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早就读过“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说同样一棵树,种在淮南结出来 的就是好吃的橘子,种在淮北结出来的就是苦涩的“枳”。当时颇有些惊奇,未料环境对事物的影响竞有这么大。  相似文献   

2.
读罢正方文《机遇重于能力》和反方文《能力重于机遇》,一种豪壮之气扑面而来,究其原因,盖出于引经据典而得的说服力和由此而产生的气势。正方文努力围绕机遇与能力相较机遇显得比能力重要来展开说理。文章开头就引述南橘北枳的故事(这也是一种生活中的事实),以说明  相似文献   

3.
中学生几乎人人皆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故事和由故事提炼的成语“南橘北枳”。事实上“南橘北枳”是古人认识上的错误,生物学是一门科学,“南橘北枳”在生物学教材中作为事例来说明问题是欠妥的。1枳和橘是两种不同的植物1.1枳和橘在生物学上同科不同属九年制  相似文献   

4.
《晏子春秋》中有处广为传诵的名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其大意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才是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北则变成枳树。按古人的意思,橘和枳是同一种植物,它们之所以结出的果实不一样,口感迥异,就在于分别处于南北不同的自然环境。事实上,橘和枳虽然都属芸香科,但橘属于柑橘属,枳属于枳属,两者并非一类。橘即使生于淮北,也不会变成枳。再有,枳的生长环境也并不局限于北方,而是在中国南北都广泛分布,它是一种既喜欢温暖环境又可耐寒的植物。  相似文献   

5.
在晏子看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原因是"水土异也",而实际上"橘"和"枳"属于不同的物种。但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晏子的这一论断无不闪烁着古人反逻辑辩驳的智慧。  相似文献   

6.
古人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相似文献   

7.
徐莉 《教育文汇》2007,(2):38-39
橘生淮北为枳,是树结错了果,还是人种错了树?  相似文献   

8.
正"南橘北枳"这一成语,出自《晏子春秋》中的《晏子使楚》,其中这样写道:"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中的故事相传是这样的:齐国公派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那个能说会道的晏子要来,便想  相似文献   

9.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相似文献   

10.
橘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水果之一。但时常会有一些贩卖橘子的商贩将"橘子"写做"桔子"。"橘"与"桔"到底有什么关系,这样写对不对呢?"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晏子春秋》中的这句话想必很多人都耳熟能详。在我国古代书籍中,"橘"一般都写  相似文献   

11.
大家都知道晏子使楚的故事: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楚王、晏子的政治目的我们姑且不论,为什么又大又甜淮南橘,一移栽到淮北,就变成了又酸又小的枳呢?原因是环  相似文献   

12.
今天,多数人己视民主为一种值得称道的东西。但诚如古人所谓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这民主之树一旦漂洋过海,移植到我们这片传统意识根深蒂固的国土上,便常常会显露出一种"水土不服"的态势:或出现变异,或枯槁憔悴,甚至凋零殒命。在现实中,凋零者易见,变异者却难辨,因为尽管"其实味  相似文献   

13.
学校的特色就是学校的个性,它更多的是文化的东西(即文化个性),包括学校的教学规范、精神积淀、价值取向、师生共同追寻的行为准则等等。创建特色学校需要学习、借鉴,但不是复制人家的模式。有的东西在人家那里是经验,用在自己学校却不灵验。我们不是有句古话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吗?这是因为,学校个性的形成需要积累,  相似文献   

14.
称呼的错位     
胡庆春 《学语文》2004,(5):43-43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称呼中也有这种有趣的现象。“北风吹,雪花飘,雪花飘飘年来到,我盼爹爹快回家,欢欢喜喜过个年……”这段唱词对大多数年龄稍大一点的中国人来讲都不陌生,不用  相似文献   

15.
<正>《晏子春秋》中记载,齐国的晏子出访楚国,楚王想戏弄他,故意将一个犯人从堂下押过并问道:此人哪国人,犯了什么罪?答:齐国人,偷窃罪。楚王即对晏子说,你们齐国人都很喜欢偷盗吗?晏子回答:"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晏子用植物的生长受环境影响这一自然规律揭示出了环境育人的道理。学校是传播文明的场所,师生的言行举止中处处体现文明礼仪素养,校园良好  相似文献   

16.
淮橘为枳这个典故是讲长在淮南的橘子又大又甜,将此移植到淮北则变成又小又涩的枳子,原因是水土不同。比喻人或事物因环境不同而改变性质。看来橘枳所以分家皆因地域不同、特点不同而各具特色。分省命题三年走来,必然走向与新课标精神遥遥呼应,又烙上浓浓地域色彩的各具特色的境界,地理、民俗、文化、性格等有形无形的东西必然抽象于命题之中。(文晋)  相似文献   

17.
<正>魏书生,作为中国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和推崇。这当然有危害,因为任何一种模式都需要地方化、区域化的培植,而非拿来主义,否则"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也有人对其全盘否定,鸡蛋里挑骨头,说魏书生打着"民主"旗帜,实施"专制"路线,是放大应试教育,戕害学生身心,是自我标榜,是奴性教育。于是乎冷嘲热讽者有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而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充分认识与主动把握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约束、调适、凝聚和激励功能,对于引导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和优化班级管理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从生态学的观点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说明生长环境对生命体成长的重要作用,而加强班级精神文化建设就是为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充分认识与主动把握班级精神文化的导向、约束、调适、凝聚和激励功能,对于引导学生健康和谐的成长和优化班级管理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一、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电化教学能向学生提供直观、生动形象的画面,能有效调动学生特别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南橘北枳"的含义,通过幻灯片出示淮南和淮北的橘树,分别涂上不同的颜色,以示"水土不同",然后让同学们展开讨论.同学们兴趣高涨,纷纷举手发言.有位成绩较差的学生也站起来说:"老师,我们高州的香蕉种在茂名市区附近,很难结出果实来,少数结出的果实也很小.这也是水土的问题吧?"这样,同学们很容易就理解了"南橘北枳"的含义,学习兴趣大为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