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本文作者着重探讨了文学翻译中"信"的有限性。作者认为:1.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对原作内容的"信"优先于对原作形式的"信";2.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始终更多地受到译语(往往是译者的母语)和译语文化的制约,影响到"信"的实现;3.译者本人的文体风格也始终会如影随形地与原作的风格相互参差、左右、渗透,影响了"信"的充分实现。  相似文献   

2.
施茂枝 《湖南教育》2002,(19):48-48
语文课堂的诗意有两种,一是作品诗意,作品内蕴的人性美、人情美、意境美以及作家的个性风采等。二是教学诗意,是师生交往中心领神会、和谐融通的默契;是方法遣用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机变;是课堂氛围情趣并茂、轻松愉悦的境界。作品诗意是教学内容,教学诗意是教学媒介。作品诗意乘着教学诗意的翅膀而飞扬;教学诗意因了作品诗意的烛照而生辉。诗意何来?来自诗心。作品诗意是作者诗心的花朵,教学诗意是教师诗心的结晶。在语文课堂上,作品诗意需要的是再现,而教学诗意则需要为师者用一颗诗心去创造。教师的诗心,是不老的童心。童心…  相似文献   

3.
根据接受美学翻译观,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活跃、最能动的参与者,他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充分了发挥能动作用,他是原作的特殊读者,目的在于对原作进行解读和阐释,最终形成译作文本;在解读和阐释的过程中,译者要对原作者、原语文化以及译文读者所处的文化环境进行研究,最终实现译文读者与原作顺利的沟通。  相似文献   

4.
翻译过程中的移情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关于理解过程中移情作用的基础上对翻译过程中的移情作用进行了深刻的阐述,并提出译者在理解原作时必须努力克服自我,按读者的思路去感受。理解并努力重构原作的世界,找出与作者的契合点,以求达到译文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诗歌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保得住内容而保不住形式,或者保得住形式而内容已经改变,经常让人产生诗歌不可译的错觉,其实这也正是诗歌的可译性限度所在.在翻译时,首先必须了解诗词作者所处的历史背景,体会诗词作者生存的环境,深刻理解古诗词的涵义.其次,必须按照原作的描绘,以整个灵魂,以全部感官去洞察原作中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历史具体性和本质特征及原作的风格.第三,必须善于用准确、明了、有色彩的字眼再现原作中的意境,重新进行艺术构思,尽可能地再现原作丰富的意境,并赋之以完美的语言形式.  相似文献   

6.
当下,初中古典诗歌教学面临着一些困境,如教学模式僵化、解读方法单一,缺乏诗歌单元内、单元之间、不同年级之间的统筹关联以及课内课外的链接阅读,导致学生"诗心"泯然。据此,提出了基于培养"诗心"的古典诗歌教学方法:首先,通过遵循作者的创作方法、引进最新研究成果来创新解读方式;其次,通过发掘课本诗歌的题材、时间、意象的类属特征进行课外诗歌的链接学习。  相似文献   

7.
译者作为两种语言、两种文化和不同社会意识形态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中介者,作为作者的合作者,他与作者之间存在着最大和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原作的创作源泉直接来自于生活,来自于作家的现实;译作的创作则基于原作,来源于原作者所表现的现实。所以如何让译者的主观理解更好地服务于原作,就存在着一个限度的问题。文章从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译者对译作的影响两方面来探讨译者翻译的艰难。  相似文献   

8.
为了进一步推进对《克兰福镇》这一重要文学著作的研究、探究其独特的艺术特色,概述了现有的主要研究成果,继而指出其中的褊狭与不足,最后提出并论证了应基于原作的问题意识、情节叙事、思想主旨来参透其在时空场景、人物描写等方面的"虚"与"实",从而洞察原作作者的问题意识以及建构"新克兰福镇"的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9.
历史书写在叙事记言、文本结撰、语言功效上,如同诗歌(文学)创作,故而史笔实是诗笔,史家之心通于诗心文心,钱锺书称之为"史蕴诗心"。此说为正确解读历史文本提供了理论支撑,具有前瞻性。课例《曹刿论战》试以"史蕴诗心"说为教学主题,探讨由此"打开历史文本的文学之窗"的具体做法与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0.
在本文中,作者探讨了译者在文学翻译中的使命以及实现这一使命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译者的使命是达到"善译"——使其译文与原文"曾无发毫出其间",读者"阅读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善译"的途径有三:在语言层面上采用归化原则;在文化层面则采用异化原则;当译者遭遇"不可译"的情景时,则应以原作的意境为依归,再创造出一个可以与原作"赛跑"的译作,以延续原作的生命。  相似文献   

11.
屈原在自述生平的抒情长诗《离骚》中,既纵横论政,又激扬“诗心”。品屈骚作品,体人品德行,足见其以“诗心”从政的特质。“政心”与“诗心”的水乳交融,是屈原“美政”理想破灭的根源之一,却亦正因如此,才成就了诗人永远的关名,并使《离骚》大音长在。  相似文献   

12.
翻译标准一直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本文讨论了以信达雅为主流的中国传统翻译理论,指出了传统翻译理念注重译者对原作的"忠实",忽视译者的创新的影像.本文作者认为郑海陵的"和谐说"是目前较为科学的翻译标准。和谐说"的创新意识首先表现在它对翻译的性质与任务的严格限定;其次.译者忠实于原作并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根据他个人的审美原则,对原作的内容与形式做出艺术的再创造。  相似文献   

13.
这篇根据《乌鸦和狐狸》的故事情节编写的后传比较成功,吸取了原作的精华。首先,对形象的刻画比较成功:原作为我们刻画了两个个性鲜明的形象,在本文作者的笔下,乌鸦和狐狸的形象同样栩栩如生。其次,语言幽默风趣:乌鸦和狐狸的对话,以及他们的内心活动描写比较细腻,其中的许多语言都十分有趣。再则,故事中蕴涵哲理:原作是一个寓言故事,蕴涵着一个深刻的哲理,本文的故事同样引人深思。总的来说,相比原作,这篇后传基本上达到了形似与神似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翻译这个跨文化交际过程中,译者在翻译的不同阶段承担了不同的角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翻译成败的关键,是联系不同文化、跨越语言障碍的纽带。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以读者的身份研读原作,又以作者的身份再现原作,译者的这种双重身份决定了译者的核心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田绮 《海外英语》2015,(9):131-132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6.
该文试图从词汇角度分析托马斯·哈代所著《苔丝》的风格翻译,三个中译本的作者分别是张谷若、孙法理和吴笛。从典故和方言翻译的层面,通过文本材料比较三个中译本在词汇方面的异同,作者发现,在小说风格翻译实践中,有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忽视了带有文体价值的词汇的文体标记,故而译本未能忠实反映原文风格。通过对比分析,作者认为,张译在传达原作的典故文化方面更胜一筹,而吴译在方言翻译方面更忠实于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7.
王玉福诗集《瓜州杂咏》所收诗作,题材丰富,格调高雅,风格多样,所表达的情感或婉转悠扬,或豪放激越,无不表现出作者对河西地方风物的热爱和对河西民众生活的理解与赞美。所收各体诗歌,韵味深厚、意趣盎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才情、诗心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18.
根据翻译美学原理,文章从美学视角分析和阐释《红楼梦》及其英译本,对原作与译作的审美要素进行了比较和研究,从而认识作者与译者的审美情趣,评介译者再现原作丰姿的手法与功力,探索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规律,试图从《红楼梦》研究的困窘中体现其美学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历来,风格的传达就是文学翻译中的难题,因此,作为风格传达中最关键的部分语言风格的传达,就成为再现原文艺术形象和艺术风格的中心问题。本文通过对《老人与海》三个中译本的分析,从译文与原作者、原作、以及两种文化的关系方面探讨了文学翻译中语言风格的传达,认为只有将原文与译文相融无间,译者才能成功传达原作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20.
作者认为,在文学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应在深入理解原文作者的意图、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运用动态模仿的策略,再现原作的艺术魅力.本文通过几个译例,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