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王维在中国诗史上,是一位有独特风格、独特贡献的伟大诗人,同时又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早在生前,他就有“当代诗匠,又精禅理”(《酬王维序》苑咸,《全唐文》卷一二九)的名声;死后,更得到了“诗佛”的称号。他的诗歌创作与宗教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受佛理影响颇深。  相似文献   

2.
最近读到《今古奇观》上册第六卷《李谪仙醉草吓蛮书》时,不意发现三处错讹,把李白在蜀的故地“绵州”误为“锦州”,令人十分惊讶!这三处错讹分别是: 1、“话说唐玄宗皇帝朝,有个才子,姓李名白,字太白,……西川锦州人也”。(第八一页) 2、“李白锦衣纱帽,上马登程,一路只称锦衣公子。……不一日,回至锦州,与许氏夫人相见。官府闻李学士回家,都来拜贺,无日不醉。”(第九一页)  相似文献   

3.
陆九渊在充分吸收、借鉴孟子、二程以及佛教思想的基础上建立心学,其心学的直接思想来源是孟子.“心”具有认知功能和伦理道德属性,且“心”被陆九渊创造性地提升为道德本体,实现了认知之心与道德本体之心的高度合一.陆九渊心学中“理”的内涵与朱熹理学中“理”的内涵基本一致但又存有差异,真正原因在于其宇宙观不同.“心即理”的提出具有超出这一命题本身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4.
佛教把自然山水“意象化”,使自然山水成为佛理依附的对象。以心悟的虚空来描绘自然山水的空无虚静。唐代文人从体悟生命境界的角度接受佛理的“微言大义”。以心悟的自由摆脱社会的功利性束缚,以禅宗的“不立之字”、“棒喝悟道”的修行方式追求诗文意境的含蓄,使得唐代山水文学在总体上呈现出追求虚静、淡雅的自然山水意趣和意境清幽、恬淡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5.
本文考证李白初出巴蜀时间为开元五年三月,初入洛阳为同年晚秋,初入长安为开元六年十月,分别比旧说提前了八年, 十三年,从而填补了李白二十五岁前的活动空白。作者以考证李白初出巴蜀和初游京洛的时间,背景,动机,情怀,行踪,活动,创作为中心,顺笔简论与之密切关联的李白《上字州裴长史书》作时,李白居家安陆时间,李白与好友元丹初交时地,李白隐居匡山时间与活动,李白“本家金陵”,李白“见天台司马子微”时间及其《大鹏遇希有鸟赋》创作时地,李白“天津桥南造酒楼”,李白“从军向临洮”。李白“路中投刺”韩荆州,李白归蜀时间与路线等李白研究中的重要历史遗留问题和新发现的问题,并为其中涉及的李白六十余篇诗文重新系年。  相似文献   

6.
臧明艳 《阅读》2023,(35):14-15
<正>中唐时期,中国诗坛继屈原、李白之后,又出现了一位了不起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就是被誉为“诗鬼”的李贺(790年—816年)。李贺为后世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雁门太守行》)、“雄鸡一声天下白”(《致酒行》)、“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千古佳句,与“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齐名。  相似文献   

7.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在李唐受到殊遇.在唐人的审美观念中在入了大量的佛家思想.而目前的研究一般只注重儒家的影响,对佛家的影响则很少涉及.实际上,儒家的影响尽管深远,但更多是表现在外延上,在内涵上影响较大的还推佛、道两家,而在“象外之象”的美学观中,沸家的影响又胜过道家.弄清佛教思想与“象外之象”的内在联系,对于我们更好地学习、研究和欣赏唐诗,对于多渠道地总结我们民族的美学理论,想必会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施保国 《池州学院学报》2009,23(2):50-53,72
乾元禅寺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三祖寺及其风景区的大量文人诗词碑刻和名称的寓意,体现了深深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禅意对诗境的追求.出家人的慈怀之举,是以佛教实践对佛理的阐发.  相似文献   

9.
谢灵运对中国山水诗的贡献这是众所周知的,但对中国佛教的贡献就未必都认可.本文试图从谢灵运的诗文入手,探求他在佛教传播中,佛经注释、佛理建设中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对于素有“学术快枪手”、“论文满天飞”之称的多产学者王辉斌先生来说,1994年可谓又是他的一个学术之丰收年。因为在这一年里,除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了其任副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修定本外,他还先后在《中国李白研究》、《杜甫研究学刊》、《侪鲁学刊》、《山东师大学报》、《山西师大学报》、《广西师大学报》、《首都师大学报》、《云南教育学院报》、《宁夏教育学院报·银  相似文献   

11.
“云物”一词传承着中华上千年的文明礼俗。它的产生与上古社会君臣们在四时八节到来之时必筑高台“观云物”而预知人事的社会变迁密切相关。《全唐诗》中的“云物”反映了这一社会礼俗流传到唐代的情况。“云物”在《全唐诗》中使用达46次,有三个义项。不能简单地把《全唐诗》中的“云物”一词解释为“景物”。  相似文献   

12.
初唐道士成玄英是唐代道教"重玄"论思想的重要代表。他认为"道"最基本的特点是"虚通";"道"作为本体既没有实体性,也没有抽象性,而具有一种现象性。这反映了唐代道教哲学比较高的思辨水平。在这一"道"论思想的基础上,成玄英阐述了其"万类参差无非独化者也"的物质观,"道契重玄,境智双绝"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因其素分,任其天然"的社会观和人生观。成玄英"重玄"论的道教思想在有唐一代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僧助唐"是历史真实,但其中既无"武术",也无"武僧"与"棍法"."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个夸大了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发挥的最好的蓝本和素材.但"十三僧助唐"毕竟是"武事",因此也不能说它和后来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毫无关系.它为少林寺参予政治与军事开创了传统,并成为少林武术、武僧追述历史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14.
宋代典籍中,正面提及“苗”这一族名者,惟朱熹之《记三苗》和朱辅之《溪蛮丛笑》。《记三苗》书成日已有定说。朱辅生平无确考,又小朱熹十多岁,《四库全书》遂定其为南宋末年人,世人则谓《溪蛮丛笑》袭《记三苗》而作。今考朱辅实南宋前期人。其《溪蛮丛笑》先于《记三苗》,殆《记三苗》承袭《溪蛮丛笑》之用例,则《四库》之论谬也。  相似文献   

15.
唐代诗歌中的一枝夺目奇葩——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中,诗歌有着重要地位。唐代山水旅游诗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并以其优美的语言、动人的旋律、深刻的思想内涵、奇妙的意境展示着自然、生命之美的永恒魅力。特别是孟浩然诗歌所营造的空灵美妙的意境;王维诗中诗情与禅意的水乳交融;李白在诗中所展示的崇高的美学风格,杜甫诗歌的沉郁悲凉以及在平凡风景中发现美、表现美的丰富内心感悟和高超的写作技巧,代表着唐代山水旅游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16.
唐玄宗李隆基与贵妃杨玉环的故事传承千年,在各类文学形式上都有体现,历史演义小说中涉及李杨故事的主要有褚人获《隋唐演义》及蔡东藩《中国历史通俗演义·唐史》,细加比较,两者在创作态度、材料取舍、结构安排、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别,各自体现了鲜明、典型的“尚文”“崇史”特征。  相似文献   

17.
提炼和挖掘李白诗歌中的体育活动意象,并分析李白诗歌中体育活动意象的社会文化根源,展示了唐代体育文化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特征。  相似文献   

18.
倚持于大唐盛世中华民族外放的生命创造力以及李白超越传统文化内向的主导性格,传统文化中少有的自由外放的创造精神被李白极大张扬。他那种“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应未晚”的政治理想;“功成拂衣去,意轻千金赠”的独立人格;“感君恩重许君命,泰山一掷轻鸿毛”的侠义风范;超越痛苦、恋时进取的入世精神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自由品格,可谓之“太白精神”。“太白精神”承载了厚重的人文精神与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9.
唐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由华州到秦州,其内心世界是复杂的.杜甫在<秦州杂诗二十首>开篇句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道出了他西行的缘由"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满目悲生事"是导致诗人"弃官"的原因;"因人"则是诗人选择"西行"和"之秦"的缘由."因人"中的"人"有三层含义,但其重点是"神恋"中的挚友李白.  相似文献   

20.
位于安徽南部的小城池州曾是唐代诗人杜牧任官之所,虽系贬职,但此处怡人的风景冲淡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忧愁。会昌四年杜牧由黄州迁池州刺史,任职两年期间留下多篇诗文。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清溪河、九华山、秋浦河、杏花村等景观,不仅展现了唐代池州的风貌,也保留了诗人的情怀,对于今天如何更好地开发它们,使之更具历史气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