯彻启发式原则,在知识的关键处设问,在思考的转折处设问,在理解的疑问处设问,在规律的探求中设问。创设情境、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将学习愿望变为学习行动。只有当学生喜欢学,要求学,有迫切的学习愿望时,才有可能自觉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  相似文献   

4.
荀子的康乐养生观,是“治气养心,修身自强”。主要表现在“养备而动时”以养其身和“美善相乐”以养其心两个方面。“形具而神生”是养生的基础,“养备而动时”是养生动力,“制天命而用之”是养生的法则,“宜与时通”是养生的目标,“治气养心”是养心的根本,“志意得广”是养心的灵魂,“养善相乐”是养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怎样减轻学生的负担,培养学生的能力,已成为教师和家长普遍关注的问题。能否自始至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行教学,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以,我想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实施启发性教学已有较为悠久的历史。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提出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学要求,孔子是世界上最早运用启发式教学的人。《学记》又发展了启发的思想,提出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三条原则。在西方,古希腊大思想家苏  相似文献   

6.
《左传》一书中,“君子曰”以及“君子谓”、“君子以为”、“君子是以知”这三种变格,共出现80余次;内容丰富,形式独特,自成一格;它是作者对所记叙的重大社会事件发表议论的标志;作为贯穿全书的体例,开创了中国史书“论从史出”表现方法之先河。  相似文献   

7.
荀子的康乐养生观,是“治气养心,修身自强”。主要表现在“养备而动时”以养其身和“美善相乐”以养其心两个方面。“形具而神生”是养生的基础,“养备而动时”是养生动力,“制天命而用之”是养生的法则,“宜与时通”是养生的目标,“治气养心”是养心的根本,“志意得广”是养心的灵魂,“养善相乐”是养心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王夫之童蒙教育思想的要点是:培养童蒙“善习”的德育观,“施之有序”的童蒙教学内容观,全面系统的童蒙教学原则观,导之以行的童蒙学习兴趣观。全方位审视王夫之的童蒙教育思想,吸取其精华,对指导今天的儿童教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文艺发展史上,王维画的《袁安卧雪图》是有影响的作品之一。这幅画问世以后,即引起评论家的注意,有贬有褒,争论不休。但争论的焦点并不是整个作品的好坏,而是集中在对其中所画的“雪中芭蕉”应如何看待的问题上。诋之者谓其“不知寒暑”,辩之者称其“不拘四时”,誉之者美其为“得心应手”、“造理入神”,是“艺苑奇构”。争论热烈而持久,从对一幅具体作品的品评演进为对一种艺术表现手法的探索。“雪中芭蕉”因此成为讨论南宗画和神韵说的著名例证。历代关于“雪蕉”的争论的意见,可以归纳为两类:一是通过对雪中有无芭蕉的考证,推断这幅画的得失;二是对雪中芭蕉寓意的辨析。分别略述如次: 据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七引唐张彦远《画评》谓:王维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  相似文献   

10.
释“瓜子”     
“瓜子”一词,是甘肃、陕西、四川等地常用的方言俗语,其义与通语称白痴为“傻瓜”或“傻子”相同.前人所作的笔记杂著,偶也记述“瓜子”一词,而于词源则语焉不详.如清代黎土宏《仁恕堂笔记》中说.“甘州人谓不慧之子曰瓜子,殊不解所谓.后读唐书:贺知章有子,请名于上.上笑曰:可名之曰孚.知章久乃悟上谑之,以不慧,故破孚字为瓜子也.则知瓜子之呼,自唐以前已有之.”但现在通行的辞书转引记述此词甚为纷乱,或作“瓜子”,或作“爪子”,或“瓜子”、“爪子”并存而不辨其误,所以本文首先辨正各书引述讹误,然后考释其词源本义.  相似文献   

11.
《邹忌讽齐王纳谏》是历史散文《战国策·齐策》中的名篇。它是一篇“委折而入情,微婉而善讽”、“文其言而达旨”①的曲范议论文。它不仅辞采绚丽,生动传神,而且幽默善讽,妙趣横生,文学性很高。下面就其艺术特色,谈谈自己的看法。 《邹忌讽齐王纳谏》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用设喻说理的写法,逻辑性强,说服力强。请看下文:  相似文献   

12.
魏征遗表     
贞观十七年(643)魏征病死,太宗派人至其宅,在书函中得遗表一纸,字迹不甚清晰,是魏征在弥留之际,用颤抖的手写的。表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唯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贰,可以兴矣。”遗表不长,然治国之要尽在其中。这是他对太宗的最后一次规谏,也是他一生政治经验的总结。太宗很珍视魏征遗表,对大臣们说:“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知而必谏也。”  相似文献   

13.
由于唐宋两代的典籍中,绵州只有“清廉乡”之称,而无“青莲乡”之记载,故谓李白以居地“青莲乡”为号是没有根据的。李白号青莲居士是因李白居住在绵州彰明县青莲乡的说法始于明代的杨慎,乃其个人之臆断。实际上,“青莲”是一个包含佛理的名词,是佛教中很重要的一个意象,在《全唐诗》和《全唐文》中,该词绝大多数都与表达佛教意义的内涵有关。熟悉佛教的李白,是感兴趣于“青莲”一词的佛理内涵而以之为号的。  相似文献   

14.
《后汉书·何进传》“进弟河(中华书局校勘记误为何)南尹苗”句,中华书局校勘记云:“殿本《考证》谓苗,朱氏子,《五行志》作‘皇后异父兄’。按李慈铭谓何后本屠家,其父早死,舞阳君改适朱氏,生苗,及何氏贵,苗亦冒姓何氏,幸《续志》偶存其本姓耳。苗与进固非一姓,故进之部将疑其同谋杀进,遂报杀苗也。”又《五行志二》“皇后兄何进、异父兄朱苗皆为将军”句,校勘记:“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灵帝纪》及《何后纪》皆称何苗,苗本姓朱,惟见于此。此称异父兄而前卷称同母弟,亦小异。”校勘记及所引材料辨析不甚明了,试以正之。按何苗本姓朱…  相似文献   

15.
《白虎通》构建出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天人交相感”系统,并将董仲舒等汉儒的思想进一步具体化,打通了天人之间的隔阂,实现了“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正式奠定了汉儒以阴阳五行认识世界的哲学格局。它通过利用“比附”思维,“编织”起一张涵盖形上与形下、先天与后天、主观与客观的“大网”。在此体系中,所有的自然现象均被按照某种道德伦理目的进行再次解读,实际打通了天人界限,为“三纲六纪”作出客观论证。人在其本性中便有“五常之性”,即能成善并须成善的先天条件与需要,所以君王必须“以纲纪为化”,建立国家礼乐教化体系,以帮助人们克服情感中的不良欲望。它认为形下的五声是形上的五行表现于声之结果,五种音阶与五行存在一一对应的“比附”关系。同时,它们又是阴阳二气处于不同活动状态的显现,故又对应人间王朝的德行盛衰。所以,人的情感并不是音乐得以产生的本质原因,其根本是阴阳五行之气。乐教由此获得了一种“天经地义”的强制地位。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左传》“不”与“弗”的比较分析,认为两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否定语气上的轻重强弱的不同,“弗”的否定语气强烈,对“弗”句的内容具有强调作用,语气短促有力、确定不移;“不”的否定语气轻缓,对“不”句的内容无强调作用,可表达包括询问、测度、委婉、商量等各种语气,“不”与“弗”在语法功能上的差异,无不体现出两者本质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17.
吴珏  薛晟 《阅读》2023,(79):42-43
<正>善耕实验小学校是苏州市区的一所百年名校,前身为创办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的长洲县官立高等小学堂。创办人为晚清人章式之。1930年,第五任校长韩秉直提出以“善”“耕”二字为校名。2009年8月迁址至平江新城新校区,更名苏州市善耕实验小学校至今。历年来,学校勤耕于一脉传承却又历久弥新的“善耕”之路上,腾跃着百年老校昂扬不止的蓬勃活力。  相似文献   

18.
要将生态美德与生态之善转化为建设“美丽中国”与实现“中国梦”的内生动力,需要我们在伦理和实践中把握几重维度.生态伦理界的热切回应是建设好美丽中国的理论维度,坚持可持续发展是构建美丽中国的动力维度,而实现永续发展则是建成美丽中国的价值维度.它们既是建设人类生态文明的伦理基础,更是早日实现“中国梦”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俗语佛源     
禅 “禅”是梵语dhyana(禅那)的省略,意译为“静虑”、“思惟修’等等.“禅”的本义是伏除欲界烦恼的色界“四禅”.意谓心中寂静,没有杂念.《大智度论》卷十七:“诸定功德都是思惟修.禅,秦言思惟修.”通常习惯与“定”合称为“禅定”.排定与布施、持戒、忍辱、精进、智慧合称为“六度”.讲到“禅”,很容易联想到“禅宗”.禅宗的“禅”即达摩来华所传的“祖师禅”;包括“定”、“慧”两方面,与“禅定”之“禅”是有区别的.随着禅文化的发展,产生了许多与“禅”有关的用语,如禅房、禅杖、禅林等.又如:因禅而得轻安,谓之“禅悦”;懒于修道,谓之“逃禅”.方便 指因人施教,导入人佛之权宜方法.《大藏法数》:“方谓方法,便谓便宜,犹善巧也.”“方便”为菩萨十度之一,是大乘佛教的一大特色.姚秦鸠摩罗什译《维摩诘所说经·方便品》:“有长者名维摩诘……善于智度,通达方便.……欲度人故,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同书《佛道品》:“智度菩萨母,方便以为父,一切众导师,无不由是生.”唐《孟浩然集—·还山赠湛禅师》诗:“念兹泛苦海,方便示迷津.”以后引申为随机应变或与人便利等.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尝谓“以德报怨”(或“报怨以德”)之说是老子或孔子的话语,这实属误解。“以德报怨”既非出于老子或道家,也非出于孔子或儒家,同时亦非孔、老所赞同的思想;它是春秋以降曾流行于社会上的诸种怨德相报方式中的一种,体现了德治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一种社会价值认同;孔、老对此都做了理性的反思,后世儒、道学者也对之多不认同,而南宋朱熹对其所做的“只是伪”、“不诚”的批评更值得重视。在今天看来,“以德报怨”是一种虽有合理因素又有更多缺陷的道德要求,且与当今社会的法治精神不相吻合,因而不宜褒扬和提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