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教育   13篇
  2012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要适应并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这是教育的两条基本规律。当前教育改革中出现了两个偏向 ,一是过分强调教育对社会全面发展的促进和适应 ,忽视了对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尊重 ;二是过分强调对人的发展的促进 ,忽视了对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适应。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某作者两篇坚持文艺从属于政治、服务于政治的观点的文章进行了商榷和辩难,认为它的观点既违背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因此对文章说什么放弃“从属”论是什么“重大理论问题上的速误”等说法进行了反驳和否定,指出只有坚持邓小平的科学论断,才能迎接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更大繁荣兴旺。  相似文献   
3.
文章论述了《抉择》、《生死抉择》创作的成功对一些重要理论问题的深刻的启示。这些问题是:唱响时代主调;新人形象、英雄形象、典型形象;政治性、艺术性、商业性;作家与时代和人民;歌颂和暴露;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  相似文献   
4.
20世纪是我国文学理论批评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是中国古典文论、西方近现代文论相互区别、碰撞、吸收、会通,形成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文学理论现代学术体系的过程。这个过程经历了发轫期、创建期、发展期、基本形成期四个阶段。  相似文献   
5.
列宁重视学与政治的关系和联系,重视政治和学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但他明确提出不应把二“划一”和“等同”,重视学艺术创作的独有的特征和规律,承认学艺术的相对独立性和独特功能,坚持要求学以其特有的审美创造规律去影响社会和政治,不应把二的关系庸俗化、简单化,艺并不从属干政治或仅仅服务干政治。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杨春时先生《中国美学的主体间性转向》提出质疑和商榷,认为“世界主体”不能担当主体,“自我主体”的主体性被作者曲解后予以否定,于是主体间性不能成立。杨文认为审美活动、“解释活动的基础”是“理解”,这是非科学的观点。不以文本为“基础”和依据的胡乱阐释和“理解”必然丧失文学阐释和批评的意义和价值。杨文的主体间性美学观存在理论缺失,不应也不可能成为中国现代美学的新“转向”。  相似文献   
7.
尚延龄  尚缨 《河西学院学报》2006,22(1):63-67,73
文章论述了《时间开始了》的思想艺术特色,阐明该诗是胡风一生诗歌创作的顶峰,也是当代新诗创作特别是长篇抒情诗创作的一个顶峰,是开国的绝唱——描写、歌颂新中国成立的最优秀的诗篇。  相似文献   
8.
分析现阶段地方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状况,由此提出新世纪地方本科院校科研管理工作方面的创新思路,对高校科研管理机制的创新进行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了有利于21世纪教材的建设,本文作者对朱立元先生主编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美学》的两个基本观点提出了质疑商榷:(1)“审美对象”是“非实体性的”;(2)“美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0.
王玉福诗集《瓜州杂咏》所收诗作,题材丰富,格调高雅,风格多样,所表达的情感或婉转悠扬,或豪放激越,无不表现出作者对河西地方风物的热爱和对河西民众生活的理解与赞美。所收各体诗歌,韵味深厚、意趣盎然,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才情、诗心和继承传统、勇于创新的创作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