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语用理论需要接受各种现实语言资源的验证.基于"非典"的语用分析表明,语言和人类经验之间具有互动性,语用意义就产生于这一过程.言语行为理论、合作原则等传统的语用观忽略了这样的语用理据,因而有过度理想化之弊.经验现实主义的统一语用观克服了经典语用观中单一化、理想化的不足,具有较强的解释力.同时,语用理论的发展与扬弃是个渐进过程,应避免以一盖全的倾向.  相似文献   

2.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都是对"历史"进行的前提预设.不同的"历史规律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表明,它的"历史本体观"不应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规律观",而属于"实践规律观"."历史生成论"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过程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基于"知性思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理性过程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思维的扬弃."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于其遮蔽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历史生成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准确地界说了"历史"的本质是对"实践历史规律"的哲学表征,而不是试图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都是对"历史"进行的前提预设.不同的"历史规律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表明,它的"历史本体观"不应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规律观",而属于"实践规律观"."历史生成论"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过程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基于"知性思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理性过程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思维的扬弃."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于其遮蔽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历史生成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准确地界说了"历史"的本质是对"实践历史规律"的哲学表征,而不是试图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4.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都是对"历史"进行的前提预设.不同的"历史规律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表明,它的"历史本体观"不应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规律观",而属于"实践规律观"."历史生成论"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过程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基于"知性思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理性过程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思维的扬弃."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于其遮蔽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历史生成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准确地界说了"历史"的本质是对"实践历史规律"的哲学表征,而不是试图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历史哲学的逻辑起点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逻辑起点都是对"历史"进行的前提预设.不同的"历史规律观"塑造了人们不同的"历史观".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表明,它的"历史本体观"不应该是黑格尔历史哲学的"理性规律观",而属于"实践规律观"."历史生成论"是基于"唯物辩证思维"所理解的唯物史观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人类追求自己目的 的活动过程的马克思唯物辩证思维的理解."历史决定论"是基于"知性思维"所理解的唯物主义意义上的"历史观",是对历史就是理性过程的黑格尔唯心辩证思维的扬弃."历史决定论"的局限性在于其遮蔽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意义."历史生成论"的合理性在于,它准确地界说了"历史"的本质是对"实践历史规律"的哲学表征,而不是试图抽象出社会历史发展的"一般性历史哲学".  相似文献   

6.
<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因此,小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参与教学活动,学习和掌握最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课堂上学生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在这一过程中,预设成功与动态生成是相互联系的.离开了预设,生成也就无从谈起,没有了生成,预设亦即变成教条.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比预设更有意义和价值.因为,精彩往往缘自生成!  相似文献   

7.
"真语言"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往语言,它的存在与否决定着教学是否有效.对"真语言"生成标准的探究既是为了提出标准,也是为了推进教学高质量地发展."真语言"的生成标准应基于非量化的评判,主要体现在:"教"是否具有知识态度与关怀责任、学生是否获得全面成长、教学交往意义是否增殖等方面.这一标准意味着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生成真正意义的建构交往观和完整意义的知识观,并融入对学生的关怀与爱,使学生不仅能实现认知的建构,而且还能促成其他积极品质的生成,最终构建有效交往的教学形式,激发有效交往的驱动力,调动有效交往的积极因素,提升有效交往的增殖性.  相似文献   

8.
语言与思维不仅相互依存,而且在"言语"这一思维的物化体中,思维还是内核,处于主导方面,支配和制约语言.而语言从属于思维,作为工具为思维服务.陈先云在《论语文教学中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一文中指出:"发展思维和发展语言贯穿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课文或作文是生活实践、思维、语言的统一体."维果茨基把思维与言语的关系形象地描述...  相似文献   

9.
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促进人的发展,关爱人的生命.这要求在教学价值观上,倡导促进人的生命的创生.创生不同于生长,生长是有限的、线性的,而创生则意味着人的生命成长的可持续性、独特性、新奇性.与教学价值观的转变相一致,必须确立"生成性"教学思维观、"动态生成"教学过程观和"可阐释性"教学语言观.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索绪尔的"语言"和"言语"理论谈起,强调了"语言"和"言语"是语言学研究的又一条交叉口.并用此理论区分了"语言教学"和"言语教学",并以对外汉语教学为例,分析现存的经院式教学的现象,忽视了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由此提出在语用规则、言语交际能力、文化因素、课外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言语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英语教学中隐喻观的培养与英语水平的提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喻性的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之一.从整体上讲,人类语言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作为英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隐喻观,教会他们用隐喻的思维看问题对提高他们的英语水平至关重要.文章对比考察了传统隐喻观与认知语言学的隐喻观,重点评述了隐喻的本质、定义、两概念及其判别标准.文章得出的初步结论是:教学中的隐喻无所不在,灵活多样.这进一步证明了认知语言学者所提出的"隐喻是人类语言无所不在的原则"这一全新隐喻观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2.
学生说话、作文是一种以语言为工具的实践活动,是言语的表达过程.在聋校,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一直是教师不懈的追求,而事实上聋生的作文能力却并不令人满意,其作文思维混乱、词不达意、缺乏情感是普遍现象.如何改变这种状况?言语视域下提高聋生写作能力有哪些途径呢?笔者略谈如下"四法": 一、多科并举,训练思维和言语能力 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聋生因为语言能力较低,其思维品质也较低,抽象思维发展缓慢,而这种思维水平又制约着其语言的发展.高度重视学生抽象思维和言语能力的培养,是聋校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各学科教学的共同要求.如在数学课堂上,我们可抓住每一个契机让学生说一说、议一议,通过反复持续的训练,帮助聋生提高运用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使思维这一"内部言语"顺利转换为语言这一"外部言语",从而发展其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其他学科也都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对学生进行思维和言语训练.只有各科形成合力,才能为学生提高思维和语言能力以及写好作文打下良好的语言基础.  相似文献   

13.
人,尤其是作为一个具有社会性的人,总在进行着言语活动,语言成为人们的一种生存方式。语言的习惯性特征早已为古希腊罗马的一些学者所注意:苏格拉底认识到人们的感性能力、理性能力以及表达能力都是按照惯例,通过语言学得的;亚里士多德总结出了人们交流沟通的基础是理解,而"可理解的言语就是习惯的言语";贺拉斯更是看重"习惯"对语言的绝对性,称"习惯"为"语言的裁判"。人们在无形中被置于一张语言网中,看似个性化的言语其实都是内隐的集体言语模式的生发。每个人的思想也并不是独立的,既是历代语言的纵向发展,又是同时代语言横向渗透的结果,因而语言成了一个社会人的生存方式。这种"习惯"语言观道出了语言的根本特征,时人类认识自己、认识世界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人的类存在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关于"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和"走进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上,首先应当厘清"人类中心主义"概念的特定含义,跳出孰为"中心"的思维误区.所谓"人类中心主义",是一种完全无视人对其他生命的依赖性,完全不考虑环境承受能力的生存观和发展观.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阈值是:不能毁灭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条件,这个极限使人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然界中心.人在自然面前应持"人的类存在主义",它是以自然界的存在为基础,在自然、社会、思维三个领域实现自由的生存观和发展观.其实现路径是通过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扬弃,继在物种关系方面实现从动物界的提升之后,完成在社会关系方面从动物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文化、语言、思维之间关系密切.不同文化反映出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积淀不同的文化,语言与文化以思维为认知基础,同时制约着人类的思维.言语交际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也难以摆脱它的影响,无论乏在言语行为中表现的独特思维方式、言语习惯、交际策略,还是言语事件中不同的言语过程和语用特点.以及言语情境的变迁与认知构建等,都给我们对跨文化话语的理解增加了不少的困难.而通过从文化角度对跨文化话语分析中的言语行为、言语事件、言语情景分析,我们可更好地理解跨文化话语.  相似文献   

16.
关注儿童的语言实践,提升思维能力,为学生的语文素养奠基。通过情境化的教学设计,营造生动而自由的"思维场",唤醒言语自觉、伸展言语思维、触摸言语情感、发掘言语深度、生成言语智慧,从而助推儿童语文实践的深度生长。  相似文献   

17.
思维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元素,言语表达是一种综合的思维过程,通过汉字图谱让思维可感、"三读演悟"让思维可联、习作支架让思维可视等"文-图"互动,实现语言素养落地生根.这样的语文学习是有意义的精神创建,而不是低效的听说读写的工具化训练.  相似文献   

18.
言语的"流行风"现象,即"谜米"现象,是语言使用中的普遍现象.论文通过对其形成的内在语用机制的探讨,揭示了其发生是"语用偏离"和"语用顺应"交互作用的结果,同时,又是人类趋同(或一致性)与求异双重心理结构的语言表征.它印证了列文森(Levinson)关于"社会语用或社交功能理据是语言变化和‘语言游戏'的内驱力"的论断.  相似文献   

19.
建基于机器装置和机械技术进步之上的印刷媒介"语言"的形成是人类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革命.印刷"语言"促使大众传播媒介产生,使文化交流进一步推向全社会而成为广大民众的日常生活资粮;同时印刷媒介"语言"也使文字的线性思维方式成为人类思维的具有普遍性的固化模式.这一时期的总的文化传播走向可称之为:普及化--单向性.其交流的基本特征是:<1>批量生产<2>广泛普及;<3>形态多样;<4>线性贯穿.  相似文献   

20.
生成语法研究的重点是"语法".它认为语言是一种外在化的事物,而语法是一种内在化的事物,语法决定语言.生成语法理论目标是寻找人类所有语言的"普遍语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