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徐媛媛 《科教文汇》2011,(25):135-136
在文学翻译中,要想体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尽可能地传译作品风格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风格可译论和不可译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有限可译这一辩证的观点。笔者认为,译者应努力克服可译性限度,再现原作的风格。  相似文献   

2.
袁滔 《科教文汇》2014,(17):97-98
小说翻译不能仅以是否传达相同内容,更应以是否再现原文风格,表现原作文学与美学意义为评判标准。积极修辞作为小说中使用最频繁的艺术现象,其可译性研究为如何使小说译文和原文在风格上保持一致,避免翻译中的风格丧失提供了新的路径。以《水浒传》中积极修辞的英译为例,通过具体分析小说中的积极修辞及其在译本中的可译性及限度,从而探讨保留原作风格的重要性和应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13)
简单来说,翻译就是将另一种文化明确化的一种文化工作,同时也是一种文化上的交际活动。任何一种语言都是长期演变而成,各有独特的精神、文化及其内涵,在进行翻译工作时,其可译性难免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局限度。本文举例蒙汉翻译,从蒙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角度,对蒙汉翻译间的可译性限度问题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并证实了蒙汉两民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限度问题。  相似文献   

4.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5.
闵西鸿  刘芹 《科教文汇》2013,(13):139-139,144
语言的可译性限度表现在语言的各个层面,通过其在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形式可以得出没有绝对的不可译。通过对可译性限度研究明确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关联理论分析不可译性,从而为翻译文本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6.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7.
王丽慧 《科教文汇》2007,(5S):180-180,202
要搞好翻译,必须处理好语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因素。人类文化的共性决定了其可译性,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的更多的是其特殊性,这就使得其可译性产生了限度。我们可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解决不可译性问题。然而在文学翻译中,文化信息的流失是不可避免的,译者应当高度重视文化差异,使这种流失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8.
葛雅静 《科教文汇》2010,(34):150-151
卡特福德的语言学翻译理论对翻译的概念、种类、对等词、翻译转换、翻译中的语言变体和可译性限度等问题进行了阐释,在翻译理论迅猛发展的今天仍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9.
宋歌 《内江科技》2009,30(11):32-32
风格是文学作品重要组成部分,因而在翻译过程中重现原作风格是越要的。本文阐明了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风格的翻译原则。揭示出只有兼顾风格的翻译才是真正的有效翻译。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1.
文章认为,方华文教授的《20世纪中国翻译史》以它的独特叙述风格也给读者带来了极大的阅读乐趣和精神享受.它从不同角度追溯了20世纪中国翻译界的译人、译事、译著和译论的百年历史.它系统介绍了这段漫长而又丰富的译史,由此填补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空白,引起了国内和国际译坛的极大震动.  相似文献   

12.
何晗平 《科教文汇》2008,(34):52-53
关于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绝对可译论、绝对不可译论和相对可译论。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翻译必然会造成文化亏损和语言美的损失。因此,语言的可译性是相对的,完全等值的翻译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尹亚辉 《内江科技》2007,28(4):24-25
翻译过程中两种文化背景的转换导致的作品风格的“散失”一直是我们关注的问题,这也正是不可译论提出者坚持“翻译难”这一观点的由来。本文从译者的翻译能力、作品的选择等因素、以及对于翻译风格的多变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之争存在由来已久。现试从哲学理论、英汉习语翻译实践与文化趋同三个角度对翻译的可译性进行论证,从而证明翻译不仅可译而且对当今世界各国的相互交流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而不可译论的根源来于对翻译过程中遇到困难的畏惧,译者应不畏艰难,为译出精彩译文而努力耕耘。  相似文献   

15.
张丽丽 《内江科技》2008,29(6):20-21
对于翻译工作者来说,在外语已经到一定水平的时候,他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两个,即风格和背景知识。因此,具备文体学知识,对于两种语言的文体都敏感是做好翻译的一个重要前提。本文从探讨文体与翻译的关系入手,以张培基教授翻译的鲁迅散文诗集《野草》中的散文诗《立论》为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风格是可以传达的,但是由于语言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风格的传达又是有限度的。  相似文献   

16.
孟新爱 《今日科苑》2007,(22):202-203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作为一种特殊的文体,散文在翻译过程中,要求内容与风格并重。张培基先生在翻译谢冰莹的散文时,灵活巧妙地运用翻译技巧,不仅译其形而且传其神。本文试图从词语以及句子层面探讨张培基先生是如何在翻译谢冰莹的散文中成功实现风格和韵味的移植的。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翻译界长期以来对于可译性问题的争论,旨在分析可译性是必然的,思维、语言和共通的文化是可译性存在的前提,同时指出由于语言差异,可译性也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18.
史彩霞  焦玉彦 《科教文汇》2009,(18):256-256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汉英翻译中由于中西文化背景不同造成的语言的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补偿措施。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历史、宗教、社会等文化背景,这就给翻译造成了困难。但不可译性并非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其实是共同存在的,我们可以采用补偿方法,对不可译性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尽量减少翻译障碍以促进语言与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20.
崔璨 《科教文汇》2010,(2):39-39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大卫·霍克思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英译版《红楼梦》也有很高的欣赏价值。本文着重比较分析两个版本中第三回的翻译,包括译者译风、语篇意识、文化负载词等,体现了译者不同的翻译风格与技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