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9 毫秒
1.
众所周知,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写作素材来自每一个人对社会、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认识、思考。因此,写作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事物、感受生活,并在此过程中增加写作素材的积累。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通过“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进而捕捉“事物的特征”.“观察”“发现”“捕捉特征”的过程,是观察、认识、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主观介入的过程,渗透了自己的感受、认识与思考,联想与想象.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产生个性化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多角度观察”“发现丰富多彩”“捕捉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创意的表达”,其实具有内在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一、观察社会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写作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社会生活。可以说,谁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深刻,谁就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然  相似文献   

4.
一、前期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提出学生要写好作文,要学会“用心感受生活”.本次作文的学习重点就是使学生养成思考生活的意识,能写出自己对生活的认识. 教学重点: 1.用心观察周围的社会生活. 2.以我笔写我心,感情真挈,阐明对生活的感受与认识. 教学难点: 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二、教学目标 1.提高对用心感受生活的认识,养成用心感受生活的习惯. 2.用心观察生活,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与思考.  相似文献   

5.
感受,作为一种能力,对写作来说,作用是巨大的。人们从对生活不断地感受中,获得更多更新的生活知识,更深刻地去认识生活,进而源源不断地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写作的动力和素材。感受有具体性的特点。感受是在观察体验现实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是客观存在与主观情感的高度融合,既反映客观事物的单纯性又渗透着主观意识观念性。感受具有强烈性的特点。感受是伴随着情感  相似文献   

6.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情境的感受,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为提高效果,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中,须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大地和充分自主的权利,使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  相似文献   

7.
在幼儿园教育中,培养幼儿园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是我们的一大教育宗旨,因为对于幼儿来说,他们在感受美、发现美的过程中能收获很多,幼儿的各项能力也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培养和提高。教师要带领幼儿观察、认识大自然,并引导幼儿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去感受美,欣赏一些易于理解的艺术作品。  相似文献   

8.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写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先事物认识、再由认识到文字表达的“双重转化”过程。即学生必须对现实生活的某一事物或某一事情有了深切的感受和认识之后,才能将胸中积蓄的这种感受和认识转化为语言文字。这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所以论到根本,除了不间断地向着求充实的路走去,更没有可靠的方法。走到这条路上,再加上写作的法度、技术,就能完成作文这件事了。”可见,帮助学生认识生活,丰富他们的生活积累,是作文教学的必要条件。关于这一点,新颁布的…  相似文献   

9.
新一轮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革课程内容的繁、难、偏、旧和过分注重书本的现状。加强了数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客观事实出发认识数学、感受数学,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过程与方法。下面就新课标下如何开展数学教学谈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认识、感受10,初步建立数感,全面认识和掌握10,认读10。2.过程与方法:比较大小和组成,引导学生认识10,初步建立数感。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1.
黄桂林 《江西教育》2002,(18):24-25
在作文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捕捉材料,我们很有必要把学生引向生活,引向自然,在社会生活和实践活动中进行情境的感受,进而以实践体验的过程作为文章素材。为提高效果,在引导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中,须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的天地和充分自主的权利,使学生以独特的视角去感受生活、认识世界;以独特的方式,对生活、对世界进行自主的剖析和描述,以使他们的言语流光溢彩,五彩缤纷;以独特的体验,使学生在运用语言描述事物的过程中,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一、天性自由放飞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独特感知,对客观世界的独特认识…  相似文献   

12.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通过各种自然美的感受、艺术美的鉴赏和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培养学生认识美、见证美、追求美的人文情怀和在生活实践过程中创造美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情境,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耍做到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重视学习过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基于以上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做了一些尝试,现以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圆柱和圆锥的整理和复习》一课谈一谈自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只有以学生为本,  相似文献   

15.
品德课程要关注儿童的现实生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要贴近儿童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要让儿童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神去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社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生活中发生的各种事情,在观察、体验、探究、思考的过程中,梳理和升华他们的生活经验,并获得新的生活感受和认识,用自己的方式去研究社会.  相似文献   

16.
新大纲指出,数学教学应结合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和已有知识,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绝大多数可以联系生活实际。  相似文献   

17.
历史学科的特点是过去性,想要时光倒流,回到过去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借助有效的情境再现。让学生体验感知历史,让学生的感官和思维进入历史中去,经历历史,获得自己现实的认识和感受。体验历史知识的过程,就是让历史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精神生活、感官世界等中去,就是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内化、建构、表达的心理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认识自然数到分数,是对数的认识的一次拓展和飞跃。让学生通过操作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几分之一,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的基本理念是:“写作是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感受生活,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由此可见,学生的作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教师要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乐于表达生活的习惯与能力。  相似文献   

20.
杨文亮 《中国教师》2013,(18):28-29
针对初中作文,《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