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闻新闻,少了新字就不成其为新闻。所以记者的喜怒哀乐总连着一个新字。但许多篇什,时过境迁,很少有人再回头翻翻。这是我作为记者的悲哀。我常想,新闻难道命中注定只能成为易碎品?读者是不是仅为一个“新”字才想看新闻;“新”字之外,能否兼有点别的东西,让人想看,又耐看,事过境迁再翻翻还有点滋味。写给谁看这几年老为写工作性报道发愁,不能不写又总写不好,写出来自己都不想再看。看齐淮东的《林中宁阳》才知道,宣传林业工作的生态效益,也可以把报道写得像散  相似文献   

2.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前三行”上,很可能下在叙述一件事的具体内容上。即便是科班出身或已有新闻经验的记者、通讯员,也不见得篇篇把“前三行”写得引人入胜,但  相似文献   

3.
某报编辑在讲新闻写作时说:“编辑看稿看前三行,前三行不行就枪毙了。”对此,我实在难以苟同。我没有作过统计,给新闻单位写稿的人中不懂新闻五个“W”,甚至连什么叫导语也不懂的占多少比例。但是我敢肯定,这样的人为数不会很少。我们不是提倡开门办报、依靠广大读者办报吗?那么,不懂新闻基础知识的人给报纸写稿,自然也该是受欢迎的。而这样的人写稿往往不会把功夫下在  相似文献   

4.
我上中学时就喜爱新闻写作,入伍后就开始了业余写稿的生涯。多年的业余写作,使我扩展了视野,丰富了头脑,陶冶了情操,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10年突,我先后在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新闻稿件160多篇,这是我业余写稿的“甜”,当然,我也尝到了新闻写作的酸、苦、辣。所谓的“酸”,来自一些人“酸溜溜”的话。写稿见报少了,有人会说什么“你不是写作那块料地!”所谓“苦”,是指采访写作要占用业余时间,偶尔采访不深入,还会使稿件中人物、事件、数据有出入或失真,各种压力就会接覆而来。所谓“辣”,就是稿件写得太一般了,也…  相似文献   

5.
谢顾问:我虽初学写报道,却深知“新闻必须完全真实”的原则。可有的老通讯员常常这样提醒我:学习写稿要脑瓜灵活,有点“超前思维”的本领。这不是在让我写假报道吗?因此,我要问:采写新闻是否需要“超前思维?”32837部队方节初方节初同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超前思维”。所谓超前思维,通俗一点讲,就是指预见性考虑问题的本领。那么,采写新闻需要不需要这种预见性呢?新闻是新近发生的重要事实的报道。从这个角度讲,事实在前而报道在后,是用不着预见性的。但实际情况又没有这样简单。其一,一个重大…  相似文献   

6.
标题之于新闻,等于眼睛之于人。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题好一半文”。读者打开报纸,要看什么,先看什么,取决于标题。一则好标题,犹如一块磁石一般富有吸引力,令人爱不释手,相反,若标题平庸乏味,读者就不想看,好新闻也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可见制作好标题是多么的重要!画龙点睛,新闻的眼睛如何点呢?笔者从事新闻工作二十多年,看到大量好的标题。这些标题,归纳其制作方法,大致有以下五种。一、设喻借代,形象深刻。此法有比喻式标题和借代式标题两种。比喻式标题,例如《大老齐成了“香饽  相似文献   

7.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也是新闻的优势所在。采访不深入调查研究,报道的事实失准、失度、失实,经不起读者的考核和时间的检验,也就失去了新闻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可是有些人自恃聪明才高,采访中不深入调查研究,“一分采访,九分写稿”,靠耍笔头完成任务。这类主观主义的新闻报道,比起无中生有的假报道来,其危害是同样严重的。要克服广大读者厌恶的上述不真实报道,既需要端正报道思想,也需要转变采访  相似文献   

8.
“你们为啥要选定军报新闻函授中心?”“我们爱绿色!”参加军报六届新闻函授学习的中国第一拖拉机工程机械公司街名民兵报道骨干回答得十分动情。在此,我向读者讲几则发生在他们中的动人故事……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雷是“一拖”公司武装部的部长,今年57岁,是军报六届“一拖”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学员。作为一部之长,又到这份年纪,参加新闻函授学习真有点让人揣摸不透。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司马雷自有他的用意。“作为一名领导,不懂新闻报道知识,就不可能有的放矢地抓好新闻报道工作,不亲自体验一下写稿的艰苦,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关心…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得好:玉不琢不成器,人不磨难成材。回顾我的新闻路,还真是一步步被磨过来的。两年前,我们团创办了一份《铁骑月报》,虽然只是团办小报,各连队也都想在上面“露露脸儿”,纷纷挑选,“笔杆子”上阵。当时还是连队文书的我也加人了玩“本报讯”的行列。从此,原本就连新闻门朝哪开都不知道的我算是给新闻“磨”上了。刚开始写稿,真不知从哪下手,那种感觉跟小学生初次写作文差不多。结果可想而知,写了不少,可一篇没中。不久,我被调到团报道组,为了来个“开门红”,我将一气写就的一篇洋洋洒洒近万言的报告文学送到新闻干事手…  相似文献   

10.
广大听众和读者对失实报道是深恶痛绝的。我们搞新闻工作的同志,就主观意愿来讲,总想杜绝或少出现失实报道,以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可是,仔细检查起来,失实报道数量还是不少的。下面就我经历的两次失实报道为例,从中引出点教训。去年9月,我们泰顺县广播站编辑部收到了县民政局一位同志写来的《县委领导带领机关干部大扫除》一稿,当时,正值我编发新闻稿。我看后认为,当前开展“五讲”“四美”活动,县委领导带头树新风,值得一播。编稿之前,我曾想去县委核实一下情况。但又一想,  相似文献   

11.
阎红 《记者摇篮》2009,(5):26-26
综合式、工作式和会议政务式报道,大多是“规定动作”的报道,大量削减不可能,压下来不发也办不到。这正是党报面临网惑的一道难题。综合式、工作式的报道难道真的就没有新闻性了吗?近期看了几则消息的副标题,深感综合式、工作会议式报道同样蕴含了不可低估的新闻性和可贵的新闻信息,这类报道依然拥有丰富的新闻价值的潜质,关键存于新闻人去开掘、去提炼。  相似文献   

12.
论文缩微     
经济报道:专业与通俗融合才完美高路在《新闻战线》2003年2期上撰文说,对于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人往往有这样两句颇为不屑的评:“在外行眼里是内行,在内行里是外行”;“内行不愿看,外行不懂”。这两句评价,既反映出济报道的难度,也为专业性的新报道--尤其是经济新闻报道指了努力方向:既要追求通俗生,又要具备一定的经济学专业水,即专业化与通俗化融为一体才美。经济报道属于专业性新闻报的范畴。这里的“专业”,指的是济学的专业知识。新闻也是一种业,也有专业水平高低的问题。是,在“经济报道”这…  相似文献   

13.
有些人认为,采写考古发掘成果的新闻好办,这只要让主持此事的考古工作者介绍清楚,就可以写稿了。当然,这种情况是有的。但从我从事十多年文物考古报道的经历看,要想搞出像样的东西,需要记者像考古工作者对考古对象进行深入细致发掘那样,对采访对象也要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才不至于遗漏重大的有价值的新闻。  相似文献   

14.
有写稿的兴趣才能写出好稿子,这是屡试文墨的人都明白的道理。然而怎样培养自己的写稿兴趣,却有一定“学问”。有写稿兴趣时,就善于捕捉新闻题材,而且会在快、新、准上狠下功夫,提笔成章,事半功倍。没有写稿兴趣时,即就是很好的新闻素材也懒得去写,勉强提笔去写时,因为兴趣不大,注意力不专,也是神离纸笔,事倍功半。怎样培养写稿兴趣,才能写出较好的稿件呢?我的体会有三点:  相似文献   

15.
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俗话说:“久病成医。”说的是经常生病吃药多了,积累了经验自己也会看病了。写稿投稿也是这样。两位通讯员同时起步,有一个很快成熟起来,稿件经常见报,成了优秀通讯员;有一个则一个劲地写,始终没有见报,探其“奥秘”在于:在一次成功或失败面前善不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在这方面,我有切身体会。刚搞报道时,我劲头特别大,白天采访,晚上写稿,一连写了80多篇还没见报,我也不气馁,希望自己的毅力和恒心能感动“上帝”。我的宣传科长是一位“老新闻”,有一天,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搞报道单有热情还不够,还要善于总结经验教训,如果自已的稿子见报了,你想一想,编辑为什么百里挑一  相似文献   

16.
谈起写稿,有些业余报道员总认为自己身边无新闻可写,不如记者可到处采访;还有的认为本单位的新闻,也让记者“挖”跑了。其实这种“认为”是以偏概全,有很大的片面性,根据我个人近几年的体会,我认为:  相似文献   

17.
诗曰:“汝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是经验之谈。回想我刚学写稿时,什么也不懂,见报刊上登什么,就写什么,结果两年下来也未能有一字见报,我感到苦恼。一次上街,我远远看见一人拿着报纸叫卖,不少人蜂拥而上,报纸报快销售一空。出于好奇,我走近一个正捧着报看的人顺着他的眼光往报上一瞅,原来那上面登载了省招生办公布高考最低录取分数的消息。我心中不由一动:这人不简单,他在叫卖中抓住了人们最关心的事,所以吸引了读者。我想自己写稿时从未想过读者需要,难怪文章没“销路”。我觉悟了:写稿的关键不仅在技巧,还在于是否合乎…  相似文献   

18.
新闻报道必须考虑传播效果。党报每天接触和刊登大量的工作类题材,如何把这些题材转化为具有可读性的新闻,这是新闻实践中需要努力探索和创新的重要课题。工作类题材是党报的重要新闻源。过去记者写稿、编辑编稿,往往是从办报人的感受出发来制作新闻产品的,习惯于“我写你读”、“我编你看”,很少关注我写的报道是否起了作用,是否被人们所接受。尽管在传播过程中也重视读者的反馈意见,但毕竟已经滞后。  相似文献   

19.
我刚开始搞新闻报道那会儿,一天到晚忙碌不停地打听“信息”,发现一件事情就匆匆采访,赶紧写稿,结果发出的稿子都象“泥牛入海”杳无音讯。我很苦恼!一来责怪自己报社无“关系户”,二来感到大概是写的太少了吧?此后,我每天都要保持给报社发一两份稿件,心想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这样一定会感动编辑的。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报纸上仍旧连个“火柴盒”都没见到。这时,我们政治处主任王万里提醒我说:“部队难道每天都有新闻可写吗?写稿子要抓准问题,看这个问题有没有报道价值”。他的话对我触动很大,我理解到写稿不能用数量去感动编辑,也不能单纯依赖编辑去修改。这以后,每遇到一条好的报道线索,我不再草草地采写,而是  相似文献   

20.
作为新闻家族里的重要一员,人物新闻也姓“新”,要求内容新、角度新、形式新,表.42.新闻采编里都显出美来。现在,很多人物新闻不讲究形式美,突出的问题是结构模式化、叙事程式化,令人感到死板、单调、千篇一律。看结构,常见的是“三段式”:导语摆出结论,背景介绍人物,主体举例说明,说教味很浓,效果不好。看导语,最多的是“领导表彰式”和“群众赞誉式”。这两种模式其实大同小异。“表彰式”导语的标准格式是:某单位某人,多年来如何如何,取得了什么样的成绩,最近被授予什么称号,或晋升为什么职衔,或出席了什么会议,或受到了什么奖励,等等,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