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杨礼赞     
角度之一:直接抒情,贯串全文。开头直接抒情:“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定下全文歌颂、赞美的基调。紧接着描绘白杨树生长的黄土高原的壮阔背景,在此基础上直接抒情:“那就是白杨树,……”接下来作者对白杨树的外形作了细致的描绘,又直接抒发感情;“这就是白杨树,……”然后又对白杨树的内在美进行描绘,并用直接抒情的方式揭示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它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我们民族的精神。”最后作者直接抒情,把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推向高峰:“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教学过程与方法:以上教学设计可采用集体讨论式的教学方法。一、由教师点拨启发: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串  相似文献   

2.
汽车在黄土高原上行驶,目睹了“雄壮”“伟大”之后,心头暗滋暗长了“单调”的味儿,而猛地看见了哨兵般的白杨树,于是“惊奇地叫了一声”。以上是大家熟知的《白杨礼赞》的部分内容的概述。但为何“惊奇地叫了一声”,白杨树“幸有我来山未孤”的功能究竟如何理解?按常理,那“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那一轮一轮的麦浪,那“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的高原,那气势,那味儿,怎的让人觉得“单调”“恹恹欲睡”?原因何在?评析《白杨礼赞》的文章也可谓多矣,但对上述问题的论述却不如人意。我认为,问题发生在对黄土高原景色的描写之后,解决问题,就有必要对那段描写在全文中所起作用进行再认识。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遇到象征和借喻,有时很难将它们分辨清楚。这是因为:①它们的构成方式有某些相似的地方:借喻存在着本体和喻体的关系,象征存在着本体和象征体的关系,喻体与本体之间、象征体与本体之间各自都存在着“比”的性质。②它们的表现形式有共同的地方;都是借用某一具体事物来说明其它事物。所以,人们往往容易把象征和比喻相混淆。其实,二者之间是有很大差别的。一、象征是一种构思方法,借喻是一种修辞方式。前者属文艺创作范畴,后者属语言表达范畴。所谓象征,是指在文艺创作中,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作者往往根据主题的表达、形象的塑造、情节的安排的需要,选择与之相关或相似的具体事物,借助读者的想象和体味,来构思文章的结构,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茅盾的《白杨礼赞》,就是用傲然挺立在西北高原、不屈不挠地抵抗着西北风的白杨树,象征坚持抗日斗争的中国北方的农民、抗日战士。作者首先落笔点题,指明文章讴歌的对象:白杨树;接着描写旅途情景,引出白杨树;然后从三个方面讴歌白杨树的伟大形象:用“一律向上”的“笔直的干”“笔直的枝”象征抗日军民“力求上进”的精神;用白杨树的丫枝“紧紧靠拢”、“成为一束”,  相似文献   

4.
璧玉晶莹《白杨礼赞》算得上现代散文中的精品。散文一开始,开门见山,点明题旨:“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为什么不平凡?为什么要赞美它?这就造成了近乎悬念的效果。但第二段,作者笔锋一转,抛开读者的好奇,从容地写起了大西北黄土高原。通过“无边无垠”、坦荡如砥”、群山“宛如并肩”,从疾驶的汽车里向外望去,整个大草原好似“一条黄绿错综的大毡子”等描写,着意突出了“雄壮”、“伟大”的内涵,令人联想到:在这样环境  相似文献   

5.
白杨礼赞     
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当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毯子:黄的,那是土,未开垦的处女土,几百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所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和风吹送,翻起了一轮一轮的绿波———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黄与绿主宰着,无边无垠,坦荡如砥,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这些山峰凭你的肉眼来判断,就知道是在你脚底下的),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这时你涌起来…  相似文献   

6.
“《白杨礼赞》从白杨树的生活环境写到一排树、三、五株树乃至一株白杨树,从广袤的大自然收缩到特定环境的一点,这就是由面到点。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白杨的景美。 文章赞美白杨树,首先却用了大量的笔墨着力写高原景色。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高原是白杨生活的环境。着力写出环境的“雄壮:”、“伟大”,就烘托出白杨树的雄伟姿态。写出环境“单调”,表明条件不好,就显示出白杨树的性格特点——生命力强。作者这样烘托一番,才让白杨树“出场”。 白杨树一“出场”,作者就抓住白杨自身的“形美”进行由远及近的细致描写,如“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  相似文献   

7.
前不久,听一位老师讲《白杨礼赞》。老师看上去像孩子们的大姐姐,大概刚从大学毕业吧,其形象和话语都有很强的亲和力,说话的声音“如鸣环”,很悦耳。孩子们的配合似乎也很默契。你听——   “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老师把“不平凡”三个字咬得重重的,说道:这是本文的文眼。为什么作者先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呢?孩子们的手臂齐刷刷地举起来:那是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这样写就突出白杨树生长的“景美”。老师点点头,笑得很灿烂。那为什么要描写白杨树的干、枝、叶、皮?表现白杨树的“形美” !同样是手臂高举,对答如流。老…  相似文献   

8.
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头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例如,教学《白杨礼赞》就应该将象征作为审美的切人点.采用“欲扬先抑”的方法解读作品的精妙之处。作者用白杨树象征北方的农民。使白杨树体现出正直、朴质、严肃之美:象征敌后广大土地上傲然挺立的守卫家乡的哨兵,使白杨树显现出傲然挺立之美;象征在华北平原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中华儿女的那种精神和意志,让白杨树更显示了一种力求上进的美。  相似文献   

9.
一、以逗号作为划分分句的标志例一:让那些看不起民众,贱视民众,顽固倒退的人们去赞美那贵族化的楠木,①去鄙视这极易常见,极易生长的白杨树吧,②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③全句有六处语气停顿,只有三个分句,有两个层次,是一个复句+单句的二重复句。第一层在后,第二层在前。例二:我赞美白杨树,①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②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③如果单纯以逗号作为划分分句的标志就会错误地把分句中的若干语言单位划为若干分句,会误把③“坚强”处划为第三个分句,再把“力求上进的精神”作为第四个分句。其实“象征”的宾语是“精神”,它前面的“今天我们民族斗争所不可缺少的朴实、坚强、力求上进的”都是它的定语。这是一个单句+复句的二重复句,第一层在前,第二层在后。  相似文献   

10.
白杨礼赞茅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汽车在望不到边际的高原上奔驰,扑入你的视野的,是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黄的是土,未开垦的荒地,几十万年前由伟大的自然力堆积成的黄土高原的外壳;绿的呢,是人类劳力战胜自然的成果,是麦田。  相似文献   

11.
《白杨礼赞》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抒情散文,其思想内容深刻丰富,遣词造句精致讲究。全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占志,借白杨树来象征英勇抗战的北方人民,借白杨树“傲然挺立”,力求上进的形象讴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敌后抗战的北方军民及其坚强、正直、朴质的品质,并进而歌颂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第一段]  相似文献   

12.
吴震同学问:“《白杨礼赞》中,作者是如何运用象征手法揭示中心意思的?”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一下什么是象征手法。象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抽象事物或思想感情,其心理基础是象征联想。作者往往借助于联想和想象,把两种具有相似特点的事物联系起来,以其中一种事物为象征体,表达出与另一种事物有关的某种意思,也就是象征义。如本文就是以白杨为象征体,象征西北敌后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文章紧紧抓住了象征体——黄土高原的白杨和本体——根据地抗日军民在本质上的某些共同之处。白杨,在西北“极普通”而“不被  相似文献   

13.
教读《白杨礼赞》 ,为了突破“托物抒情”这一教学难点 ,我打破常规 ,将《白杨礼赞》与袁鹰的《白杨》两篇散文对比阅读 ,并要求学生在文章中找出或概括出白杨树的寓有象征意义的句子。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后 ,就有学生陆续举手。“《白杨礼赞》中白杨不但象征北方的农民 ,尤其象征民族解放斗争中不可缺的朴质、坚强 ,力求上进的精神。”“《白杨》中白杨象征扎根边疆 ,献身边疆的知识分子。”“应该说《白杨》中白杨象征在新疆扎根 ,生长 ,为建设新疆作贡献的知识分子和后继者。”“很好。那么可否这样说 :白杨树既象征北方的农民 ,又象征扎根…  相似文献   

14.
现代作家茅盾的《白杨礼赞》是初中课文的名篇 ,也是散文中的典范作品。我们如果认真去品味这篇课文 ,咀嚼鉴赏 ,就会有美不胜收之感 ,读起它来 ,就像在饮一杯美酒 ,其味无穷。《白杨礼赞》的美点无处不在 ,美在背景 ,美在形象 ,美在情感 ,美在结构 ,美在语言。一、背景 ,壮阔美。课文第二段先宕开一笔 ,不直接写白杨树 ,而展示白杨树出现的背景。无边无际的高原———广阔美 ;黄绿错综的大毡子———色彩美 ;自然力堆积成功的黄土高原的外壳 (未开垦的荒地 )———静态美 ;和风吹送 ,翻起一轮一轮的绿波———动感美 ;于汽车中“一览众山小…  相似文献   

15.
《白杨》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作者通过赞美白杨树 ,讴歌了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奉献精神。全文语言质朴 ,咏物抒怀 ,含蓄深沉 ,是训练学生理解句子含义的好材料。教学时 ,教师可采用抓中心句辐射全文的教法 ,让学生在读中品味 ,在读中感悟 ,深入理解文章的意蕴所在。一、扣课题、设疑点、瞄主旨1.揭示课题。从课题“白杨”看 ,本文应当写什么 ?但课文仅仅是写白杨树吗 ?为什么 ?从文中哪些话看出来 ?———读课文 ,划关键句。2.抓“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 ?不是的 ,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这一句 ,认识文后第…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现代史上,被毛泽东称之为“伟大”的人只有两位:一位是鲁迅——“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另一位是陶行知——“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研究人士称,鲁迅和陶行知,两人在历史上有着许多惊人的相似之处。绍兴市树人小学易地新建于1995年,学校以鲁迅先生的英名命名,旨在以鲁迅先生为榜样。她的前身是绍兴县鉴湖镇中心小学,是省首批陶研实验学校。校名与校史决定了树人小学应当是一方不平凡的育人沃土,应当成为一所有自己个性的特色学校。令人欣慰的是,几年来,树人小学的确是这样执着地追求着,努力地实践着,喜人地成长着——  相似文献   

17.
象征是一种重要的文艺表现手法。其特征是:作者要表达的旨意不直接道出,而是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通过对特定的“物”的描写、抒情、议论含蓄地表达出来。象征包括象征体、本体。二者始于形似,止于神似;也可不拘泥形似,着意于神似。如火炬象征光明,白色象征纯洁;松树象征共产主义风格,白杨树象征抗日军民等。象征手法的运用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相似文献   

18.
在涌起“雄壮”、“伟大”感觉的同时,心里潜滋暗长着“单调”的情绪——这是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在《白杨礼赞》一文中所描述的黄土高原行车的感受。如果我们借用茅盾的这种感受来反映当前一些青年骨干教  相似文献   

19.
文有文眼,它表露着文章主题思想的内涵,教也有教眼,它能够紧扣住教学目标与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抓住文眼,就可以顺利理清课文的主旨与脉络;选准教眼,就可以有效突破教学重点或难点。 试以初四册三篇课文为例: (一)《白杨礼赞》(教读课) 象征的艺术手法是本文的阅读重点与难点。尽管在课前“预习”中对作者的写作背景有了提示,但要学生真正理解象征的艺术特点并非易事。如果上课时把很多时间用到划分段落、逐段进行词句分析上,往往使人感觉到抓不住主旨,费时多而收效微。本文开头“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一句话点明题旨,后面接连三次赞美白杨树“然而实在是不  相似文献   

20.
《白杨礼赞》是茅盾先生于1941年创作的。当时,他从广大抗日军民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前途,使他觉得不能不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但当时作者在国统区重庆,不能公开赞颂北方的抗日军民和中国共产党,就只好借礼赞白杨树来表达此意。首先,作者对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作了粗线条勾勒。“黄绿错综的一条毡子”,把高原的辽阔平坦色彩鲜艳地展现了出来,用似“绿波”的麦浪及“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等这些眼前景物来突出白杨树赖以生存的环境美。这些描写,对白杨树起到了很好的衬托作用。接着,作者细腻地描绘了白杨树的形与神。写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