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瓦栽夫人一夜风流,而得到的却是十年辛酸——项链丢失了。别的读者认为这是路瓦栽夫人一生的不幸,但我认为这不应该值得可惜而应该庆幸。项链的丢失,使路瓦栽夫人从虚无幻想回到现实生活中,使她生活得有意义、充实了。她开始了自食其力的生活,这不能不说是她的“新生”。[标新立异,令人耳目一新。] 丢失项链,路瓦栽夫妇东借西凑,终于用三万六千法郎这笔巨大的款子买回钻石项链,还给了佛来思节夫人。债台高筑、倾家荡产之后,路瓦栽夫人“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辞退了女仆,迁移了住所,租赁了一个小阁楼住下。假如她没有丢失项链,假如  相似文献   

2.
《项链》是法国文学家莫泊桑的短篇小说代表作。小说以“项链”为线索,组织了借项链、失项链、赔项链的基本情节。它深刻而又辛辣地嘲讽了路瓦栽夫人爱慕虚荣的性格。  相似文献   

3.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在世界文学中享有盛名。《项链》和《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米龙老爹》、《两个朋友》、《菲菲小姐》等一样,是他的短篇小说创作的佳作。《项链》之所以被誉为短篇小说的名篇,首先在于它的深刻的思想性。小说的主人公玛蒂儿德是个追求虚荣的典型女性。她是个“漂亮迷人”的女子,但生长在一个没有金钱和地位的职员家庭里,因家里没能给她一笔可观的陪嫁费,就没法让有钱有地位的男子来“认识她”,“爱上她和娶了她”;她只好嫁给一个同她家的地位相当的一个小职员。玛蒂儿德虽然出嫁了,但她的虚荣心有增无减。她总觉得凭自己  相似文献   

4.
《项链》写路瓦栽夫人一味追求虚荣,因没有华美的首饰而羞于参加夜会,便向女朋友借来一挂钻石项链,然而乐极生悲,却丢失了项链。为了还清赔偿项链欠下的债券,她过了十年的艰苦生活。谁知末了钻石的主人佛来思节夫人告诉她:“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5.
在读《项链》一文时,马蒂尔德往往被人们贬得一无是处:爱慕虚荣、不安现状……,但孰不知,这些都是人之常情,哪个女人不爱美?哪个人安于贫穷?只是马蒂尔德的这些愿望在《项链》这个悲剧里表现出来,才使人们把它看成了缺点。但是人们好像忽视了一点,也就是马蒂尔德也有她的心灵美。她失掉项链后,倾尽全力买了一条新的项链来还给佛来思节夫人,甚至不顾将来为还债带来的悲惨命运,这是非常不易的!她尽可以久拖不还甚至一走了之,和她的丈夫搬到一个佛来思节夫人找不到的地方去生活,但她没有,可见她的诚信、良知。即便是还,她也可以还一条假的项链…  相似文献   

6.
克服虚荣心     
【我看我读】法国著名文学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描写到:路瓦栽夫人虚荣心十足,为了在一次宴会上出风头,特意从女友那里借来一条项链。当她戴着项链在宴会上出现的时候,引起了全场人的赞叹与奉承,她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不幸的是,在回家的路上,这条项链丢失了。为了赔偿这价值36000法郎的项链,她负了重债。之后,她整整十年节衣缩食才还清了债务。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这时对方告诉她丢失的项链是假的。路瓦栽夫人通过“打肿脸充胖子”的方式来显示自我,面子观念的驱动,使她吃尽了苦头。这是由虚荣心招来的灾祸。有…  相似文献   

7.
《项链》是莫泊桑的名短篇小说,它以内涵的丰富性,主题的多样性拥有永久魅力。 传统观点是:通过路瓦栽夫人借、失、赔项链的遭遇,塑造了一个“爱慕虚荣,追求享乐”的小资产阶级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人的腐蚀和毒害,有力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至上的本质”。[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杨大忠 《现代语文》2011,(2):121-122
《项链》是十九世纪中叶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经典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品,结尾尤其精妙:当佛来思节夫人得知玛蒂尔德花巨款买了一挂真钻石项链赔偿自己时,书中说:“佛来思节夫人感动极了,抓住她的双手,说:‘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相似文献   

9.
薛锁英 《语文天地》2014,(29):58-59
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其结尾不仅脱俗,而且耐人寻味。别出心裁的结尾更能令读者掩卷长思,久久沉醉其中。一、常见的小说结尾类型1.欲哭无泪的小说结尾被誉为世界短篇小说巨匠的法国小说家莫泊桑,其小说《项链》的结尾是这样的:佛来思节夫人听闻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间偿还项链的遭遇,十分惊愕,她告诉玛蒂尔德,她原先借给她的那一挂项链是假的,顶多值五百法郎。玛蒂尔德借来朋友的一挂项链出席了那一  相似文献   

10.
爱美无罪     
在讲解《项链》这篇课文时,语文老师问我们:“路瓦栽夫人参加舞会前找别人借项链说明了什么?”正当我们百思不得其解时,老师失望地抛出“标准答案”:“这充分说明了她爱慕虚荣的性格。”异哉!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而女人为尤甚,何故独不容路瓦栽夫人耶?爱美之于女人是无罪的,就像花之于春天是没有错的我想这大概也是“妩媚”、“婀娜”之类的词都以“女”字作偏旁的原因吧。语文老师也是女性,真不知她颈上那金灿灿的项链,是否也说明她爱慕虚荣呢?爱美无罪@陈岱$湖北大冶市第一中学!学生  相似文献   

11.
肖璐 《新读写》2012,(11):41-41
“什么?……”路瓦栽夫人惊叫一声,昏了过去。 当她醒来时,看见路瓦栽捧着项链在她身边,她一把夺过钻石项链,轻轻地抚摸着,禁不住热泪盈眶。“卖了它吧,”路瓦栽夫人对丈夫说:“你去卖了它,至少还值三百万法郎吧?”  相似文献   

12.
凡是读过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项链》的人,无一不为作者精巧的构思而拍案叫绝。作者在小说的前半部一再制造机会,让女主人公路瓦栽夫人的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在教育部长举办的夜会上出尽风头。小说的后半部写女主人公倾家荡产赔偿项链,为偿还债务过了十年艰辛的生活。最后,作者来了一个笔锋陡转。她为之倾家荡产,艰辛十年去赔偿的原来是一副假钻石项链,这一  相似文献   

13.
《项链》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之一,是批判主义文学的经典之作。一直以来,一提到《项链》中的女主人公——马蒂尔德,人们就会想到她是一个爱慕虚荣的人,不少人都对她持批评的态度,不否认这种理解,但这种评价不够全面。虽然马蒂尔德追求享乐,但她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者在评判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她的同情,并且展现出了她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14.
精巧的开头。“文似看山不喜平”,特别是短篇小说,如果一览无余,平平淡淡,那必然索然寡味。翻开《项链》,读者的心一下子便被抓住。小说开头就用连词“也是”,自然引起读者注意。初看起来这个“也是”的确令人费解:“她也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好像命运的差错,生在一个小职员家里。”在一般情况下,只有前文已有过相同的事物或情况,后文才能用“也是”,那么,路瓦栽夫人原先和谁一样是“一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呢?”这势必引起读者阅读下文的兴趣。 精巧的铺垫。关于假项链的三处伏笔,作者也进行了精巧的安排。路瓦栽夫人在一个青…  相似文献   

15.
莫泊桑1884年发表在《高卢人时报》上的短篇小说珍品《项链》,历来被当作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经典在读解。这本无可厚非,但把作者曲尽心机塑造的女主人公玛蒂尔特·罗瓦赛尔这一光彩照人的文学典型概不例外地定位在小资产阶级妇女追慕虚荣、硬撑门面这种单一的价值向度上,就有些令人困惑不解了。难道她由“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到“惊悉丢失的是假项链”历经10年苦难演绎而出的悲剧,仅仅是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好逸恶劳、崇尚虚荣等恶习的一个注解吗?问题远非如此简单。如若我们转换视角,用时下蔚成风气的女权主义阅读策略来读解,势必会得出另外一种结论。 拿标题来说,莫泊桑选取“项链”为题就颇具匠心。一般而言,把项链看作女性饰物已是常识,然而  相似文献   

16.
赵秀民 《甘肃教育》2011,(13):60-60
《项链》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一篇短篇小说,讲述的是教育部小职员路瓦栽的妻子玛蒂尔德爱慕虚荣,追求高贵乃至奢华的生活,但她的家庭背景和她的家境只能让她生活在对上流社会生活的梦幻中。丈夫为了让妻子开心,想方设法弄到了教育部长夫妇家庭晚会的请柬。为了出席这个舞会,玛蒂尔德花大价钱做了一套礼服,并向朋友佛来思节夫人借了钻石项链。  相似文献   

17.
“什么?!”玛蒂尔德顿时大惊失色。佛来思节夫人充满同情地望着这个苦命人,无奈地点点头:“要不这样,亲爱的,我把项链还给你,或者把差价补给你……”她没再说下去,因为玛蒂尔德不在听。她只是茫然地望着她,怔怔地不出一语。……路瓦栽兴高采烈地回来了:“嗨,这可真好,债都还清了。这是件值得庆贺的事儿。”玛蒂尔德神思恍惚地坐着。路瓦栽坐在她的脚旁:“发生了什么事,亲爱的?”“假的,假的,那是假的……”路瓦栽大惑不解,摇着她的肩:“什么?什么是假的?”“项链!”玛蒂尔德终于迸出了哭声,“项链!十年,十年的辛苦全部白费了!哦,上帝啊,十年…  相似文献   

18.
“要是那时候没有失掉那挂项链,她现在是怎样一个境况呢?谁知道呢?谁知道呢?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是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中的一段文字。对于这段文字,无论是中学、中师、中函教材,还是其它分析文章,其编写者无不将其视为作者的议论和评价,并认为作者“未能指出路瓦栽夫人悲剧产生的社会原因,而是归结为偶然发生的细小事件”,进而认定作者是通过情节的发展在证明人生无常、祸福不定这样一个“资产阶级的世俗哲学”(见1987年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教学参考书》)。对于这种理解,笔者实在不敢苟同,恰恰相反,我认为这段文字并非是作者的  相似文献   

19.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500法郎……”听到这话的一刹那,玛蒂尔德惊呆了!她至少呆滞了一分钟。当她从佛来思节夫人激动的眼神中得到确认后。她抱着头呜咽起来,命运是如此残酷地捉弄了她,一串项链使她付出了青春……佛来恩节夫人误以为她  相似文献   

20.
孙秀珍 《现代语文》2007,(2):124-124
法国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项链》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小说塑造了一位被命运捉弄的美丽可怜的形象——玛蒂尔德。因为项链的“捉弄”,她由养尊处优落到贫困辛劳的境地,美丽的容颜也随之消失殆尽。每次读《项链》,我总为玛蒂尔德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